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走过万里桥 相遇在武侯
走过万里桥 相遇在武侯
成都,江众桥多,绚丽多彩,人文蔚起,留下许多胜迹。万里桥,位于成都市老南门,又被称为老南门大桥,跨南河,与武侯祠毗邻,为历史名桥。不同的历史名人,不同的物产,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的秀丽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成都万里桥这一独特的风景线。万里桥见证着成都的落寞和繁荣,成为成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40年代万里桥边的吊脚楼(翻拍自《成都城建百年经典图册》)
郫江、检江的开通,使水患横行的成都平原成为鱼米之乡,又方便了水运,给成都带来了繁荣。秦昭王年间,蜀郡守李冰于二江之上应天上七星建七桥,合称“七星桥”。七桥之首名叫“长星桥”,为七孔石板桥,因桥下有一眼笃泉,所以又叫“笃泉桥”。三国时期,蜀国费祎出使东吴前,诸葛亮来到这里为他送行,费祎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后“长星桥”改名为万里桥。
万里桥建成后,不仅成为连接城南的重要陆路通道,更以锦江首个船舶码头闻名于世。江渚桥头,舟船集泊,车马奔腾,华楼奇货若山,旅客商贾如云,为一方水陆辐辏之地。名贤仕士,以此为折柳饯行之佳处;文人墨客,多有尽情抒写吟咏之作。“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即为其中佳作。
万里桥(弗瑞兹·魏司拍摄于1905年,由其孙女塔玛拉·魏司女士提供)
万里桥建成至今,因久经风雨侵蚀,或遇战乱损毁,历经多次维修改造。北宋乾德至开宝元年间,曾任西川转运使和荆南剑南水陆发运使的沈义伦,和后来的转运使赵开主持修筑排灌分水工程,对万里桥进行了重大改造,建为石墩五孔木梁平桥,并在桥上用木料修建桥廊,廊上盖瓦,成为廊桥,极为壮观。
明末清初,四川长年战乱,成都倍受战争之苦,号称“扬一益二”的名都成为一片废墟,万里桥也遭到不幸。后清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重建破败的成都,以期恢复和发展生产。兴修贡院,复修城墙,疏浚府南河,修复残破桥梁,万里桥也得到重建。
在清代地图上可以看到成都桥梁众多
康熙五年(1666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及其同僚,率府县官吏捐俸重修,题其额为“武侯饯费祎处”,知府冀应熊书“万里桥”刻石于旁。乾隆年间,经四川总督李世杰改建为七孔石拱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总督赵尔丰拓宽通藏大道,同时改建万里桥,加长引道,建为七孔石拱桥,桥长20丈,桥宽3丈余,建石桥护栏。桥上有集市,通车马行人,俗称南门大桥。
20世纪初,成都万里桥下还有渔民捕鱼
民国28年(1939年),下游建成新南门大桥,万里桥改俗称为老南门大桥。20世纪80年代前,成都市多次对老南门大桥进行维修和改造。1988年4月,成都市政交通部门利用该桥的桥墩,在紧靠下游一侧加设人行附桥,分流行人和人力车。1995年拆除老南门大桥,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宽阔的混凝土大桥。2003年,在原改建成的单孔钢筋水泥大桥上加修了一座高架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经成都人民多次维修和改造,万里桥历经风雨,如今面貌一新,与桥东锦江北岸滨江公园,交相辉映。
万里桥,这座古老的桥梁,历经了蜀地的历史巨变,凝结着成都人2000多年的烟火气息。桥的一头,武侯祠静静地立在那里,看青石板变成水泥路,听马蹄声变成汽笛鸣。不变的,却是过桥人或匆忙或闲适的脚步,各自的心情和怀揣的梦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