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西横铁山边关险 南锁雷音鸟道孤

作者:无 生 来源:文化远近 发布时间:2021-06-15 14:57:05 浏览次数: 【字体:

西横铁山边关险

南锁雷音鸟道孤

无 生

  从正史到野史,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关于战争的描述总是占据着大量的篇幅,它几乎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史。若是删去有关战争的一切,人类的历史也会变得支零破碎。洋巴道(荔枝道南段)作为出入川陕两地的通衢要道之一,自然也不能隔绝战火的侵扰。甚至可以说,这条古老的蜀道自开辟的那一刻,便已被兵家视为用兵要途。

 在达州市,达川、通川两区的交界处有着一座由南向北延伸、形若巨龙的名山——铁山,其间层峦叠嶂,郁郁苍苍,人文胜迹众多,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旧时,取洋巴道而出入川陕者皆要经由铁山,清代《达县志》载:“此达与巴之子午道也”(应是洋巴道之误,洋巴、子午两道相连,而旧时洋巴道尚无专名,乡人或以子午称之)。又铁山之半有铁山关,“为达西门户”,铁山之右有小尖山,“为通郡之要途”。由此可见,铁山地处要津,是洋巴道上难以避开的一道关卡。

  南宋末年,宋蒙之战愈演愈烈,虽有余玠在四川构筑了一套山城防御体系,并且战果显著,屡退蒙军,但南宋朝堂腐败,理宗轻信谗言,竟要重演岳飞旧事,召余玠回朝。余玠愤懑之下,暴卒于四川。到咸淳年间,余玠努力多年方才形成的优势已然不存,山城虽犹在,却也只能自保。而在这众多山城寨堡之中,通川县迁建于铁山的县治便是其中之一。

  既是为了防御蒙军的侵扰,筑寨的选址便十分重要。铁山不仅是洋巴道必经之地,方便运输粮草、传达军情,而且山势险峭,“四面绝崖”(《蜀中名胜记》),易守难攻。如此雄山宝地,自然被时任通川令的杨绛列为移治筑寨的首选。直至今日,铁山之顶仍有一处名为“县坪梁”的开阔地,即是因“前代邑人避乱曾移县治于此”(《达县志》)而得名。

  而在县坪梁中部,更有一座馒头形的孤山傲然屹立,名曰保城寨,便是当年杨绛带领通川军民所筑的寨堡所在。相传,当年杨县令还曾征收铜铁,铸铜、铁两口大钟,悬于保城寨县衙门外,若遇军情,即以敲钟为号。方圆百里的百姓听闻钟声,便会立刻携戈带矛,奔赴县坪梁一带共抗蒙军,保卫县城。

  南宋咸淳三年(1276年),蒙古千户杨文安率领铁骑扰略东川,攻至县坪梁,县令杨绛借助地势之力,率领通川军民合力以擂木炮石击退了蒙军。然而,南宋日渐衰败,一城一寨之力又怎能挽大厦将倾呢?随着蒙军兵锋日盛,县坪梁、保城寨终未能保全,县令杨绛更是以死报国,可谓悲壮。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带领通川军民抗击蒙元,赤胆忠心、舍身为国的县令,便在铁山上修建了一座杨公祠。清代《达县志》中更有《杨公传》记载了此事:“杨公夫妇尽节,土人祠之铁山之阳。”直到今天,在达州,在铁山,杨公祠的遗址还矗立在那铁色的山石之间,将士们的怒吼还在人们的耳边回荡,那位县令为国捐躯的故事还在代代传唱。

 千百年之后,顺着古道的脉络,登上铁山,所闻所见尽是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登山揽胜者络绎不绝,欢声笑语早已取代了曾经的金戈铁马。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县坪梁还在,杨公祠的踪迹可寻,铁山关仍是险要的关隘,古道依旧在山林间延伸,那种为国尽忠的万丈豪情就在这山林之间,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参考资料

[1]王隆毅主编. 巴文化史话[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11:106-107.

[2]姜锡东主编. 宋史研究论丛 第14辑[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3.02:199.

[3]达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达州市文史资料 第1辑[M]. 2001.12:237-239

[4]达县市地方志工作委员会编. 达县市志[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05:722.

[5](清)鲁凤辉,王廷伟. 达县志[M]. 清嘉庆20(1815).

[6](明)曹学全. 蜀中名胜记[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4.10:332.

来源:文化远近

作者:无 生

来源: 文化远近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