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民国时期民族企业“宝元通”的艰辛发展史

作者: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26 15:07:35 浏览次数: 【字体:

“宝元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前四川一家较大的民族工商业。自1920年在宜宾创业开始,到1949年西南解放,业务从小到大,由单一的贸易到工贸结合,由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在省内外工商界享有一定声誉。

川西地区历来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特别是丝绸、缎面、绫、锦、罗纹等早已闻名于世,盛销全国。“宝元通”公司着眼于四川地方手工业的开发,于1934年在成都开设“ 宝元蓉”号,专门采购各县手工业产品,特别是成都精美的手工业品,如锦缎、丝绸、缎被面、罗纹、绉、大绸、靴鞋、布鞋、雨伞、刀、剪、小五金、铜器及染房街丝线、鞋面、木制玩具、布制玩具、牙刷等。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的名特产品,如 三周(周玉如、周钩胜、周瑞祥)的锦缎被面,崔玉丰、徐金盛的丝缎刺绣品,赵良成(烂招牌)的刀剪,罗辉武(华胜皮鞋厂老板)的童鞋,毛伯良的牛皮箱等。这些产品经“宝元蓉”采购,每年不断地运往“宝元通”在宜宾、泸州、江安、南溪、重庆等地各分店销售。营业额逐年增加,业务不断扩展。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大城市相继沦陷,长江封锁,江苏、上海、广州一线来货困难,“宝元通”总公司为开拓四川各地名优土特产品,特别是成都地区附近各县的土特产品,如刺绣、棕凉鞋、草幅、崇宁线、木机花布、大绸、丝织品等,“宝元蓉”都大量购销。同时,根据重庆总公司决定,于1946年将原来以采购为主的商号,扩大为“ 宝元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以下仍称“宝元蓉”以示区別)。新建走马街营业场址,拓宽门面,增加批发和零售业务,并将采购成都手工制品的数量,增加到“宝元蓉”公司营业总额的30-40%。由于“宝元蓉”大量经营四川土特产品,起到了缓解大后方紧缺的物资供应作用,支持了抗日战争。与此同时,“宝元蓉”还积极支持地方工业生产的发展,扩大宝星纱厂、大星面粉厂,收购夹江纸、彭县细瓷等。从1934年“宝元蓉”在成都开庄,到1949年成都解放转入国营百货公司,共经营了16年。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宝元蓉在报纸上刊登的启事

一、抗战前期(1937年前)。这段时期,以采购手工业产品运销叙、泸、江、南、渝各地为主,是“宝元蓉”各地分公司发展扩大时期。成都发出的绸、缎、被面、刺绣、小五金、灯具等,每月都在30-50件以上。多数交与“麻乡约”挑运,有的用木船运到乐山,直往叙、泸、江、南等地,有的小件则交邮包直运上海。在采购中,对当时的小手工业者,多数是先款后货,上个月预付货款,下个月收货,一般预付20——50%。同时,还为生产者组织加工材料,如制作布鞋的毛贡呢、线直贡,制作皮鞋的面革等,并作为加工订货的垫支资金。这对一些作坊的资金周转,解决小手工业者的困难,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抗日战争(1938—1945.8)时期。这段时期,“宝元蓉”有了较大发展。抗战中,日本军国主义飞机对成都的轰炸和经济封锁,给四川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由于货运断绝,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升,躲飞机、跑警报,四川老百姓处于极其困苦之中。“宝元蓉”为了保持货值,拟向西北地区发展,以建立自己企业的经济基础。1946年在成都建立批零兼营的营业场所,扩大了进销渠道,加强了川西各县土特产的经营。他们从外地运来百货、棉织品、布匹、五金、香皂肥皂、鞋、袜、针织品、搪瓷制品等,在成都销售。并运出绸、缎、被面、丝织品、棉织品、棕鞋等,扩大了省内外产品交流,也补充了当时物资的困难和不足。这时,“宝元蓉”也从经营中得到壮大和发展,职工从原来的六、七人,增加到七十多人,营业额成倍增长,成为在成都市及其附近各县颇有名气的百货商行。

《新新新闻》上的宝元蓉减价通知

三、抗战胜利后(1946—1949),“宝元蓉”业务重心南移,最后在万难支撑中迎接解放,转入国营公司。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宝元蓉”的职工也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抗战胜利。这时,它的人力和资力不仅没有削弱,而且经过抗战锻炼,业务能力有了加强,骨干开始增多。营运资金也从初期(1938年)的200万元增加到7000多万元。与当时在成都的“中国国货公司”“宝星纱厂”等姐妹企业,形成了一个“ 宝元蓉集团”,在成都地区受到了金融界的重视,都争先与“宝元蓉”开户借款。

1946年至1947年,是“宝元通”业务重点南移,向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香港、印度开拓发展的时期。这两年中“宝元蓉”调出了人员,协调建立南京、上海、香港等地业务,并将上海、重庆、南京、广州、香港的货物运来,扩大了门市的销售量。但是,好景不长,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同时滥发纸币,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临近成都解放,已是商业倒闭,民不聊生,国民党政府已处于全面崩溃之中。这时,“宝元蓉”也处于“虚盈实亏”的局面,不得不向香港调回外币来维持。1949年12月,成都迎来了解放,“宝元蓉”的职工也在锣鼓声中转入了国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