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山泉激石漱玉岩

作者:张枥 来源:2021070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6 11:41:33 浏览次数: 【字体:

□张枥

四川省南部县大桥镇有一处岩与洞相结合的地方,外宽内窄,环境清幽,古韵十足,人称“漱玉岩”、读书岩,曾引来不少文人墨客观瞻并留下题刻。

初夏时节,我们一行数人寻访到这里,但见竹林掩映的漱玉岩山泉激石,飞流溅白,晶莹如玉,好似一弯新月斜挂在山脚下,又如一条苍龙横卧在那里。终年不绝的泉水叮咚作响,那声音经过洞壁的传导、扩散、放大、回旋与洞外竹林间虫鸣鸟叫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悦耳的天籁之音,别有一番生趣。

行走在岩洞内,让人感到有些特别的是,尽管泉水泠泠作响,但是地面一点也不潮湿。究其原因,原来,岩壁上有排水沟,地面上有排水渠,沟渠相连,融会贯通,纵使山洪暴发,洞内也能像平常一样保持干燥。据说,洞内保持干燥还有一个原因:不远处有一口古井,为整块山石凿成,不枯不溢,清冽甘美,与漱玉岩一脉相通。

岩洞顶部有一突出的石锥,地下有一小石潭,一汪清泉别有洞天。据说,过去一些读书人曾效法古人在这里“头悬梁,锥刺股”发奋苦学。洞壁上至今还保存有不少文人墨客的题刻,虽经风雨剥蚀,仍依稀可辨,其内容主要为诗文、游记,绝非肤浅的“到此一游”。在他们笔下,漱玉岩兰熏、竹掩、云遮、鹭舞,是一处寻幽访古、踏青怡情的文旅胜地。题刻总字数相当于一篇“千字文”,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很高,激发着每一个来访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瞻题刻,就像在跟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漱玉岩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呢?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春日,新井县(位于南部县大桥镇)知县焦廷坚游历漱玉岩后,写诗抒怀:“漱玉岩前花木春,情怀吟对蕙兰熏。剩移萧萧修巠竹,高卧层峰一片云。鹭鹤恋阴常戢处,墨客寻胜尽成群。”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南部县举人孙云锦游历漱玉岩后称赞它:“石上名篇列似屏,人称杰出地称灵……登临怀古增惆怅,云锁岩扉入望春。”当年让人神往的漱玉岩如今已风光不与旧时同,一帘飞泉洗尽铅华,锁住了洞外的繁华,也锁住了洞内的清幽。

漱玉岩颜值不高却名声远扬,它何以引来那么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呢?原来,南部县流传着许多关于北宋时期官居两相一将的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的故事。“三陈”中,陈尧叟、陈尧佐小时候曾读书于漱玉岩,稍长随父母移居阆中读书于“州东之南岩”。“三陈”后来随父就读于济源西延庆寺,并先后考入进士,其中两人还高中状元。宋人母丘会、母丘俨、母丘斌、母丘拾、雍孝闻等均在漱玉岩读过书,先后考中进士。据不完全统计,从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到宋庆元(公元1195-1200年)年间,南部县有69人考取了进士。因为他们的缘故,漱玉岩成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精神高地。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人们的状元情结日益淡化,对漱玉岩的保护也就顺其自然。风化和人为损毁让岩石上的一些题刻已经难以辨认,岩洞内的一些碑刻有的遭到破坏,有的被人搬走或改作铺路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还把岩洞当作“家”,红苕、种子等就窖藏在洞内。尽管如此之大的洞穴没有洞门,但窖藏的红苕、种子却很少有坏掉的。

这些年,南部县在升钟湖景区举行的钓鱼大赛声动华夏,体育扶贫的“南部模式”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美了乡村富了乡亲,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漱玉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升钟湖景区旅游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来源: 2021070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