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蒲江”之名与隋炀帝关联甚深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1-07-04 21:53:38 浏览次数:883 【字体:

“蒲江”之名与隋炀帝关联甚深

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东接眉山市彭山县,南连眉山市丹棱县,西接雅安市名山区,北靠邛崃市,地域面积582.86 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7个镇、4个乡,107 个行政村、25个社区,总人口26.78万。“蒲江”之名,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

蒲江鸟瞰图

“蒲江”之名的历史渊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各地诸侯,发动“牧野之战”。这支讨伐商纣的大军中,有一支是来自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濮人组成的。今蒲江地区是濮人的生活区域之一,文字学家考证,“”为“”字的转音,实为一义。“蒲江”之名,与先秦时期生活此地的濮人,存在莫大的渊源。

秦国灭蜀后,在蒲江河流域之北设蒲阳县(据考治地在今邛崃县牟礼乡永丰村旧名“新场”)。依中国阴阳学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显然蒲阳县之名与蒲江河密切相关。

蒲江”两字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孝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最早记载的文献是东晋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该书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关于“蒲江”有两处记载:

其一,“孝宣帝地节三年,罢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

其二,“郡治有王乔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水门。”

记载蒲江历史的《华阳国志》

西汉宣帝地节的年号在公元前2世纪。依此记载,“蒲江”两字的最早出现当不会迟于西汉。当然,《华阳国志》中“临邛蒲江”“蒲江大堰”指的是古时的蒲江河流域。“蒲江”两字的出现,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可考之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已有1600多年历史。

因避讳改名

《隋书》记载:“蒲江西魏置。曰广定,及置蒲原郡。”蒲江建县,始于西魏恭帝元年(554),曰“广定”,属邛州蒲原郡。县境建县的历史已有1460多年。

《旧唐书》记载:“蒲江,汉临邛县地。后魏置广定县,隋改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隋仁寿元年(601),改广定曰蒲江。因境内有蒲水两岸盛产蒲草,“江以草为名,县以江为名”,“以南枕蒲水故”,因此称为蒲江。然而,为什么当时不沿用旧名,一定要改县名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蒲江县名称的由来与历史上的暴君隋炀帝杨广有关。

蒲河两岸蒲草

中国古代的避讳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隋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杨广(569-618),隋文帝次子,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他做了14年的皇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被部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终年50岁,葬于今扬州市西北。

隋炀帝杨广画像

杨广在当皇帝之前,隋文帝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废太子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为避讳,天下州县,含“广”字,必须重新易名。故而,终隋一朝,全国郡县、职官、宫室、书籍等名称均不带“广”字,此可谓“天下无‘广’”。

于是,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定曰蒲江。蒲江县名一直延续到今天,有1400余年历史。除此之外,今四川地区的广阳因避改名为汶山(今四川茂县),广都为双流(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广通为通义(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广年为左封(今四川省黑水县东南),南广为南溪(今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

来源:成都方志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