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杨开慧是个什么样的人?
杨开慧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莎 尹玲 郑天晓
杨开慧,这个名字广为人知。她的父亲是杨昌济先生,一位学贯中西、思想开明的教授,一位忧国忧民的进步知识分子。她的丈夫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但杨开慧本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鲜为人知。
解读杨开慧:信仰是如何确立的?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父亲杨昌济学贯中西,思想开明,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进步知识分子。身处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他对后一辈寄托着殷切的希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却为她取名开慧,号霞,字云锦,期望女儿追求光明,人生有如灿烂的云霞,美丽而火红。
杨开慧烈士(1925年 摄于广州)
受书香门第文化浸润,打下人生底色
1903年,杨昌济先生远涉重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考察生涯。但他心系子女成长,不时写信回家,给子女们介绍国外的新思想并教育他们一定要有崇高的信仰和远大的抱负。小开慧7岁那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杨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家斜对面的长沙县第四十初级小学破例为杨开慧等7个女孩子单设了一个班。杨开慧开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杨昌济从国外来信,提到妇女要了解当前社会急剧演变的形势就要识字、看报,妇女也要会写信,并动员开慧不识字的母亲也进学校读书。开慧上学后喜欢听曾留学东洋的校长给学生讲日本的明治维新,讲广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讲兴中会等等。她盼望革命早些成功,盼望祖国早些强盛起来。
1913年杨昌济留学归来,先后受聘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带着全家搬到了长沙城内居住。他决心用毕生的精力培养一批改造社会的栋梁之才,对杨开慧也寄予殷切的期望。当时的长沙民生凋敝,萧条冷落,杨开慧进城的喜悦被冲得一干二净。穷苦人为何受苦受难?最先响应辛亥革命的省城为何不景气?敏锐多思的她有很多疑问,父亲总是一一解答。
杨开慧故居
1918年,杨昌济接受北京大学的聘请出任伦理学教授,17岁的杨开慧随全家北上。虽然进了大城市,但杨开慧没有改变朴实勤劳的习惯,仍然穿着粗衣布裙,梳着普通的蝴蝶头,关心着时局的发展。她在手稿中写道:“那时我同情下层生活的同胞,我忌(嫉)恨那些穿华服只顾自己快活的人。我热天和下层生活的人一样,穿大布衣。”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开慧从小就懂得同情弱势,追求社会的公平。她知道人生要有意义,不能只求自身荣华富贵,更不能浑浑噩噩度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杨开慧深受新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女性的独立人格。她认为,独立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自由和人权的真正体现。杨开慧还关注着“南北和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她看来,南北政府里的人都已“良心为利欲所蒙蔽”,和谈注定是徒劳的。退一步说,即使南北双方因为调停者的诚意而实现了和平,但由于执政者没有良心,谈成之后还是一个“无良政府”。她呼吁,一切有良心的人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有责任扫除黑暗使其变成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
杨昌济一生中有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精神。32岁他决定出国留学时,面对哥哥等人的劝阻,他斩钉截铁地说:“如不能成行,则吾精神生活已告灭绝,实等于死”。十年后即1913年从德国归国时,面对友人劝说他在生活条件更好的北京工作时,他表示:“誓必居长沙五年,教育青年!”杨昌济对杨开慧的言传身教、家学渊源与新文化的洗礼,无疑奠定了她作为新女性的认知基础,打下了革命者人生的底色。
结识毛泽东,思想影响奠定信仰 追求
杨开慧在长沙期间,曾读过父亲一位学生的课堂笔记《讲堂录》,里面的深刻思想使她对这个胸怀天下的人产生了好奇。这个人就是毛泽东。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第一师范学习的毛泽东,有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深得老师杨昌济的欣赏。毛泽东常和一些进步同学在假日到杨昌济家中与老师一同研讨问题。他们成立了哲学研究小组,探讨世界本源、人生意义等问题。每当这时,杨开慧、杨开智兄妹就坐在旁边聆听。大家议论得最多的是,青年为什么要求学立志?怎样求学、怎样立志?国家这样积弱,民众这样贫困,青年的出路在哪里?责任是什么?这些议论在杨开慧心里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毛泽东等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给了年少的杨开慧巨大的影响,她默默立下了寻找自己信仰的决心。她在自传中这样回忆到:“我很想寻出一个信仰来!后来我决定了我的态度,尽我的心,尽我的力,只要做到这一个‘尽’字,其余就不是我的责任。”自传中,关于信仰她着笔很多。年轻的她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呐喊:“我要一个信仰!我要一个信仰!来一个信仰吧!!”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来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17岁的杨开慧他乡遇故知,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翌年,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互以“润”“霞”相称。同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在毛泽东帮助下,杨开慧大量阅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开阔了眼界。
