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主政富顺的陕西人‖刘刚

作者:刘 刚(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3 21:05:50 浏览次数: 【字体:

主政富顺的陕西人

刘 刚

陕西古属秦地,四川昔为蜀土,两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因秦巴山脉的阻隔而联系不畅。这正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其作品《蜀道难》中所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人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危岩峭壁、深沟险壑、崎岖难行的古老蜀道,从侧面展示了秦、蜀两地在古代的道路交通之艰难与人员往来之不易。

不过,自秦军平定蜀国建立蜀郡开始,巍峨险峻的秦巴山脉再也没能阻挡秦人南下的脚步。尤其是以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为代表的秦人进入蜀地后,很快把包括蜀南富顺在内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享誉天下的“天府之国”。也正是从那时起,秦人乃至后来的陕西人源源不断地通过危险的蜀道往返于川陕之间,留下了“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川陕一家亲”等千古佳话。经查富顺旧志,明、清两代先后有李真、周熊、张文锦、杨登、秦可贞、李发、梁隆吉、王之朝、梁棠荫、黄兆麟等一大批陕西人到千里之外的富顺县执政为官,成为封建流官制下“北人官南”或“北人南任”的典型案例。

创修县志的李真

李真,字子诚,陕西咸宁人。明正统八年(1443)癸亥,由“抽分大使”升任富顺知县。

在明代,全国范围内先后设立了十余处竹木抽分厂局,主要针对竹、木等建筑材料征收实物税,意即“抽分”,其主官顾名思义“抽分大使”,属不入流的低级官员。不过,踏实肯干的李真似乎并不嫌弃这一平凡而卑微的岗位,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争取到了被举荐升任富顺知县的机会。

在富顺知县任上,李真“居官勤慎,恩威并用”,推出了一系列治县理政的新举措。首先,在社会治理上创新设置“巡检司”,专职开展缉捕盗贼、维护治安等工作,为全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其次,在制度改革上,“奏除本府税外军需,革汰边粮及部运诸弊”,有效减轻了附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负担。第三,强力推进教育振兴,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修葺文庙及两庑诸楹,又于明伦堂前创建抱厅,堂之内外皆甃以石,戟门外泮池架石为梁,环以栏楯”,并且主持“重镌雁塔”,以此激励富顺学子求取功名。此外,李真还高度重视农业,每逢三春时节即率领僚属、里士等到县城南岸的劝农山祭祀先农神,在劝励农耕的同时向农人赐予酒食并即兴赋诗,祈求全年风调雨顺、物阜年丰。明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李真还重修治署后厅,户部主事汪回显特为此撰立碑记。

不过,李真的最大政绩当属创造性地主持修纂了明代首部《富顺县志》。由于富顺首修县志的时间始于宋代,整个元代又未开展续修工作,因此至李真任知县时,全县文脉赓续已空缺数百年,亟需开展县志编修。由于工程浩大,该志直到李真在任的第12个年头,即明景泰五年(1454)才正式完成。可惜这部县志早已佚失,今天已无法观览它的尊容,但李真为我们留下了他亲自题咏的“富顺十景诗”,即“古井咸泉”“泮宫丹桂”“北岩石洞”“东津舟梁”“劝农仙境”“澜崖渔歌”“万寿晓钟”“凌云夕照”“南浦晴岚”“西湖夜月”。这十首诗至今读来朗朗上口,堪称富顺历史文化中的臻品,其中的“古井咸泉”已成为今日富顺县城的一大文化地标。

李真“富顺十景诗”之“古井咸泉”遗址

深受拥戴的周熊

周熊,字应文,陕西长安人,明弘治中(1488—1505,具体年代不详)由进士任富顺知县。

周熊出身军籍,从小深知民间疾苦,悲悯情怀在成长成才中与日俱增。出任富顺知县后,他十分注重体恤百姓、关注民生,为官从政始终做到“浑厚宽平,视民如子”,对年高者和孤寡者“尤极保爱”。据清同治版《富顺县志·孝义志》载,弘治年间,县人周安(字正义)、周宁(字正礼)兄弟俩情同手足、儿孙满屋,一家数代百口同堂,男女老少其乐融融,是闻名于十里八乡的幸福之家、模范之家。更令人称奇的是,周家人在房前屋后栽种的梨、竹、麦、荷等居家作物竟然出现了枝干连理、一枝多穗等少有的祥瑞之象。知县周熊获悉后,连忙亲撰志文:“二公皓首,同居百口,一门永无间言。和气致祥,田舍生连干梨一株,瑞竹一竿高五尺许、分作二竿,麦生二三穗者四五本,池莲开并头花者三。”笔者以为,一县之长用一段简短的文字为一普通家庭点赞,对于发扬和气致祥、孝老爱亲的优良家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周知县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用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凝聚崇德向善、修身齐家的精神力量,进而有力促进全县的社会治理,这不失为封建体制下探索文治与德治的有效途径。

