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纪念特辑】袁隆平,人类有您何其幸!

作者:朱振鑫 来源:方志江苏 发布时间:2021-05-24 14:58:22 浏览次数: 【字体:

袁隆平,人类有您何其幸!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以及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感叹: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位当代“神农”为中国和世界作出的卓越贡献。

1

这位“老农”原来是个公子

和许多人想象中不同,皮肤黝黑的袁隆平并非农民出身。父亲袁兴烈是东南大学的毕业生,曾在国民政府任职,母亲是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说一口极为流利的英语。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平的协和医院,父亲便为其取名“隆平”。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神农”袁隆平的田园梦》

成年之前,袁隆平跟着家人颠沛流离,从北平到天津,从江西到湖北,从重庆到南京。幼年不知愁滋味的他,活泼又调皮。看到祖母的水烟袋咕咕冒气,好奇地吸上一口,呛到说不出话来。祖母撞见了,狠狠敲了他的脑袋。兄弟姐妹里,数他最贪玩,在重庆读书的时候,一次遇到空袭警报拉响,就跑到嘉陵江去游泳。正巧被父亲拿望远镜看见,回家又是一顿好打。

袁隆平在母亲怀中

那时他读书,也全凭兴趣来。喜欢的就认真,不喜欢的就敷衍。有一次上数理课,老师讲到“负负得正”,袁隆平就懵了,问老师:“为什么负负得正?”老师说:“你不用管那么多,你把公式记下来就行了。”袁隆平觉得,就这么傻记,太没道理了,顿时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有趣的是,多年以后,他和数学家吴文俊同时拿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对吴文俊提起此事,吴文俊笑道:“正是因为好奇,我想把道理弄明白,所以才研究数学。”他哈哈大笑:“还是你厉害,迎难而上,我弄不懂就放弃啦!”

抗战期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年少的袁隆平虽不识生计之苦,玩儿心很大,可每每看到头顶日本人的飞机,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色如菜的中国人,看到饥饿、灾荒和满目疮痍的国土,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

多年以后,回想起逃难路上见到的血肉模糊的尸体,他的心还会为之一紧。与此同时,年少的他也明白了弱肉强食的道理。

说起学农,全然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去游览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水果满园,桃李芬芳,五颜六色的鲜花铺满小路,成串儿亮晶晶的葡萄挂在藤上。在袁隆平眼里,这简直就是个童话世界。

后来,他看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只见葡萄就挂在窗外,卓别林伸手就摘来吃,渴了,叫一头奶牛到门前,马上就能喝新鲜的。当时袁隆平觉得,学农真是太幸福了。

《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随手接牛奶

直到真正了解了农民的辛苦,才发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我天性自由散漫,向往的全是田园美、农艺美,一看到那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么漂亮,就以为以后能在里面工作,真正学了农,才知道种地是多么艰辛。”

报考大学时,袁隆平想起了幼年向往的田园,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可袁隆平死活要学,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学农,人类怎么生存?”

 最后,父亲尊重了他的选择。

西南农学院老校门

注:这里走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戈壁滩上的明珠”吴明珠两位农学院士。

2

立志将中国农村改造成美好田园

上大学后,他经常随老师下乡实践,在这里,他才看到中国农村真实的样子

百年来,中国农民生活十分窘迫:除了历经战乱之苦,还要忍受恶霸地主的高额地租,常常连余粮都不剩,许多人吃了上顿没下顿。

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逃台湾,留给新中国政府一个烂摊子,当时,农村的状况很凄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应有的土地,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温饱依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950年,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左)带领农民进行分田(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样的乡村,跟袁隆平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相比,画风截然不同。自己要跟贫困、饥饿打一辈子交道吗?

青年袁隆平(图片来源:新商报)

他想起了小时候随着家人颠沛流离,一路上看到尸横遍野的境况。他意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让老百姓填饱肚子,农业是重中之重!于是,他立志:要把心中的乡村改造成梦中的田园。

农业研究毕竟枯燥乏味,雄心壮志树立没几天,袁隆平就回归到“自由散漫”的本性上来了。大学时期的袁隆平和他小时候一样,不喜欢约束,是老师和同学中的“另类”。这样的个性,让他差点去当了兵或者运动员。

少年洒脱的袁隆平(图片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神农”袁隆平的田园梦》)

1952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政府号召学生报名参军。袁隆平凭着一腔爱国热情报名参加了空军,随即被录取。袁隆平本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军人,后来前方局势好转,所有参军的大学生均被退回了。

袁隆平(后排居中)读大学期间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网)

同年,袁隆平又参加了西南区游泳选拔赛,此次比赛的前三名有望进入国家队,以他的游泳水平,进国家队绰绰有余。然而,因为贪恋成都的小吃,“吃货”袁隆平吃坏了肚子,以第四名的成绩被淘汰了。

图片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神农”袁隆平的田园梦》

没当成空军、运动员,他开始踏踏实实从事农业研究。

3

顶着巨大压力埋头苦干

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农校地处偏远,他临走前,领导就告诉他:“同学,那里比较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到了安江一看,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差。远离城市,山清水秀,不染尘埃,学校外还有江水流过,正好可以游泳。到安江前,袁隆平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小提琴。为的就是能给自己制造一点快乐和趣味。

