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石破天惊——稻城发现大型旧石器遗址 ‖ 吴晓铃 吴梦琳
石破天惊
稻城发现大型旧石器遗址
吴晓铃
2021年9月27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宣布在四川稻城发现一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旧石器遗址——皮洛遗址。这处遗址不仅年代至少在距今13万年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麓,海拔高度达到了3750米左右。在遗址发掘以来,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包括手斧在内的近万件石制品,证明了至少早在13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从高原东南麓进入,逐步征服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青藏高原;更以制作精美的手斧等阿舍利产品组合,证明“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纯属无稽之谈。
专家在皮洛遗址现场考察
专家认为,皮洛遗址是一项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与社会政治意义的考古新发现,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力。
发 现
在川西高原找到旧石器遗址点60余处
在皮洛遗址发现100件左右手斧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川藏铁路文物调查为契机,进入甘孜州展开文物调查。
20世纪20年代,外国传教士休士顿·埃德加曾在川西高原采集到两件手斧。如果在更大范围内采集到手斧等旧石器遗存,有望更加明确早期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历程。考古人员在理塘、稻城、康定、道孚、炉霍等地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新发现24处旧石器地点。在此背景下,省考古院持续开展工作,在川西高原发现旧石器遗址点60余处,其中包括2020年5月发现的皮洛遗址。
皮洛遗址位于稻城县金珠镇七家-平洛村,距稻城县城约两公里,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为金沙江二级支流傍河的三级阶地。这里海拔高、气候冷,起伏的山体上岩石裸露,仅生长着低矮的小草。然而在旧石器考古人员眼里,这里却是发育充分的阶地,黄土堆积可能已有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历史。
省考古院旧石器研究室主任郑喆轩介绍,当考古人员爬上阶地,惊喜果然出现:那些裸露在地表及阶地前缘和冲沟两侧土壤剥蚀区域的“石头”,尽管部分风化严重,但依然能清晰看出其中有许多经古人类打制过的石器。这些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工具等,总量达200余件。更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他们在地表就发现了手斧。
不同地层出土石器的示意图
“手斧在学术界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它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郑喆轩介绍,在东亚地区,手斧近年陆续有所发现,但数量不多。让人惊讶的是,皮洛遗址的手斧数量相当庞大,迄今已发现100件左右,在整个东亚地区的旧石器遗址中相当罕见。考古人员很快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发现这处遗址整体南北约两公里,东西50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迄今青藏高原东南部已发现的面积最大、地层堆积连续、文化类型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皮洛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惊 喜
遗址年代最晚超过13万年
不同地层可明显看到冷暖交替现象
2020年10月底,省考古院在此进一步展开调查勘探;2021年4月底,省考古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展开发掘,更多发现接踵而来。在发掘探方里,可清楚看到两米多深的地层呈现出红、黄、灰白等不同颜色。郑喆轩介绍,不同地层对应的时间以万年计,根据测年,即使是最上面的地层,至少距今13万年以上。
地表采集的手斧
这些不同时期的地层,均有石器出土。一层以下发现石核、砍砸器、重型刮削器等砾石石器组合;三层发现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工业石器;二层的石制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石英质的小石片石器,另一种是小型两面器。不同文化层的平面上也可看到早期人类的活动面,有人工用火和加工石器的迹象。整个遗址,完整展示砾石石器-手斧-石片石器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不同地层可明显看到冷暖交替现象。在考古探方剖面,可以清晰看到文化层从第二层开始,地层是黄色和红色交替变化的,其中灰黄色代表的冷期,气候相对干冷,红色是暖期,气候相对暖湿,水热条件比较好。“过去我们一般认为人类频繁或长期进入高原是在4万年左右的暖期,是会盖房子会做衣服的现代人,但是皮洛遗址显示,人类在13万年以前就上高原了,而且暖期、冷期都能上高原,说明早期人类的能力和模式也远超出过去的预期。”郑喆轩说。
皮洛遗址石器分期
根据不同区域遗物分布情况,考古人员推测“更远更高处的零星石器,可能与临时性活动有关。这些石器主要是小石片石器,说明年代越晚,人类活动能力更强,活动范围也更大更高。”这一发现揭示出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以来古人类栖居形态,成为川西高原旧石器文化时空变化的缩影。
经过5个月的田野发掘和对地表遗物的系统采集,考古队揭露了多个人类活动面和用火、打制石器遗迹,发现石制品近万件。
遗址可以看到清晰的地层剖面,每层相隔以万年计
学界看法
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重大考古发现
在青藏高原东麓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迅速引起国内学术界强烈关注。2021年9月12日,国内旧石器研究权威专家前往遗址实地察看。面对清晰的地层以及丰富的遗物,尤其是数量众多、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手斧,专家们感叹,皮洛遗址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是“罕见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是一项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与社会政治意义的考古新发现,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力。”
彻底解决“莫维斯线”争论
全国旧石器研究相关专家在稻城举行研讨会
“首先,我觉得莫维斯线可以擦掉了。”中国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直言。
在西方考古学界,美国学者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斯提出的“莫维斯线”,被奉为圭臬。莫维斯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位于该线以西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是以阿舍利手斧文化传统为代表,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而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缺少手斧等较为精细的石器及技术。