政事之余,周熊还乐于劝学助农,旧志载其“尝集诸生讲论经义,多所阐发”“又教农夫造作水车木牛,以便耕敛”。可以想象,一县之长是一位如此贤达爱民的父母之官,县人一定爱戴有加。果不其然,等到周知县去任之日,“父老儿童拥辕垂泣”,老百姓对知县大人的离开除了心不甘、情不愿以外,更有一份不舍之情,这正好从侧面体现了周熊的为民之情和为政之善。

离任富顺不久,周熊又很快升任国家的监察御史。有一次,周熊到云南巡行按察,当他取道富顺的消息传开时,“阖邑奔迎,欢声满街巷,其得民心如此”。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居然在离开多年之后一如既往地获得原任地百姓的拥戴,其官德和作风可见一斑。

获称名宦的张文锦

张文锦,陕西河州人,明正德三年(1508)任富顺知县。

张文锦在富顺的任职时间并不长,旧志对其政绩的文字记载仅有“为政宽缓,不以才能自擅……去后尝令人思”等寥寥数语。约一年时间后,他便从富顺知县任上调往直隶资州担任井研知县。正是在井研知县的职位上,张文锦成功入选了《钦定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卷七)》直隶资州之“名宦”名单,成为一代陕西人在外为官的骄傲与自豪。该通志记载:“张文锦,河州人,正德中知井研县。芟锄强暴,百姓善良者必奖励之。尝迁学宫于风(凤)山,士民允服。”这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既是对知县张文锦治理能力与治理业绩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勾画出了一位封建制度体系下的名宦形象。

井研知县任上,张文锦在“强暴”面前毫无惧色,对盗贼之乱不惜重拳,全县治安秩序很快恢复。在随后的施政当中,他深知教育在社会安定与发展中具有感化人心、征服人心的重要作用,于是将办学育人作为大乱大治、修复民生的一项根本举措。据清嘉庆版《井研县志·艺文志》记载,在为建校选址考察时,张文锦发现县治东面的来凤山环境清幽,山环水绕,是一个读书研学的绝佳之地。不巧的是,此地从宋代开始即被佛家所占用,并建有天王寺一座。急于办学的张知县果断找来寺中僧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力陈述搬迁佛寺以建学校的理由。有着济世情怀的僧人见张知县如此崇文重教,欣然应允。土地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新建学校的经费又因前期打击盗贼花费巨大而严重不足。关键时刻,县学诸生挺身而出,“合金市材,不以烦官与民”,并且“张君亦时时助之”。就这样,在张知县的带动下,该学校仅用一年时间即竣工投用,一座“神位清肃,学舍高爽,耽耽翼翼,忱忱森森”的庙学在来凤山拔地而起,为井研县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县里有如此强有力的领导,“士民允服”自是理所当然,获称名宦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川通志·名宦》之张文锦

续修县志的秦可贞

秦可贞,字含章,陕西咸宁人,明万历五年(1577)由进士任富顺知县。

秦可贞在富顺主政期间,清正勤勉,政声卓著,清同治版《富顺县志》载其“治剧理烦,厘奸剔弊,案无留牍”,就连京都的高层人士也“实嘉赖之”。明万历戊寅(1578)之春,刚到任不久的秦知县为解决土地祠用作接待宾客不妥的问题,准备在治署东面启动修建一座“迎宾馆”。工程说干就干,在秦知县领导下,该馆于当年秋季即建成投用,“釜江翠屏之胜一览无遗,焕然成佳馆矣”。竣工之时,秦知县还亲自“袭石树碑,为文以纪之”。他尤其“敦崇学校”,在富顺任职期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伟材”之人,如万历己卯科(1579)有刘之龙、郭如川、尹从教、彭登第、汪天近、杨为栋、甘士龙、何起升、杨之临等9人中举,万历庚辰科(1580)有刘之龙、尹从教、黄师文等3人中进士。另外,秦知县还特别善于吟咏,流传至今的富顺旧志里还载有他不少诗篇,如《劝农山诗》云:“雨霁春和布谷鸣,漫寻往迹省农耕。田间敢拟麦岐秀,桑下还看雉子行。问俗尚嫌惊野老,忧时犹自觅儒生。深惭百里浑无补,尸素何由报圣明。”全诗浸润着浓郁的山水田园之气,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也体现了秦知县的重农情怀。