由于和毛泽东志同道合,两人相爱了。杨开慧后来深情地回忆说:“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设有一天母亲不在了,他被人捉住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毫无疑问,杨开慧爱上毛泽东更多地是思想的吸引、志趣的相通。
路漫漫(油画)
1920年杨昌济病逝。杨开慧在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安排下回到了长沙,在福湘女中读书。杨开慧以“自由”之名剪掉了盘在耳边的辫子,成为全校唯一留短发的女生。她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宣传学联的主张,被许多学校称之为“过激派”。她公开地传播《新青年》《湘江评论》《新湖南》等进步刊物,积极在学校和社会上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和进步思想。
由于杨开慧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她被学校开除。杨开慧便联络了福湘、周南女校的5名女同学冲破男女不能同校的禁令进入岳云男校读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的第一批女学生。同年10月,周南女校的一名男老师逼死了出身贫苦的妻子,学校当局却没有采取处理措施。针对此事,杨开慧在校刊上发表控诉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文章,同时组织演讲队,号召大家为争取妇女解放和婚姻自主展开斗争。她在《女权高于男权》中更是直指要害,要求承认女子是一个“人”,彻底实现男女平等。
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取得胜利后,湖南革命浪潮迅猛发展。杨开慧遵照毛泽东的意见担负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宣传工作,奔波于各个学校之间。她带领同学们组织讲演队,在街头巷尾进行反帝、反封建和反军阀统治的宣传。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省学联成了学生运动的指挥部,团结各群众团体,把全省的革命浪潮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杨开慧在革命道路上走得愈加坚定。
投身革命斗争,血火淬炼优秀品质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毛泽东、何叔衡等于1920年9月在长沙建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动员自己的母亲将父亲去世时北大同事捐献的奠仪费全部拿出,帮助毛泽东解决文化书社的经费问题。文化书社创办以后,与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全国各革命团体及出版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成了毛泽东开展建党建团工作的重要联络点,也成了杨开慧刻苦攻读马列著作的课堂。很长一段时间,毛泽东与外地革命者的来往信件都由文化书社收转,杨开慧也就成了接送这些信件的机要交通员。
毛泽东在湖南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在工人和进步学生中发展组织,壮大队伍。杨开慧就在这年冬天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上海回到长沙的毛泽东,一面宣传党的“一大”方针政策,发展党的组织,一面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为发展革命事业培养骨干。杨开慧则在湘区党委工作并兼任湖南学生联合会干事。为促成毛泽东办好自修大学,她和一批进步同学加入了船山学社,在学社表决开办自修大学问题的会议上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她还在学联会上大胆提出:“我们学联要救亡图存,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必须首先着重培养青年骨干,自修大学正是培养青年骨干最好的学校。我们拿出一部分支援自修大学。”杨开慧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自修大学终于创办成功。
杨开慧慨然赴死雕塑
省学联搬到船山学社办公后,湘南等地的一些失学青年也进入自修大学。杨开慧在毛泽东等人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复学斗争,使一些在五四运动期间被学校开除而长期流落在外的同学,回到了原来的学校。学生运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这期间,毛泽东深入工厂、学校、矿山、铁路去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并且派出党的骨干到外地建党。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第一个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亲自担任书记。而杨开慧在毛泽东的培养教育下,经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革命斗争的锻炼,立场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1921年冬天,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们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作者:黄莎,杨开慧纪念馆群众工作部主任;尹玲,杨开慧纪念馆群众工作部副主任;郑天晓,杨开慧纪念馆群众工作部讲解员)
来源:理论中国
作者:黄 莎(杨开慧纪念馆群众工作部主任)
尹 玲(杨开慧纪念馆群众工作部副主任)
郑天晓(杨开慧纪念馆群众工作部讲解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