没想到,1960年,大饥荒来了。困难时期,大家吃饭用“双蒸法”。把米饭蒸两次,还放苏打,二两米饭蒸出一大碗来。可吃到肚子里,根本顶不住。袁隆平一生都忘不掉饥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刚刚吃完饭,肚子又饿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饭。有时候用糠来替代,越吃越饿。根本吃不饱,双脚松软无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觉烤火把脚烤热了以后,放到被窝里面,又是冰凉的,到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冰凉的。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这次饥荒,让袁隆平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终身的志向:一定要解决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

早在那之前,袁隆平就做过一些研究。那时,大家普遍采用的是苏联李森科的“无性杂交”,说白了就是嫁接。袁隆平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身上,第一年,大获成功,土里挖出马铃薯,茎上收获西红柿。到了第二年,把收获的种子种到地上,当然长不出新物种。但就在1957年,袁隆平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报道: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获得诺贝尔奖。

他马上想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

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后,他自费去往北京,找到一位遗传学专家,请教了国外遗传学的发展近况。这让他意识到用遗传学理论搞育种实验是可行的。最开始,他想研究红薯,结果老乡告诉他:“谁天天吃那个,那是稻米的添头,吃了也顶不住饿,吃饭还是要吃大米。”

袁隆平觉得言之有理,待在农科院的图书馆里,看了一大堆外文资料和学报。这才知道,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早已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

行,那就专攻水稻。

早期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4

终于找到了正确路线:杂交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在学校的早稻田块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这简直是如获至宝!

袁隆平和学生们还给这株水稻系上了一个标识,天天去地里看它的长势,望子成龙的心情也莫过于此。然而,等到第二年把这株水稻种子种到试验田后,长出来的秧苗却让人大失所望,秧苗长得参差不齐。没一株有他们“老爸”的风范,“龙变成虫了”。

袁隆平很灰心,他呆呆地坐在田埂上,望着眼前形态不一的水稻,突然想起了自学过的遗传学来:水稻之所以千姿百态,会不会是因为混合了不同基因呢?也许正是因为杂交的存在,同一株水稻的种子里才有了高低美丑之分。

袁隆平发现的第一株天然野生杂交稻(图片来源:北京卫视《档案:“神农”袁隆平的田园梦》)

从此以后,他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了:研究杂交水稻。

于是,他开始一天到晚蹲在田地里,原本白净的书生变成了黝黑精瘦的“农民”。他天天对着水稻唠唠叨叨,很多人就在背后偷偷地议论说:袁隆平研究水稻,都快成神经病了。可是,四年过去了,上天并没有让这个执着的人尝到一点点的甜头:水稻研究毫无进展,连终身大事也耽误了,到了34岁才张罗结婚。

袁隆平与妻子

1964年的夏天,袁隆平开始了漫长的寻稻之旅。每天吃了早饭,他就下田,带两个水壶、两个馒头,一直找到下午4点才肯回家。上面太阳晒,下面水里泡,吃得又差,很快就患上了肠胃病。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放弃寻找。这种找,可谓大海捞针,要用5倍放大镜,对着稻株一株一株地看。理论上找到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有时找到胃痛,身体抽搐,袁隆平还在坚持。

半个月的苦战,近14万棵稻株的观察,找到第一株时,袁隆平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连续两年,在观察了几十万株水稻后,他和学生、妻子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袁隆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水稻杂交的基础。

论文手稿

5

一篇论文使他得到重视

“文革”期间,众多知识分子受到打压,而袁隆平因为其论文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他的关于水稻杂交的研究并未受到影响。

当时,国家科委九局认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国内外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若能研究成功,将对粮食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国家科委党委书记聂荣臻元帅当即表示支持。

聂荣臻元帅

袁隆平的这篇论文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我们都知道,水稻是雌雄同体,自己便能繁衍后代,产生种子,这好比是“近亲结婚”。而袁隆平所说的雄性不孕水稻,是由于自身功能退化而不能自行繁衍,只能与无血缘关系的水稻结合、产生种子,就好比“自由恋爱”。“自由恋爱”当然比“近亲结婚”繁衍的后代更“高大壮”。这就是杂交的优势。

当时,环顾整个世界,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类粮食作物中,只有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停滞不前。各国在这方面屡屡碰壁:美国、日本从1926年开始投入大笔资金、设备进行研究,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他们只留下一声叹息: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可袁隆平仍坚持认为:水稻具杂种优势

袁隆平早年在实验室进行水稻研究(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6

美国、日本干不成的事,中国人干得漂亮

太多失败的经历使国际同行并不看好他,很多人断言:此路不通。袁隆平依旧不管不顾:“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在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后,他和助手们开始培育雄性不孕株。

1968年,袁隆平带着两个学生辗转南北,从河北到海南,整整7个春节未曾回家,开始了极为耗时的育种试验。然而,无论他们多么努力,花费了多么巨大的心血,试验结果总是不如意。

