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特辑】袁隆平的四川情缘:川米八成以上都和袁老有关
四川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争取一年来一次成都,不仅要指导四川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更主要的是“回家”。
——袁隆平
袁隆平的四川情缘
川米八成以上都和袁老有关
袁隆平不是四川人,却与四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说,在四川的生活,终生难忘,对川菜、川茶和火锅情有独钟……
2012年9月3日,袁隆平在成都双流考察杂交水稻并参加学术会议(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杨涛 摄)
四川是全国第一批推广杂交稻的省份
川米八成以上都和袁老有关
“首先,四川是全国第一批推广杂交稻的省份。其次,杂交稻已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八成以上,增产明显。”四川省种子站副站长梁南山说,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对于杂交稻认知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四川就为袁隆平的杂交稻新品种和相关稻种打开了大门。
“杂交稻的产量比一般的水稻高得多。”原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一位退休干部介绍,当年为了在四川推广杂交稻,袁老没少往四川跑,“搞培训、搞讲座、搞技术指导,经常泡在田间地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又一个丰产高产的纪录写在四川大地上。上世纪80年代,川内大部分水稻亩产至多不过300公斤左右,而杂交稻亩产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增产效果明显。
如今,四川省每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占全川水稻种植面积的八成以上。按照亩产550公斤计算,全省每年杂交稻产量在140亿公斤以上,帮助四川这个农业大省端牢了手中的饭碗。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川米,八成以上都和袁老有关。”四川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成为最早一批推广杂交稻的省份,还产生了另一个正面效果:因为接触得早和种植管理等经验丰富,四川杂交稻种领域的研发赢在了“起跑线”。
来成都建立分中心
想为巴蜀老百姓做点事儿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的袁隆平讲得一口四川话。2005年,袁隆平亲自来成都建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试验田。2006年,袁隆平来蓉为成都分中心揭牌。
问起为何把分中心建在成都,袁隆平说,四川本来就是农业大省和水稻大省,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超级杂交水稻在四川推广应用,对确保四川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标本”意义;而且他一直对四川有深厚的感情,“想为巴蜀老百姓做点事儿!”
第二年,袁隆平回到成都看望他亲手种下的“泰隆3号”和二伏8815杂交水稻。他说,“这个中心就是我的‘儿子’,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它茁壮成长。”
来蓉查看新品种
一到便脱鞋下田
“我普通话不好,在这里我说四川话,大家应该都能听得懂。”这是袁隆平曾经来川作报告时的幽默开场白,引来全场一片掌声。
2012年夏季,82岁的袁隆平来到成都专门查看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973”。当时正值水稻收割之际,烈日当空。“他不戴草帽也不打伞,走路像跑,脱鞋就下了田。”
在“Y两优973”试验田里,袁隆平一眼就看出优点:稻穗压得低能防倒、稻叶尖且直,能更好吸收阳光,很适合在四川及西南等光照不足的地区生长。
也是在2012年,经历6年的反复培育,一个新诞生的两系品种“Y两优973”,实现了四川两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零的突破。
16年间,四川造水稻走出国门,也走进了新历程。如今,四川水稻面积、总产均位居全国前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全国第一。
完成袁老遗愿
“团队将继续传承袁隆平院士的精神”
袁隆平曾多次谈过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其实还有一个愿望:少年识农愿。
为实现这个愿望,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内建设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院士工坊及青少年农业双创中心,让青少年“认识农业、热爱农业、投身农业”。
“‘两梦一愿’我们一直都在传承。比如‘禾下乘凉梦’,我们在做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比如‘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们将杂交水稻的技术向东南亚国家传输。比如‘少年识农愿’,我们在教育板块做了一些活动,将他的院士精神传承下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说,“作为他的团队成员,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90岁袁隆平称自己还有三个重要任务:一秒都耽误不得!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封面新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