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星堆】不止是一种存在 更是一种力量‖汤继强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不止是一种存在 更是一种力量
汤继强
三星堆很火,火得一塌糊涂,火得让人不敢相信。
我家住在濛阳河边,与鸭子河同属岷江水系,岷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濛阳河与鸭子河毗邻而居,鸭子河因三星堆闻名,我家距三星堆10公里路。少年时,我们经常在三星堆周边的田间地头嬉戏打闹,没想到,在这片草木葱茏、花鸟虫鱼、烟火氤氲的旷野间,还隐藏着一系列震撼世界的旷世谜团。
据相关资料考证,三星堆文化与商周文化几乎处于同一时期,由于三星堆埋藏在四川盆地深处,与中原文明分离,地理的分隔带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连续性,让它与同时期的中原文明一脉相承又具有自身特质。在远古时,文字处于演化之中,留存极少,人类文明对于自身的记录很难准确为后人所知,以至于早期文献里对三星堆的记载可谓沧海一粟。学界初步认定古蜀国存在于史,是一个未曾间断、自成系统的文明体系,与中原文化乃至更广阔世界有着互通交流。
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三星堆文物称得上是最能汇聚科学、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等从祭祀坑中相继出土,数量之大,品目繁多,述说着数千年前我们祖先鬼斧神工的锻造技术和匠心智慧。在这里 ,“大”并非一种想象,宽达1.38米的青铜面具、高达2.62米的青铜大立人、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屹立眼前;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小”也能被处理得如此游刃有余,鸟形金饰片整体厚度仅0.12毫米,直径仅2.3厘米的金杖上,鸟飞鱼游宛然在目,可谓是“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纵观古今中外,望向良渚文化、殷墟文化,从美索不达米到古印度,再到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最后回到华夏平原,三星堆文物群都是如此独一无二、惊世骇俗。仅是一瞥,人们心中最原初的好奇之心就会被出土青铜器的精巧细致做工和难以轻易理解的造型轻而易举地稳稳抓牢。是外星人的造访还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印证?是华夏文明的分化演变亦或是浩瀚宇宙中另一颗星球投下的影子?三星堆文明的起源众说纷纭,其背后的历史和演化更是复杂而神秘。三星堆为何如此火爆?答案已不言而喻。作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新版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排头的项目,它背后传递着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三星堆,如何用多视角去看待三星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随着中国强势崛起,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复兴,这愈发加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信心。当前,站在全球文明史角度看,历史话语体系一直被西方社会所掌握,但有学者认为西方历史其实是伪历史,其中不乏充斥着杜撰的内容,美国历史大师威尔·杜兰特就曾表达过他对西方历史的观点“大部分历史是猜的,剩下的都是偏见”。作为国际社会的新兴参与者,中国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明和历史,就要建立在持续的研究和科学的探索之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华夏文明开放包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积累深厚宽广。三星堆文化必然是我国历史文明璀璨辉煌的又一力证,三星堆文明的现世丰富了中国的历史学,古蜀先民上千年间的生活点滴,在光阴的变换中通过这些遗留的文物瑰宝,铺陈了历史的印记,向我们展示了长江流域华夏文明的华丽起源。我们认识三星堆,就要认识到研究三星堆就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抢占三星堆的话语权就是抢占中国历史文化的话语权。如何加强科学传播?如何加强影响力形成?如何在中华大地上保护那些无数深埋在地下的文化遗存?这正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站在成都平原,矗立岷沱故乡,眺望千年雪山,灿烂而多元的中华文化闪烁着熠熠星光,心中激荡起伏。不经意间,思绪又被拉回到儿时的鸭子河边,想起田间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奇异而诡谲,看得见却捉不住。就像人类的进化与历史,只有不断地丰富认知,从多角度去了解和捕捉,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升华文明的高度。
1986年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的2号青铜神树(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三星堆,不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力量、一种信仰。生生不息的天府文化和伟大的中华文明,是这个蔚蓝色星球上最伟大的精灵,她将永远辉映在茫茫环宇中,永不熄灭。
(本文系《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特刊卷首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汤继强(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