袁隆平意识到,杂交试验的材料都是栽培稻,亲缘关系太近,遗传特质会下降,应该换用野生稻。最终,在海南,他们找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系野稻。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稗”。

它成为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3年,经过不断的配种,袁隆平和他带领的团队终于栽培出了一批长势喜人的杂交稻。可收稻子那天,大家傻眼了。整批杂交稻,稻谷没多少,稻草倒是长得很高。

袁隆平却不慌不忙:“表面上,我们失败了,但本质上,我们却是成功的。长稻谷还是稻草,只是技术问题,至少目前可以证明,杂交优势完全可以实现,所以我们不该放弃。”

海南三亚发现 “野败” 的现场 

一段话字字铿锵有力,研究项目得以继续下去。对袁隆平而言,有困难,那是理所当然的,天底下哪有那么容易成功的事。他不多说什么,也不管外界质疑,继续埋头配种。一年后,新种子证明了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杂交优势果然转移到稻谷上。每亩地产量都增加了50-100公斤。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随后,他又设计了新的栽培模式和赶花粉的办法,将种子产量提升将近8倍。

1976年,全国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杂交稻面积由此急速推广,到198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10年间,全国累计种植由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面积达10.5亿亩,为我国水稻增产增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袁隆平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西方国家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先是震惊、质疑,等确认后,赶紧打听是谁,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日本人是很骄傲的,但是在水稻面前他折服了,不如我们。”

7

“东方魔稻”风靡世界

此后,“袁隆平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使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提升。全国的农业工作者纷纷慕名而来,到袁隆平的杂交稻基地学习。杂交稻技术也很快被推广到了全国,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

1982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所长斯瓦米纳森亲自引导袁隆平走上主席台,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发当年“科学奖”证书(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国内,袁隆平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到198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外国人称为“东方魔稻”,几乎全世界的国家都又吃惊又羡慕,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纷纷请袁隆平去讲课指导。

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亩产已达700公斤粮食,再次轰动了世界。

2006年 ,也就是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10年 ,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袁隆平给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1986年10月6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田里向出席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外国专家学者介绍情况(图片来源:国际稻都网)

20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学家布朗曾发出这样的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随着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大规模的种植,再也没有人会有此疑问了。“中国人不但能养活自己,而且能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

现在,饥饿仍是全球性难题,世界上仍有8亿人口处于饥饿之中,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饥饿。

毋庸置疑,袁隆平团队的研究让全人类看到了解决饥饿问题的希望。“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图片来源:北京晨报

目前,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杂交水稻被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8

坐拥“一千亿”的国民男神有点抠门

袁隆平获奖无数(20多个国际国内大奖),却依然洒脱得像个少年,质朴而幽默,对待金钱的态度更是“够用就好”。早在1998年,湖南一家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但他却坚持不注册。他穿的衣服价值35元,“豪宅”里面也堆满了科研仪器,没有一点居家生活气息。

作为国宝级的人物,袁隆平身上却从没什么架子。2016年,他获得首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致感谢词念到第二页时,纸张卡住了,翻不过去,袁隆平就嘟囔了一句“麻烦死了”。这句话经话筒放大,所有人都被他的真性情逗笑了。吕志和奖奖金高达1700多万元,袁隆平全部拿去支持农业发展。事后,有西方媒体考证,他领奖时穿的西服,不过500块钱。这都是他穿的比较贵的衣服。他下田时穿的Polo衫,45块钱,脚上好一点的鞋,也不过200块。

2001年,袁隆平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平时穿着极随便,他就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好的,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条20元港币的领带。

出生在饥荒年代的湖南农民曹宏球,种起杂交水稻后,发家致富。出于对袁隆平的感激和敬重,非要为他塑一尊汉白玉塑像。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拿到他的照片。

袁隆平便在回信中说:“你的这份情我领了,但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是应该的。至于塑像,我实在受不起你们的这份厚爱。希望你尊重我的意见,恕我不能给你寄照片。”

袁隆平还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图片来源:当代中国)

9

探索不止步

2016年,袁隆平向世界介绍正在探索种植的“海水稻”,目标是在未来能够培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一亿亩海水稻,每亩300公斤,将增收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

2018年,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阿联酋迪拜沙漠地区种植水稻。阿联酋阿布扎比酋长国西部发展委员会委员穆罕默里将海水稻称为“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他还表示,“对沙漠地区来说,这是一大福音”

倘若整个中东地区都能运用这一新技术,将大大提升全球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两万亩,扩大推广到十万亩,计划10年内推广面积达1亿亩,相当于每年多生产300亿公斤的粮食,能多养活近8000万人口。当年11月,在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目标实现后,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即将“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其保健医生表示,3月10日袁隆平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并于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而就在本月初,由袁隆平任首席科学家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袁隆平曾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毕生的追求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夙愿已成,袁老一路走好!

90岁袁隆平称自己还有三个重要任务:一秒都耽误不得!

 来源:方志江苏(内容综合整理自:国家人文历史、瞭望智库、紫牛新闻、现代快报、扬州发布等)

拟稿:朱振鑫

来源: 方志江苏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