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嘉州古城墙的前世今生

作者:曾文 来源: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06-11 15:02:42 浏览次数: 【字体:

筑堤防洪 古城墙应运而生

嘉州古城诞生之初,位于岷江、大渡河两江汇流处,西距青衣江与大渡河汇流处不过两千米,故习称位于三江汇流处。从春秋时期蜀王“开明故治”起,顺着历史脉络,经秦汉设南安县,北周设嘉州,南宋置嘉定府,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

嘉州古城位置如《水经注》云“县治青衣江会,襟带二水矣”,即河口三角洲上。隋、唐继承,其城当南达大佛坝,此时,文人多称“江城”,如杜甫《寄岑嘉州》诗云:“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居。”可知,唐代古城临江布局的特色十分明显。

古人云“渎江(岷江)自东北来,顺下不争;而青衣、沫水(大渡河)西南来,如暴客挟万马而驰,沫为最甚”,即史不绝书的“沫水之害”。大渡河沙湾以下河道横向变化显著,主流不稳定,河岸常有崩塌现象,而岷江由于河谷横断面的不对称性,则以向东摆动为主。

南宋以后,原来正对乌尤山的大渡河水北移,开始侵蚀嘉州古城墙。经元至明,城墙遭侵蚀日益严重,人们开始沿岷江、大渡河用竹笼卵石筑河堤以保护城墙。南宋画家夏圭的《长江万里图》上,能清楚看到嘉州城的雄伟城墙。

1173年,陆游摄知嘉州,有《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诗云:“重阜护城高历历,千夫在野筑登登。寓公仅踵前人迹,伐石西山恨未能。”当时的护城堤并不是条石砌筑。

城堤合一 嘉州城的坚实屏障

南宋晚期,大渡河水道转北,侵啮嘉州城,经元至明,嘉州古城遭受河水侵蚀更为严重。典型的例子就是学宫的迁徙,安磐《江城记》载:“永乐(1403—1424年)中,州学在南岸数十步,以今当之,正当中流。”周洪谟《重修嘉定庙学记》载:“其学旧在州治南二百步,唐武德初(618年)所建,历宋及元皆仍其址,国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水所啮,徙州治西。”

正统(1436—1449年)、成化(1465—1487年)年间,修建杉栅、石堤作为防洪堤以护临江城墙。到正德六年(1511年),时任知州胡准主持修筑城墙。初次修造,由于是用泥土夯筑的土墙,大雨一来,便“坏城十六七”。

两年后,胡准再次主持修筑。为一劳永逸解决水患,他决定在岷江边开山取石,改用条石砌筑城墙,深挖基坑,以石作础。史料记载,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大水突袭,汹涌而至,城墙被淹没了整整三天,百姓忧心忡忡,相顾失色。等大水退去后,城墙石竟没有移动一分一寸,这大大验证了此次施工方法的正确。

最终,在胡准主持下,建成了长达6000多尺的东、南两段城墙。东城墙临岷江,高达15尺,南城墙临大渡河,高达16尺,成为巩固嘉州城的一道坚实屏障,直接起到河堤的防洪作用。

乐山文史研究专家唐长寿对乐山古城墙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著作《嘉州古城印记》指出,胡准主持的修建工程完成后,嘉州城墙形成了“城堤合一”的特色。东、南城墙也专称为“水城”,临江城门均为可通江岸的“水门”,望洋门因之俗称“水西门”,嘉州古城大多为水门的特色由此形成。

刊山为城 “嘉城如凤”美誉来

胡准主持修筑古城墙后,知州李辅主持修建西、北城墙,从嘉靖三年至四年(1524—1525年),依玉凤山、高标山、海棠山、九龙山这一天然屏障,“刊木迭石,入地四尺,附山六尺有奇”,就红砂岩山体堡坎增堞。城最高处“高五十二尺”,长则“东西相距七百九十三丈”。

程启充在《嘉定州修城记》中记载:“石取诸他山,务坚,而材计以方厚,期久而完。绳墨而追琢之,必精而工。合之灰以杜其漏隙,筑之土以防其分崩,程之式以一其规度。”由此可看出,施工时,人们对工程质量要求十分严格。