地层出土的手斧
最近几年,中国考古人在百色、洛南等地也发现了手斧体系,除了数量较少以外,“技术方面总体而言也和西方有所不同。”高星直言,“尤其是洛南手斧相对粗大,没有去薄、精致的技术。而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两面(侧)对称均衡加工、薄化处理,是在中国甚至东亚发现的最典型、制作最精美、组合最完备、技术最成熟的一套体系,完全可以和西方晚期阿舍利遗存媲美。这就彻底解决了有关莫维斯线的争论,为研究、认识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不同地区人群的关系提供了珍贵、关键的证据和信息。”
阿舍利工具组合
专家认为,皮洛遗址的空间位置同样非常重要而敏感。亚洲东部包含阿舍利技术遗存的遗址星星点点分布在印巴次大陆和中国广西百色、广东郁南、湖南洞庭、湖北郧县与丹江口、陕西汉中与洛南、山西丁村等地区。皮洛等含手斧的遗址埴补了该技术体系的一个关键空白区和缺环,连接起印巴次大陆、中国南北方直至朝鲜半岛的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于认识远古人群迁徙和文化传播交流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为人类征服青藏高原历史进程提供了新材料
青藏高原,一直因为海拔和高寒环境,被认为并不适宜人类生存。因此学术界曾经的主流观点一直认为,人类在约180万年前以及约15万至10万年前两次“走出非洲”扩散至世界各地,迁徙路线都绕过了青藏高原,直到六七千年之前,人类才进入青藏高原腹地。
几年前,中国考古人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一处旧石器遗址,距今约三四万年以前。由于该遗址仅有一个文化层,专家认为可能是人类在气候暖期选择了上高原,气候一变就迁走。2019年,又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夏河县发现了白石崖旧石器洞穴遗址,最早距今约19万年前。而皮洛遗址的发现,则进一步明确了远古人类征服青藏高原复杂的历史进程。专家推测,皮洛遗址最下部年代或许超过20万年。
它是少有的三个文化阶段都连续覆盖的遗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介绍,皮洛遗址的价值不仅在于年代久、海拔高,更在于持续时间长。“海拔3700多米的稻城,即使对现代人而言都是巨大挑战,早期人类却可以在这里生存,说明他们的智商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应对这种高海拔的极端环境。或许,他们是季节性登上高原,在这里捕猎、到别处生活。总之,这次发现意义非常重大,进一步加深了学术界对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演化模式的认识。”
考古人员在稻城以外的理塘、康定、炉霍、甘孜县等区域的三级及以上阶地面上,也发现了砾石石器及手斧。丰富的遗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人类向高海拔地区迁徙扩散的历史过程。
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学术影响
“价值重大!”“石破天惊!”在2021年9月12日的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对遗址价值形成一致认识,这不仅是中国的考古成果,更是一项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新发现,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学术影响。
高星表示,皮洛遗址集中了国际研究的热点,旧石器时代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远古东西方人群迁徙及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人类对青藏高原征服与适应进程等等。“未来皮洛遗址的相关研究,将提升我国学术界在这些热点问题上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有助于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古根系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史前根脉,建立文化自信,提升软实力。”
遗址工作照
答疑
这只是普通石头?不!
这是远古人类的“瑞士军刀”
吴晓铃
皮洛遗址发现的旧石器一公布,网友们不淡定了:它们看上去就是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为何能看出来是古人使用的工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助理馆员谭培阳对此进行了释疑。
旧石器是指主要通过打制方式生产的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根据石器技术特点可划分为5种技术模式,分别为奥杜威文化(砾石石器、石片石器)-阿舍利文化(手斧等)-莫斯特文化(勒瓦娄哇技术)-石叶-细石叶等5个文化阶段。
皮洛遗址出土石器可分为3个石器技术模式(砾石石器-阿舍利技术-小石片石器),3个完全不同的石器技术模式形成罕见的旧石器文化三叠层,表明遗址存在着不同人群活动,或者为同一人群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技术适应。
砍砸器看上去和普通石头最像。但在考古人员眼里,这件石头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劈砍、砸击等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砸坚果等工作。
手斧加工比砾石石器更复杂。古人通过对石块两侧进行敲打,最后形成两面对称的手斧。其使用价值非常大,早期人类多用来挖掘根茎、加工木头、刮兽皮,也用于宰杀大小猎物和割剥兽皮,被称作远古人类的“瑞士军刀”。
有一端很尖的石头,叫小型两面器,目前在国内旧石器时代尚属首次发现。它看上去和手斧有点像,但比手斧小很多,边缘颇为锋利,端部尖锐,同样具有切割、钻孔等功能。
13万年前的稻城什么样?
可能和现在有差异 但不可能是平原
吴梦琳
稻城风景优美,有青藏高原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古冰帽遗迹,但由于海拔在3700米以上,环境相对恶劣。此处发现距今13万年以上人类遗迹的消息发布后,不少网友十分好奇:13万年前,稻城是什么样?会不会当初是平原,现在变成高原?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志刚,曾对稻城古冰川地貌(稻城和理塘间的海子山夷平面)进行研究。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志刚表示,根据研究,在稻城古冰帽区存在50万-60万年前的冰碛物,说明在距今50万-60万年前,稻城古冰帽区域可能已经进入冰冻圈从而发育冰川,目前稻城古冰帽区最年轻的冰川地貌宇生核素暴露年代约距今1.2万年。“所以距今13万年前,稻城古冰帽区应该是高原环境,60万年以来到末次冰消期有多次冰川前进事件。”张志刚说,稻城古冰帽第四纪时期每一次冰川前进的时间及覆盖范围,还需进一步从年代学和气候模拟方面研究。
“13万年时间,稻城的海拔和地形可能和现在有所差异,但是不可能是网友说的平原。”在张志刚看来,远古时人们能够在稻城高原环境生活,是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来源:四川日报(2021年9月28日第5版)
作者:吴晓铃 吴梦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