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寻访“西旅底平”‖李青泽

作者:李青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9 18:44:12 浏览次数: 【字体:

寻访“西旅底平”

李青泽

专家学者对四川省荥经县的人文遗迹多有涉足,但牛背山镇境内的“西旅底平”刻石,却鲜有人造访。

据《荥经县公交志》记载:“清末,边务大臣赵尔丰建设成(都)康(定)军路,对荥经至泸定一段,倡改由花滩场,经荥河场、新庙、飞水场、虎骨坪,越肖岩、蒲麦地、龙巴堡抵泸定,谓之‘荥河段’,可避越大相、飞越二岭之险,较原路捷径50余里。民国十三年,川军将领陈遐龄按赵氏勘设路线,督修而成。”

“西旅底平”刻石

“西旅底平”今安在?

夏日的早晨,我们从县城出发,前往牛背山镇。沿着国道108线溯荥河而上,汽车在山谷中穿行,两岸青峰勾勒着湛蓝天空,视野晴明开阔。繁茂的植被,给山坡披上翠绿的外衣。过了牛背山镇政府,山势一下收紧。高陡的悬崖像巨大锁钥横陈眼前,涧水从山门中倾泻而出,抬头只见一线天光。水声潺潺,仿佛世外仙乐,河水透着翡翠绿,美得不可方物。

顺着崖脚的公路转转折折,一阵隆隆的水声中,我们在一处高崖下停了车,似乎到了!

我下车,环视一周,除了有高崖逼仄、飞瀑如练,哪有什么古道漫漫和石刻遗迹?

父亲从后备厢拿出野营镰刀和军工铲走过来,指了指瀑布飞泻的崖壁。瀑布并不是天生的,此处是下方山谷中一个电站的泄水口。为防飞水冲刷路面,电站业主修了一两丈高的弧形堡坎把落水圈进涵洞。要看石刻须从一个土坡爬上去才行,可是茂密的荆棘和藤蔓拦住去路。我与父亲上前,开始“披荆斩棘”,镰刀和铲子并用,又是砍又是勾,将那些满身长刺的家伙从山坡上扔了下去。我们的臂膊被划得伤痕累累。一番流血流汗的劳顿,终于开辟出一条道路。

土坡又湿又滑,一不留神,我就踩垮了先前用铲子铲出的土阶,摔得衣服裤子上满是泥。同伴们互相拉拉扯扯,好不容易才爬上堡坎顶端。银练横空,水沫浸漫,我们终于在苔痕斑驳石壁上寻到那方摩崖石刻。

“西旅底平”是何意?

“西旅底平”四个楷书大字,从右至左长约两米,字径约四十厘米。端正平和的字体,隐隐透着镇山定河的气韵。距离有些远,加上水雾弥漫,视线有些模糊,把相机镜头拉近,勉强看清“川边使者陈遐龄”和“民国十二年仲夏”两行小字。这方摩崖石刻的背后,究竟蕴藏了什么时光密码?为何出现在这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崖壁上呢?

这还要从清朝末年说起。陈遐龄在川边十余年,任镇守使七八年。

陈遐龄是湖南溆浦人。1894中武举,力能独扛抬枪。曾入日本成城学校留学。该校日本教官闻其名,欲与之角力。起初,陈遐龄隐忍逊谢,但日本教官因此愈加轻视华人,常以言语刺激。日本教官的数番谩辱刺激了湘人骨子里的血勇之气,陈遐龄怒而抗争。两人比武时,陈用弹腿击倒对方,致其伤重死去,结果陈被斥退出学校。归国后的陈遐龄栖身行伍,1907年,任标统驻防四川雅州。

我们眼前的石刻,就是陈遐龄在川边镇守使任上,打通川康交通线时留下的手笔。“西旅底平”的“底”通“砥”,本意是指磨刀石,引申为磨,也指平定。从字面上讲,“西旅底平”可理解为通往西方(康、藏)的道路已经通达。而从更深层面上,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陈遐龄主持修通此路,自认功绩丰伟,于是刻石题字;二是因陈坐镇川康,重兵在手,地盘又不断巩固拓展,自诩为国之中流砥柱;三是道路通了,军队进退有据,挡住亲英藏军的进犯,扼杀英国妄图分裂西藏的阴谋,于国于家,都说得上是无量之功。

就在这方摩崖石书毗邻的木梳崖上,还存留着一段完整的古道,古道旁的花岗岩石壁间,也有一方石刻,据说是当时修路工匠留下的纪事碑。

历史往往会给人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就在陈遐龄镇守川边春风得意,挥毫写就“西旅底平”铭刻无上功勋之际,川中硝烟又起。杨森从湖北打回四川,命陈遐龄从西边夹击川军第三军刘成勋部,结果在新都石板滩被熊克武手下的军队打得惨败。百战劲旅落了个全军覆没,陈遐龄退守雅安重新集结人马后,又被刘成勋击败,从此解甲归田。

陈遐龄打通的这条川康交通要道,其实仅是一些关键节点的拓宽和加固,线路主要还是沿用之前的茶马古道,很多地方依旧狭窄,曲折蜿蜒,还需花费大量财力、人力进行修建。陈遐龄战败回乡后,后来的军政管理者因为战乱自顾不暇,再也无力继续修建这条川康路。牛背山这一带山高坡陡,每年都会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原先修筑好的一些路基也塌陷了,只剩断断续续的小路,供少数人来往于荥经、泸定之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道318线贯通,这条最古老的川藏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牛背山风光

据说,陈遐龄返回湖南溆浦后,一边做种田翁,一边为家乡修桥补路,大布功德。抗日战争爆发,他还为驱除倭寇大量捐款捐物,算是爱国人士。

在遥远的川西,牛背山下的木梳崖古道和“西旅底平”石刻,还默默记录着陈遐龄与这片山河的一段往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青泽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