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龙泉驿的“驿”产生于何时?
龙泉驿的“驿”产生于何时?
成都市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今位于成都市三环路以东,为成都市11个市辖区之一,成都市东部副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和天府新区龙泉片区所在区域。龙泉驿区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
龙泉驿区鸟瞰图
龙泉“何来”
据《四川郡县志》载,龙泉驿区在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到宋代,又将灵池县改为灵泉县,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
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二》载:“正统十二年夏四月……设四川成都府简县龙泉镇巡检司,置巡检一员。从参议杨润奏请也。”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
驿“何来”
驿站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补给、换马的处所,后来功能逐步有所扩展。在我国古代,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十分原始,传递消息、运输物资等靠人力支撑,故驿站在传递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信息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驿站既是往来人员临时驻足之地,往也是商品货物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龙泉驿自蜀巴古道开通后,就设置有通邮的地方,汉朝时期称为邮亭,唐宋时期称为驿传,元朝时期称为站赤(“站赤”为蒙古语“驿站”的译音),明朝始称为驿站,清朝时期增加了铺和店。按照60里一驿,10里一铺,5里一店的规定设置,区域内的大面铺、界牌铺、龙泉驿、山泉铺、柳沟铺、茶店子等,都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地名。
明清成都东大路示意图
明朝时期,成都局势稳定后,朝廷开始大力设置驿站,当时共设置了包括锦官驿、龙泉驿在内的22个驿站,负责供应使用驿站官员的吃、住、夫役和交通工具。龙泉驿的总规模在成都府22个驿站中仅次于成都水陆两用的锦官驿,地位和作用凸显。
到了清朝,驿站制度已臻于完善,且管理极严。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
据《四川通史》载,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此期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
明清时期的龙泉驿站
晚清时期,龙泉镇设立了文报局和邮政,专司驿站事务,驿站被废除,后来改称为马号,旧址在今新驿北街原农资公司处。“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龙泉驿的前世为“川东首驿”,龙泉驿的今身为“全国工业百强区”,龙泉驿的来世,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阅读
【历史文化】成都市金牛区的“牛”是哪个牛?
【历史文化】青白江的“青”为何没有三点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成都(部分资料及图片由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