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六)——明刊本频繁刻印(上)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04 17:11:19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六)

——明刊本频繁刻印(上)

刘 畅

自罗贯中编撰的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三国演义》)问世后,反响极大,明蒋大器形容到:时人“争相誉录,以便观览”。一 开始,这部小说一直以手写本的方式辗转传抄,直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才付之版刻。此后,出现了官刻、私刻等多种刊本,至明万历年间,刊本刻印更加频繁。现存可考具体刻书年代的明刊本中,有四本影响较大,依次是:嘉靖元年序刊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

嘉靖元年序刊本

明弘治年间,《三国演义》已有“争相誊录”之本流传。几近三十年过去,读者阅览这部巨著仍还要靠人手来抄写,据明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简帙浩瀚,善本甚艰”,“善”通“缮”,即抄录,这样的方式非常不便。张尚德便提出:“请寿诸梓,公之四方”。于是,明嘉靖元年(1522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始有刻本,被称为“嘉靖元年刊本”。

当今藏于海内外的所谓“嘉靖元年刊本”有很多,如甘肃省图书馆藏本、上海图书馆藏本、天津图书馆藏本等。但这些其实并非“嘉靖元年刊本”原刻初印,而是“嘉靖元年刊本”的递修本或翻印本。不过,由于这些刻本都出于原刻,所以也可称为“嘉靖元年序刊本”,简称“嘉元序本”。

嘉元序本同其他明刊本一样,都对《三国演义》原著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但其诞生于明嘉靖年间,毕竟是很早的版本,对原著内容的保留相对较为完整,延续了原著的创作构思,因而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艺术价值。

宏观层面,具有 与原著一致的思想主线及表现手法。 《三国演义》具有强烈的“拥刘反曹”思想,并通过“表彰诸葛”来表现其倾向。嘉元序本中,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后,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而他对刘备集团的事业也始终忠贞不二,“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同样通过凸显赞扬诸葛亮而体现出来,甚至色泽更为浓重。同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紧紧抓住诸葛亮答刘备的“隆中对”,将其中所提出的决策贯穿于全书的主线。嘉元序本也极力显示隆中决策在整个故事中的重大作用。

微观层面,与原著一样重视人物的塑造和刻画。 《三国演义》刻画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嘉元序本卷首存录的小说人物表《三国志宗僚》中,人物也多达513人。夸张的渲染使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孙权、周瑜等人物栩栩如生,形象十分鲜明。

叶逢春刊本

叶逢春刊本诞生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目前仅藏于西班牙马德里爱斯高里亚尔修道院,是今之所见第二早的《三国志演义》刊本,也是《三国演义》最早的图像本。

马德里爱斯高里亚尔修道院藏叶逢春刊本(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从版式来看,叶逢春刊本沿袭了宋元以来建安地区“上图下文”的格式, 基本采用半页一图的布局,图样两侧标有图目。图绘内容以故事情节片段为主,如“皇朝殿宇”“东吴壮室”“王朝整肃”“后主黄门”等场景画面。

从内容来看,叶逢春刊本在原著的基础上更改了一些元素。 一方面,大量方言俗语被编入图目,如“盆死”“如”等字词的使用。另一方面,加入了一些主观理解,如玄德访卧龙时,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里面都没有出现“牧童”,图片说明中却写着“玄德问牧童卧龙何往”,赫然加以“牧童”之名。同时,图片说明中还存在着大量人名被刊刻错误的情况,如“刘备”成了“玄备”,“甘宁”成了“甘霸”,“公孙瓒”成了“孙瓒”等。

本文参考: 《<三国志演义>史话》,陈翔华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