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⑧:徜徉“一壕春水” ‖ 易旭东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0 18:30:12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目前,表现苏轼山东诸城(密州)的各类文章多以“密州三曲”为主,对“凡百劳心”既安邦抚民的政绩一笔带过,更是忽视“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本文作者易旭东采用现代传媒的平视眼光,将新闻手法、电影手段引入叙述结构,跨文体写作,真实再现苏轼在“齐鲁名地”的苦中取乐,勤政廉政,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关注农事,兴修水利;重点表现“密州四曲”产生的来龙去脉;着重揭秘千古第一豪情词《密州出猎》,景妙论高的超然愁情词《超然台作》,“除却胶西不解歌”——“曲阜文化圈”“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细心的读者,能“读出”对现实社会的借鉴、启迪。

作品展示四川儒家精英在山东,从急于舍身报国却壮志难酬,经过个性把握,到“嗟我本狂直”的“野性”觉醒,坚持人格和心志,逐渐走向“无所往而不乐”的精神解脱的转变过程。

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

易旭东

徜徉“一壕春水”

从杭州到密州,从绮丽的江南到广袤的北方。

密州,历史底蕴深厚。

除了“曲阜文化圈”,还有一个灿烂光辉的“潍河文化带”。

远古东夷族群腹地,东夷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处在齐鲁之间的诸城文化,通变至道,经师辈出。

密州人的祖先,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诸夏族,由西而东,迁徒至此定居。

地灵物阜,文化灿烂,贤达辈出。

苏轼在《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中有:“相将呼虞舜,遂欲归蓬莱”之句。

密州故城,地处鲁中丘陵与潍河之间,西临扶淇河,北濒潍河,东南依偎绵绵丘陵,西北临靠滔滔河水,依山傍水,地处交通要冲,故而为历代州、县政权所在地。

诸城分南北两城,南大北小,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南城,叫东武城,北城,密州州治所在地,两城相接处有一城门,上建城楼,因为南城之北门、北城之南门,名“双门楼”。

诸城地处鲁之东鄙,称“东鲁”。

属晚期大汉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禹王台,大禹治水时建的望海台。治水的大禹,曾在潍河流域留下历史的踪影。如今诸城、高密一带的使牛声,“咧咧,咧咧(向左),啦啦啦啦(向右)”之类,由舜禹创始,沿用至今。

也是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期激烈碰撞的地区。

齐长城蜿蜒于南部群山之巅,西南自马耳山入境,沿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摘星楼、马山、磊石山至台家沟南岭入胶南县境,经郝戈庄、皇华等6个乡镇。

境内全长30多公里。

远看如带,近看似岭,颇为壮观。

齐长城诸城段

琅琊台,位于今青岛胶南(今黄岛区)城南26公里处,依山傍水环海而筑,山台合而为一,南坡稍缓、北坡陡峭,远望颇似一头昂首雄狮,冠领琅琊诸峰俯瞰大海,吞云吐雾,气势恢宏。

早于秦长城460多年的齐长城,至琅琊台入海。

东武故城。古称的东武山,现在的古城岭。

南临三里庄水库,西近扶淇河,东接平原,北临东关大街。并不高,独显为山,圆峙如龟,整个城区的制高点,面积10平方公里多,历经千百年的人为整治,现今海拔103米。

《元和郡县志》记载:“密州诸城县,本汉东武县也,属琅邪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东武本山名,今诸城市古城岭一带,乐府歌谣《东武吟》即发源于此。

晋代的陆机、刘宋的鲍照、梁代的沈约、唐代的李白都有拟作。

外来佛教文化很早就浸染的地域。

董仲舒曾任高密(胶西)国相,不满国王饰非拒谏辞职还乡,著书终老,一部《春秋》推动儒家独尊;汉末郑玄,三十求学潼关,五十遍注群经,马融有“吾道东矣”之叹,世传“经神”之名;北海相孔融为立“郑公”之乡,教建“通德”之门,可通驷马之车,以示尊师重教。

文化氛围浓郁。“两汉诸儒半齐人,五经博士多潍生”。

密州一带,齐鲁交汇地区,孔孟的故乡。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就引《诗经》盛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流风余韵,历代不衰。孔子的学生、佳婿公冶长,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玄,就是密州人。

郑玄像

盖公郑玄长期在诸城一带讲学。

诸城人对《易》学,情有独钟。

风俗古朴、淳厚、豪壮、率直。

融合了齐俗“宽缓阔达而足智”、鲁俗“好儒备于礼”的双重特点。

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学术氛围,对思想的形成有“聚合效应”;淳厚、豪壮的“东武遗风”,对精神升华具潜移默化之功;格调朴野的“东州乐府”文化,文学创作发生转折、飞跃的触媒。

一片诗书乐土。

苏辙前来探望知苏轼时,发出感叹:“至今东武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密州特定的文化氛围,给苏轼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所作《密州出猎》,也是“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以致发出“除却胶西不解歌”之叹。

暮春。站在山头北望,三水绕龙城,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

柳枝跟着生长转绿,在微风的轻轻吹拂下,摇曳生姿。

河道水流涓涓,堤坝烟波浩淼,渠道蜿蜒迤逦。

山为骨,水为魂。

诸城被水和绿浸染、润泽、涌动,爆发出钟灵毓秀和强劲生气。

他,登上超然台,满城春色尽收眼底。

春水如带将城绕。护城河里,春水半满,城里处处盛开鲜花,千家万户笼罩在迷蒙烟雨中。

城内开满了缤纷的春花,零零星星地点缀着千家万户。景象祥和。

恍惚迷离。春水、春花,烟雨迷蒙,笼罩着千家万户,亭台楼阁都暗淡模糊。

有感而发。写《望江南·超然台作》词一首。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美丽的景象与苏轼感情、神态的变化,寄托有家难回、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表达豁达超脱的襟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酣畅淋漓。描绘暮春扶淇河景色,为诸城城市水环境建设的雏形。

借景抒情。上片对句,写的是密州之景;下片对句,抒的是故乡之情。

豪迈与婉约相兼。

句中自对:“半壕”对“一城”;“春水”对“(春)花”,十分工整。连用“半壕”“一城”与“千家”,从少到多,由近及远,视野逐渐拓宽变大,将烟雨江南图刻画得栩栩如生。

下片写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触景生情。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远在密州,有乡不能回。借酒寄情,酒醒后,思乡之情依然难遣,只有借茶,来表达对故国、故人、故乡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愁情。《超然台作》可称景妙论高的超然愁情词。

“三分春色一分愁”。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在老庄和佛教处找到共鸣。

将写异乡之景、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诗酒趁年华”,诗酒自娱,快乐生活,心理救赎后选择的人生态度。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做品450万字,近50篇做品获各种奖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