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大诗人陆游与哪位蜀地名人交情甚笃?

作者:成都方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09 15:19:1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诗人陆游

与哪位蜀地名人交情甚笃

崇州陆游祠里,有一座亭子名“同心亭”,亭柱上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

并马南郑肝披胆沥

和诗西川桂馥兰熏

这“同心亭”是由两座亭子相互交加而成的,恰似连体并肩、紧紧偎依、亲密无间的两位朋友。这是专为纪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和蜀州名人张季长的友谊而建的。这亭名,这楹联,高度概括了陆游和张季长的友谊。陆张二人相交四十年,情深谊挚,白首弥笃。在陆游留下的不朽诗篇中,有四十余首是有关张季长之作。

陆游

张季长,南宋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这两位出身相同的文人是在投身军旅后相识的。那是在乾道八年(1172)和金人作战的南郑前线,陆游和张季长同在宣抚使王炎的军幕中,种下了友谊的种子。由于他俩抗金主张相共,爱国思想相通,互相激励,遂成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如陆游所说:“邂逅南郑,异体同心,有善相勉,阙遗相箴。”

乾道九年(1173),张季长入京奏事,即留京中为秘书省正字。不久,王炎罢南郑宣抚使,陆游也离开南郑前线到四川,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尔后,到张季长的家乡蜀州先后两度任通判之职。第一次是乾道九年春到职,任至五月改调嘉州(今乐山)。淳熙元年(1174)二月,陆游二次回到蜀州,以通判摄理州事。陆游两任蜀州,未暇顾及到江原去拜会张季长的家人。直到淳熙元年十月,陆游已在成都幕府任上,下县经过江原,便特意去拜谒张老,并留宿张家。淳熙四年(1177)冬,丁忧期满除服,张季长二次至成都,才与陆游话旧同游。同游之中,他俩写了不少唱和诗,共抒忧国之懑,用世之怀。陆游在唱和中还念念不忘蜀州风物,如《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一诗中“万里西湖惊梦断,二年东阁忆幽期”,就是追怀蜀州罨画池毗邻的胜境东阁红梅的(一说:东阁红梅在州衙内)。到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东还入吴离开成都时,张季长又特地第三次到成都,专为陆游送行。船要开了,他俩在江边紧紧握手,难舍难分。对二人这段重逢、同游、送别的友谊经历,陆游在《祭张季长文》中追忆道:

“公以忧归,我亦陆沉,久乃相遇,垂涕沾襟。宿好未远,旧盟重寻,驾言造公,公已来临。我唱公和,如鼓瑟琴,送我东归,握手江浔。……”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罨画池地图

陆游东归不久,张季长也离乡还朝为少卿,后又出湘中、河南任职。淳熙十三年(1186),张季长任川北利州路提刑时,陆游在浙江严州做州官,两人一蜀一吴,天各一方,只能以书诗往来而已。陆游有《后园独步有怀张季长正字》一诗云:“故人已到梁州未?尺纸东来抵万金。”可见他们之间思念之切。共同的道德情操,把他们的感情连在一起。“半生去国风埃面,一片忧时铁石心。”这种坚如铁石、始终不渝的忧国忧时之心,正是他们深厚感情的基础。张季长一遇有人东去时,便托请代为看望陆游,还曾千里迢迢,给陆游寄去过一个洮砚。不过,他们毕竟无缘相见了,只有靠书诗来发展他们的友谊,并从中得到无限的欣慰。陆游所谓“无由促膝暂握手,每得寄声聊解颜”和“今朝更有欣然处,万里知心一纸书”,正是抒发这种感慨的。

绍熙五年(1194),张季长年逾花甲,从大理少卿任上去职归家。后来陆游入都修史,还想邀他还朝共事,未果。开禧三年(1207)春,张季长卒,享年约75岁,赠官“大卿”。陆游闻耗,芝焚蕙叹,悲痛之至。时他已是83岁高龄,仍强打精神,忍受着失去挚友的悲哀,为张季长写了祭文,题为《祭张季长大卿文》,追怀了他们之间的交往,颂扬了他们纯真的友谊。诚如陆游在祭文中所说:“呜呼,世之定交有如某与季长者乎!”

陆游祠

陆游和张季长的友谊长留人间。陆游在《吴体寄张季长》中寄托过他深情的祝愿,“两家子孙各长大,他年穷达毋相忘。”近八百年过去了,今天,人们仍未忘却这两位历史名人的友谊故事,并从中受到新的启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方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