完工后的西、北城墙与东、南城墙不同,形成了嘉州古城墙“刊山为城”的又一特色。至此,嘉州古城墙格局初步形成。

在嘉州古城墙的修筑史上,历代筑墙均就地取材,城墙墙体、城门、城垛等均采用红砂石,延绵数十里的城墙与沿江岸边丹崖峭壁交相辉映,形成嘉州古城“红石城”的又一特色。虽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其色泽仍旧天然而古朴。

嘉州古城墙的修筑,突破了中国古代城池中规中矩的模式,因地就形,蜿蜒曲折,或依山上下,或随水进退,呈不规则楔形布局,勾勒出古城飘逸、古拙、壮美的轮廓。

北段城墙沿老霄顶、海棠山、九龙山而达岷江,西段城墙则沿玉凤山、凤湾、蛤蟆口而达大渡河,中间高而两侧低,犹如凤凰展翅欲飞之状,“嘉城如凤”的美誉由此而来。

两重墙体 砖石混砌“红石城”

在乐山市图书馆,现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笔者经查阅发现,关于嘉定府的手绘,城墙特色明显。

据史料记载,清代晚期,明城东、北附城增建了大量民居,且“民居栉比,富室居多”。清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永和、蓝朝鼎率部进攻嘉州城失败,高大而坚固的城墙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战乱后,清政府增修外城墙,外城墙自草堂寺外得胜门起,经嘉乐门沿岷江过皇华台至肖公嘴止。外城墙建筑与明城墙有所不同,墙体和城门门壁用红砂石砌筑,城垛、城门券拱用青砖砌筑,形成了上砖下石、红黑相间的红石城。自此,形成了499新发现新资料新著作嘉州古城内城墙一圈,外城墙半圈的两重城墙奇特布局。

b4e289d20fe34b31aa6953b7958cb87e.png

 

清初手绘嘉定府(曾文 翻拍)

d06866a098cd46ffb83d52f4c815ebb0.png

 

“上砖下石”的城墙结构

嘉州古城墙全长约1700米,有城门17座,其中临岷江城门多达15座。大洪水时,船只可直入城门,嘉州城门多为“水门”的特色完全形成。在所有城门中,独具代表性的当属丽正门,丽正门因铸有两尊巨型镇水铁牛而又称铁牛门。“好个铁牛门,一脚踏四门”的谚语在嘉州民间几乎妇孺皆知。铁牛门门洞作前后四出门洞,四门券拱顶交汇于穹心作“十字交叉拱”,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唐长寿在《嘉州古城印记》中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大足余栋臣起义,知府雷钟德主持对外城进行了次培修,是为嘉州城最后的一次修建工程。”

斑驳城墙 见证古城沧桑

从民国17年(1928年)起,“以开办马路,北门及福泉两门与大码头外城均被拆毁矣”(民国版《乐山县志》)。嘉州古城墙遭到建设性破坏,成为延续古城文化的一大遗憾。

如今,嘉州古城墙明代城墙保存约2600米,大部分在今天的会江门至水西门,拱宸门至老霄顶,保留城门4座。清代城墙保存约400米,在今天的人和门至嘉乐门间,保留城门4座。通过这些遗迹,依稀可见古城墙红砂石墙体,城堤合一、不规则楔形布局,砖石混砌的特点。

奔腾不息的三江之水,带不走历史镌刻的每一道印痕。晨钟暮鼓处,嘉州古城墙静静矗立,以历史的烟云向世人诉说着辉煌的过去。当我们贴近这古老而斑驳的城墙,依旧可以感受到它雄浑有力的脉动,那是先辈们的坚韧、智慧,是城市的精神象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中称:“嘉州古城墙是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精粹。”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著名城墙专家罗哲文曾将乐山古城墙比喻为“金线串联银珠”,联合国城市管理机构(UMP)专家更是将它誉为“乐山的长城”。

一城风华,一墙天下,雄踞数千年屹立不倒的古城墙,见证了嘉州古城的沧桑,也撑起了这座城市的脊梁。

b1450e7f694541cd902209d55688044b.png

 

悠悠古城门

文/图:曾文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来源: 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