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一米路桥一缕魂——重走抗战乐西公路‖沈云丹
一米路桥一缕魂
——重走抗战乐西公路
沈云丹
这是一条曾被历史烟氤掩藏而鲜为人知的路,它就是穿梭在西南边陲大小凉山崇山峻岭中全长525公里的抗战乐西公路。史料记载,由于缺粮、疲劳、疾病、工伤等原因,在筑路的20万川康民工中,致伤、残、亡人数多达近140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逾4000人,平均每8公里死亡8人以上。其中尤以汉源县境内的岩窝沟和蓑衣岭死亡民工最多。民革汉源支部的同志告诉我们,为纪念这个525公里,在保护性开发乐西公路道路硬化中,特地保留了52.5华里的碎石路,用它的原始风貌,陪伴因筑路牺牲的英魂,昭示后人勿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45年10月《新华日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及乐西公路筑路英魂(蓬州闲士 摄,四川省地方志办 供图)
零公里
乐西公路起点即零公里,在乐山市致江路王浩儿。当年,王浩儿码头是乐山唯一的码头,抗战时期,重庆、成都的所有战备物资要转到水运,只能走王浩儿。2012年,乐山市交通局为纪念这段抗战历史,特意在致江路设立了乐西公路零公里的标志牌。
时光消逝近百年,铸嵌在王浩儿的零公里标志牌外形似井盖,外观犹如指南针,刻有“乐西公路零公里”“北纬29.5 东经103.77”等字样,正中央是一个醒目的“○”。这块标志牌默默地向过往的行人们讲述着那段曾经的难忘岁月。昔日的乐西公路已不再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但这条用血肉筑成的公路和那段波澜壮阔的筑路史,为抗战所作出的贡献已载入史册;那群“褴褛开疆”的民工和技术人员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西公路零公里标识(云丹 摄)
峨眉桥
从王浩儿,一路向西,就到了苏稽古镇,该镇素有嘉州“鱼米之乡”“龙灯之乡”的美誉。据当地人介绍,古镇初名桂花场,大约形成于隋朝,约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镇名以大户人家姓氏命名,传说有二,一说是一位名叫苏稽的朝廷命官,举家隐居于此,二说是大文豪苏东坡少年时在此读过书。
峨眉河位于古镇外,峨眉桥是乐西公路“第一桥”,也是乐西公路上唯一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乐西公路》一书记载:“适在乐山峨眉之间,将来交通日重,且为出入风景区之要道,故决定建筑永久式之桥梁,以利行车藉壮观瞻”。书中还记载,该桥于“1940年12月动工,1942年1月建成。”
随着时代变迁,生态旅游成了亮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旅游的精髓。如今,当地出于打造文旅古镇景点需要,把峨眉桥改建成了古色古香的步行廊桥,原老石拱桥的护栏,隐藏在新桥栏杆后面,如果没有当地人指点,谁也不会知道这是乐西公路上的峨眉河大桥。好在乐山交委立了座峨眉河桥碑,记述了那段历史。
峨眉河桥碑记(云丹 摄)
抗战乐西公路纪念馆
沿着乐西公路在山上蜿蜒曲折,到了射箭坪后进入峨边县。在背峰山脚下有一座新修建的乐西公路纪念馆,以抗战历史为脉络,以史叙事、以事论人,重现血肉筑成的乐西公路修建始末。纪念馆由序厅和“全民抗战乐西发萌”“艰难抉择开凿荒域”“蓝褛开疆铁血筑路”等6个单元组成。图片、文字、动漫等平面和立体相融,重现了当初国民政府决策修路和施工的艰难过程与历史,并收集、陈列了筑路者开山劈岭、褴褛开疆使用的工具、炊具、书籍、文件和穿过的衣服等实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不少热血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舍小家别妻儿,放弃优渥的生活,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乐西公路,负重前行,忍饥受冻,为民族的存亡,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赵祖康,30年代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道路工程,抱着“交通救国”“工程救国”的理想,放弃了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担当起建设滇缅公路、乐西公路等中国后方战略物资大通道的重担。
华敬熙,公路工程专家,江苏江阴人,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由他主持修筑的岩窝沟到洗马沽、菩萨岗等地段,因工程艰巨,粮食、钢钎、炸药等物资奇缺,加之山洪暴发,路基、桥涵反复损毁,尽管挑灯夜战,最终还是受到记过处分,但他却无怨无悔。
类似的他们,还有许多,不一一叙述。
纪念馆收集的资料显示:“乐西公路起自四川省乐山县,止于西康省西昌”,该路起始于乐山城北,跨青衣江,穿越乐峨平原而达峨眉;沿峨眉山麓南行,逾土地关至龙池;再循峨边猬子岗经新场羊子岩、岩悬,金口河寿屏山、绕越海拔2800余米的蓑衣岭,至岩窝沟,入西康省,偏西南行抵富林(今汉源县),沿大渡河至石棉;翻越2500余米的大、小拖乌山,继续南行经冕宁、泸沽等,最后止于西昌,其终点与西祥公路(西昌至云南西祥)衔接,全程525公里。
猬子岗、羊子岩、兽皮山等当年就是野兽出没之地。
褴褛开疆碑与蓑衣岭碑(云丹 摄)
死亡之最蓑衣岭
川康交界处的蓑衣岭则因地势险要,常年雨雪浓雾,滴水成冰,往来行人必穿蓑衣斗笠而得名。《四川省公路志》载:“昔日征调的民工在蓑衣岭筑路无御寒衣裤、被褥,一夜就冻死仁寿、井研、犍为等县民工200余人”。“这段工程冻饿疾病而死的多达2400余人”……占整个乐西公路死亡民工数量的60%以上。
岩窝沟附近的皇木镇的张姓老人介绍,为了开山,工人们用绳子拴住腰,蜷缩在箩筐里,用绳索吊至悬崖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因绳索被磨断而坠落山崖,其中一次山体垮塌,搭进了十五六条民工的生命。由于条件的艰苦,有的坠入谷底的死亡民工的遗体,都没法去清理、复原、掩埋。
当年工程技术人员手记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米路桥一米魂”。乐西公路也因此被誉为“血肉筑成的长路”,堪为中国公路建筑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四川省民革为乐西公路立的碑(云丹 摄)
乐西公路的价值
据史料记载:乐西公路,是沿着古代的清嘉道修建的。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传播文明发展经济的通道。而修建乐西公路,是古道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延伸。
1941年2月,乐西公路全线完工并通车,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先后担负起转运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国际援助物资的重任,成为中国重要的抗战物资通道。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乐西公路发挥着西南地区主干道的作用。1965年三线建设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后来的成昆线、京昆高速公路,都是沿着乐西公路线而修。海拔2000多米高的莫多村与乐西公路相伴了70多年,乐西公路是这里与外界连接的唯一的公路。
如今的乐西公路渐次变成了水泥路。当年沟壑纵横、泥泞难行的蓑衣岭路段,如今输电铁塔高耸云天。大瓦山和帽壳山以及山下下的大小天池,遍地姹紫嫣红的野花,吸引着八方游客。一种名叫“转转花”的野花,更是惹得川内外的游人乐此不疲。也有人说,转转花的花型,像是祭奠殒命的筑路者的。乐西公路以它的奇险秀,担负着新的任务。
转转花(云丹 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沈云丹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