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高考特辑】又到高考日,43年前的那场“风花雪月”③ ‖ 易旭东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08 15:15:10 浏览次数: 【字体:

又到高考日

43年前的那场“风花雪月”③

易旭东


 城市能级“裂变式”提升

荒唐岁月荒唐事。

我欠债这片山水。

一生中,除了成都外,在龙泉山生活的时间最长。

1977年,庆祝中共十一大的游行队伍通过成都龙泉镇中街

“山村农民”。在这片厚实、鲜亮的黄土地上,我生活了四个年头,吃了四窖红苕,完成了一个男人的发育。读书写作的DNA里面,有龙泉山水的浸淫。

至今,我犹存颇多“龙泉山知哥”的习惯,诸如吃水果不削皮、吃饭时狼吞虎咽;夏天在家“光胴胴”读书;抽烟不讲究,只要“劲大”,即便10元以下的低档烟。

2012年,我55岁,辞职回家,从新闻回到“旧闻”,制定“八年计划”,相当于“本硕博”连读,跨界研究,纪实历史。与世隔绝,生活从热闹、喧嚣,回到深居简出,粗茶淡饭。

似乎是了却、弥补43年前的那场高考的遗憾。

1977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高考文章

46年前青涩的“后三届”,如今潇洒的“新老年人”。

一种难以指实的青春情怀、山水情结。

1978年,“老解放”卡车在老成渝路31公里至大兴公社区间公路上

2021年4月,我独自一人再去龙泉山“捞青春”。

过山泉铺,到大兴场那个“山坳”。

主题民宿密集的山泉镇

再次找到通往五风溪那条“钱路”。

变化太大,已经寻找不到青葱的影子。

无缝融合。山的使命和城的时代命运。

成都从“锦江时代”转向“成渝时代”。

世界最大城市公园龙泉山,由成都平原的生态屏障,升级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绿心,变“两山夹一城”的逼仄,为“一山连两翼”的宽阔,第一次突破“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3000多年的城市格局,无缝融合,平原、山地“与水和谐”。

大队学校教室普遍采用泥砖、石板作为课桌

山的使命,城的时代命运。

跨越龙泉山,城市能级“裂变式”的提升。

我住房旁边的小溪,山麓的河谷与如今呈北南走向的龙泉湖尾的“十里长峡”“爱情河谷”垂直相交,一如小三峡与大三峡相交,一条充满诱惑的画卷,山重水秀、世外桃源的风韵……

生态水城,“网红片区”。五凤溪镇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哲学小镇”“中国故事小镇”,被誉为“半边山江半边城”。沱江之水与山丘在光影的变幻下,美轮美奂。

“机遇之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寄予成都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新路的时代使命。

成都人说:至死不“渝”。

重庆人说:乐不思“蜀”。

外省人说:“成”事不足,败事有“渝”。

成都“强势东进”,重庆“一路向西”。

“成”竹在胸,游刃有“渝”。

最终格局,“一家亲兄弟,成渝零距离”。

优化空间格局,畅通“内循环”,加持“外循环”。

用“人民至上”的理念,书写中国的“制度优势”。

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

心与时代互动。39年前,我一个25岁的“文青”,用短篇小说含蓄、内敛的写过那一片土地,如今,已是一个64岁的“老记”,愿意再次将笔触伸向这个伟大的时代,伸向那一片曾经挥洒青春汗水的山水,直笔著史记盛世,用长篇“史志”“纪实”,真实、深情、热情表现这片土地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底蕴,“千年一遇”的蓬勃发展。

我个人,“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党,百岁华诞、初心如磐、青春常在。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5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