清乾隆四十二年《富顺县志》之秦可贞修建迎宾馆记

不过,秦知县与他的咸宁籍老乡李真一样,首屈一指的政绩还是主持修纂《富顺县志》。两人在富顺任职的时间虽前后相隔134年,但他们都有共同的方志情怀,都因修纂县志而名垂史册。秦知县编修的县志成书于明万历九年(1581),据他自撰的序言,其内容十分丰富,纲目上承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统为纲十,为目四十有八。志舆地表封域也,志宫室备规制也,志食货重赋役也,志兵防戒不虞也,志官师昭劝戒也,志选举征仕进也,志人物录贤哲也,外志除异端也,杂志察灾祥也,艺文志传信疑也,盖一时文献燦然足征。”该志刊刻之际,还特地邀请明吏部尚书李长春与兵部主事熊敦朴两位县人为其作序,李尚书在序言中还特别称赞秦知县“明敏阔达,吏道最为精练”。

以上四人,是主政富顺的陕西人中的优秀代表。此外,还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以进士任知县的杨登(陕西咸宁人)、明万历九年(1581)以成都府判署任知县的李发(陕西泾州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以进士任知县的梁隆吉(陕西咸宁人)、明崇祯九年(1636)以举人任知县的王之朝(县籍不详)、清康熙五十年(1711)以进士任知县的梁棠荫(陕西泾阳人)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副榜署任知县的黄兆麟(陕西三原人),他们都在千年古县富顺的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陕西烙印。

主官之外,富顺在元、明、清三代还有30余位陕西籍佐属官,他们有的就职判官、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等文官,有的出任绿营军驻地武官,他们或出谋划策、佐理公务,或镇戍地方、维护平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岗位上,共同为富顺的发展注入了陕西力量。他们都是古代富顺发展进步的有力推动者和历史见证者。

陕西籍富顺佐属官列表

姓 名

籍 贯

任职情况

李拜要兀歹

奉元(陕西西安)

元泰定四年任判官

赵达

陕西鄠县

明正统中任县丞

彭杰

陕西

明县丞

程珏

陕西朝邑

明弘治中任县丞

党资禄

陕西武功

明县丞

常三畏

陕西

明县丞

李邦奇

陕西

明县丞

刘芳

陕西华阴

明弘治二年任主簿

楮廷用

陕西

明主簿

张玺

陕西

明主簿

申明伦

陕西

明主簿

张礼

陕西

明主簿

朱骥

陕西

明主簿

杨隆

陕西

明正德五年任主簿

朱汉

陕西

明正德六年任主簿

王绅

陕西

明主簿

欧阳玑

陕西沔县

明主簿

白廷玉

陕西

明嘉靖十五年任主簿

马聪

陕西

明嘉靖十五年任主簿

秦从师

陕西三原

明主簿

杨体元

陕西澄城

明主簿

马锦

陕西

明主簿

张倛

陕西

明主簿

傅儒

陕西

明嘉靖四十三年任主簿

董应乾

陕西

明万历五年任主簿

段上寀

陕西

明主簿

蒋瑜

陕西

明永乐九年任典史

杨奈

陕西

明典史

景腾

陕西

明典史

王萱

陕西

明典史

丁士能

陕西武功

明教谕

李洤

陕西

明教谕

翟士

陕西宝鸡

明训导

苟永祥

陕西三原

清康熙十九年任典史

李鸿烈

陕西城固

清典史

吉大昌

陕西韩城

清乾隆十八年任富顺邓井关盐捕通判

侯成功

陕西平凉

清自流井汛分防把总

张应珍

陕西鞏昌

清自流井汛分防把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刚(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