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把文化刻入石板‖胡忠

作者:胡 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6 21:04:14 浏览次数: 【字体:

把文化刻入石板

胡 忠

2020年夏天,我在“花海果香”雅安市汉源县九襄小住。在朋友陪伴下,来到清溪镇,不经意间踏上了一条古路。朋友说,这便是茶马古道。我一下子肃穆起来,激动之情难掩。我知道,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茶马古道早已沉闷困倦,现代人对它只剩忽视,早不记得它曾带来的繁华和重要。历史的这种遗忘,对它,是一种愧歉。

汉源茶马古道(图片来源:央视网)

很多人只是听说过茶马古道这个名字,最多知道它是我国唐代(可能更早)到民国时期内地和边疆进行茶马互换的交通要道,却不知道其中一条叫川藏线,起始就在雅安;更不知道这条线除了抵达西藏,还往外延伸,连通不丹、印度等,甚至到达西亚、西非。

我很激动,这一次终于能踏上它,透过历史的沧桑来聆听那些逝去的脚步声。我早就想去触摸如此珍贵的文化符号,感受朝代更迭的历史脉搏。

这是一段保存完整的古道,由于地势偏僻,又在山上,并未经受太大的破坏。沿着古人的脚步走上一段,看着这些踩得光溜的石板,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些场景:山路崎岖,背夫们弯着腰,脚上的草鞋一步一步印在或宽或窄的小道上,背上整整齐齐的茶包像山一样高过头顶。也许是刚刚东踅西倒地走过一段悬崖峭壁,要下坡了,把一根丁字形“拐筢子”撑在茶包底下歇一口气。路远无轻担,这样的简单小憩不知经过多少次。天长日久,路面的石板上,居然磨出了大大小小的坑,那是岁月的印痕。由于太过艰险,他们每天只能行走二三十里路。

无法想象,那窄窄的人畜小道,曾有过多么宏伟博大的浪涌,那些肩扛马驮的脚步,一走就是上千年。闭上眼,似乎就能听到时代跨越的音符。

茶马古道石板路(图片来源:雅州史志)

雅安,作为茶马古道的基座之一,承受住了惊心动魄的冲击,没有让历史失望。因此,在审视雅安文化时,它对茶马古道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分量。

这样的评价让现代的我们疑惑:茶马古道又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这些物品是怎样进行运输和交换的?是哪些人带着这些物品走在这条道上?交易活动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雅安,何以承受得住这般厚重?问题的答案,都记录在路面的石板上。

在海拔超过三千米的青藏高原上,有藏族同胞生活区。由于人体热量散失很快,所以他们的食物主要是合热量高的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但这也带来了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后来,他们发现茶叶居然有帮助分解脂肪和防止燥热的功效。

可是,高原上不产茶。在高原的下方,又存在另一种境况:由于生产生活和军队征战,骡马需求量大,而饲养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历史安排了巧妙的解决方式:藏地的马和内地的茶进行交易,即“茶马互市”。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完成了和谐的相互问候。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当汉区与藏地的交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易的物品越来越多,很多地方因此而繁荣起来,进而形成茶马文化。不过,文化如果太过厚重,便可能成为一种负担,而雅安的文化负担就来自茶马古道。以致我们今天看来,都仍然惊心动魄。

雅安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得地理之利,自然成了茶马古道的起点。只是要成为一种文化的基座,从来不会很轻松。

从雅安出发往西、往南、往西北,很快便遇到青藏高原余脉的阻隔。这些天堑,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让人望而生畏。那时,有很多人就停在了路上,再也没有回来。

我所走的清溪茶马古道,就在翻过泥巴山后的半腰,算是才出发。眺望着延绵的山脉,想着背夫们跋山而又涉水的行程,仿佛看到了当年你来我往的擦肩而过,仿佛听到了穿越时间的声声吆喝。每一座山,每一处水,都阻止着他们,不能轻易踏入。而这里,才刚刚进入青藏高原的边沿,仅仅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回头看,那些倔强的背影,用一双平凡的脚,把文化刻在一块块石板路面上。无数个普通的身躯,成就了传奇般延续千年的恢宏画卷。

茶马古道,已成过去,只留下磕出小窝的石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胡 忠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