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峨眉山金顶寺庙群的历史变迁(上)‖干鸣丰

作者:干鸣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24 20:56:36 浏览次数:2495 【字体:

峨眉山金顶寺庙群的历史变迁

(上)

干鸣丰

【内容提要】佛教寺庙建筑是峨眉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构件,千百年来峨眉山寺庙景观变迁很大,尤其以金顶为甚。金顶佛寺最早创建于唐代,盛于明代和清初,晚清以降日渐稀疏,至20世纪70年代所剩无几。改革开放以来,金顶寺庙建筑景观变化巨大,景象日新。

峨眉山金顶原义指位于大峨山巅的华藏寺普贤殿,因其铸铜鎏金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故名,普贤殿又称“金殿”。广义上的峨眉山金顶是一个景区地域概念,一是传统意义上金顶景区,既指上述金殿所在的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第二高峰,面积约0.5平方公里范围;二是现代意义上的金顶景区,既以金殿为中心,包括海拔2540米的接引殿以上各景点至顶峰的金顶、千佛顶、万佛顶等地带①。本文所列景观地域范畴属于广义上的后者。

峨眉山金顶(图片来源: 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网)

寺庙的建筑艺术是峨眉山佛教文化遗产的基本构件之一,它与这座“秀甲天下”的名山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成为风景明珠。

佛教传入峨眉山有一千多年历史,寺庙建筑因灾异不断,历代均有很大变化。峨眉山历年火灾频繁,据统计,自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起至1972年止的645年间,共发生火灾和烧毁寺庙97座次,大约平均每7年烧毁一寺②。由于年代久远,寺庙累经废兴,或毁而未建,或迁地重建,或几易其名,或分而又合。因此,历史上峨眉山究竟有过多少寺庙,同一时期存在多少寺庙,难有准确资料。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金顶景区为个案,主要以历代峨眉山志、名人游记、佛教志、古代地图为稽考依据,探析峨眉山佛教寺庙及其游山建筑景观的历史变迁。

一、金顶地带最早的佛教寺院

相传,金顶上第一座寺院是汉代蒲公所建普光殿。

最早在文著中提到“蒲公故事”者,乃是北宋范镇《初殿》一诗:“前去峨眉最上峰,不知崖嶂几千重。山僧笑说蒲公事,白鹿曾于此发踪。”此后代有传诵,如明代晚期的曹学佺《辛亥游峨记》、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纪》等。而胡世安成书于清初的《译峨籁》,首次将“蒲公故事”情节进行了完整地描述:汉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采药于云窝,见一鹿,异之,追至绝顶无踪,乃见威光焕赫,紫雾腾涌,联络交辉成光明网。骇然叹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蒲公随即将此事告诉宝掌和尚。在宝掌的指点下,蒲公到洛阳参谒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法师,并得到法师证实:“善哉希有,汝等得见普贤,真善知识”③。清初,蒋超在《峨眉山志》卷二“诸经发明”中补充了“蒲归乃建普光殿,安愿王像”。又在“寺观”卷中说:“光相寺在大峨峰顶,相传汉明帝时建,名普光殿”④。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开山”说。1997年峨眉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也采用了上述说法。⑤

如果此说成立,金顶就应是峨眉山上最早开建佛寺的地带了。其实不然。

俯瞰峨眉金顶(图片来源: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网)

对于蒲公建寺传说,学术界目前有正反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此一传说应当可信,如黄夏年先生根据乐山、夹江、彭山、雅安一带发现的东汉时期的佛教遗物,时间和蒲公建寺相当,即认为东汉时期蒲公建寺的说法可以成立⑥。另一种意见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蒲公建寺的传说不可信。骆坤琪即认为蒲公传说是峨眉山僧众借鉴佛经而编织出的故事⑦,向世山先生也认为这则故事编造痕迹十分明显⑧。

笔者认为,汉明帝时就建有佛寺之东汉说难于存理。其一,前述印度僧人宝掌是在南北朝时期来峨眉山,并在洪椿坪侧结茅修住的,故这里明显有附会之嫌。其二,蒲公的身份是一位深山里的药农,应当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建造寺殿,同时也无建寺之经验。其三,在诺大一座没有开发过的峨眉山麓,首先在人迹罕至的山巅上选址建寺,不太近于事理。

编造“蒲公建普光殿”故事实有着特定的宗教目的。东汉献帝建安3年(公元198年),道教创始人张陵之孙张鲁,掌汉中郡,组成政教合一的政权。在张陵所设立的24治(教区)基础上,新增“八品游治”,其中第一治即“峨眉治”。唐令孤饶著《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中说:“二十四治中除玉局治之外,其余均在山。”所以,峨眉山大约在公元2世纪时始有道教宫观。“蒲公”说将第一座佛寺建造时间上溯至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显然是为将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提供某种依据。

那么,峨眉山上的第一批佛教寺院到底出现在何时?根据有关记载,大约应在四、五世纪之交,如明果由乾明观改制的中峰寺,慧持所建的普贤寺(今万年寺)等。这些佛寺基本上分布于中低山段。南北朝时,阿罗婆多又在今洗象池与雷洞坪之间的次高山地段兴建木皮殿(后称大乘寺)。虽然难以确定上述创建者是否属实,但有一个事实是较清楚的,那就是在峨眉山佛教草创时期,或者说在隋以前,佛寺建设是从低山段逐渐向高山段推进的,且金顶并无寺庙。金顶应是峨眉山开建佛寺最晚的地带。

万盏明灯朝普贤(图片来源: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网)

在金顶地段营建寺院约始于唐宋,此间见于记载的有2处:一是建于唐的光相寺,位于山巅;一是建于宋的新店,位于今接引殿附近。数量少且规模很小。

南宋初范成大的《峨眉山行纪》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峨眉山游记,全篇3700余字,对所历路线、寺庙和自然景观记载颇详。关于两寺的规模,在《峨眉山行纪》中有过如下描述:经雷洞坪“过新店、八十四盘、桫椤坪。”“凡言店者,当道板屋一间,将有登山客,则寺僧先遣人煮汤于店,以俟蒸炊”,“自桫椤坪过思佛亭、软草坪、洗脚溪,遂极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无人居,中有普贤小殿。”“冒寒登天仙桥,至光明岩炷香。小殿上,木皮盖之,王瞻叔参政尝易以瓦,为雪霜所薄,一年辄碎,后复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⑨可见当时新店尚无常住僧人,峰顶寺庙较简陋,景观也远非今日之盛况。

二、明代和清初

是金顶寺庙景观的鼎盛时期

明代,是峨眉山寺庙建设的大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山共有111座寺庙⑩,其中金顶景区寺庙建筑增幅最大,数量占全山总数的1/3。成化二年(1466年),普光殿毁于火,住持了鉴和尚募化,蜀王朱怀园捐资重修,经3年始成。嘉靖甲午(1534年)慧宗别传禅师至峨眉,在峰顶装修饰新铁瓦殿,并创建新殿,铸普贤铜像l尊、铜佛65尊于金顶。隆庆二年(1568年)通天明彻大师到峨眉礼普贤,于千佛顶结茅驻锡,万历元年(1573年)在天门石下建一海会禅林,安住众僧,持戒十年,道望日隆,声闻朝廷。万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福登禅师募化,潞安沈王捐资数千金,铸造金顶铜殿(称金殿)。

明末,嘉定知州袁子让公余登峨而有《峨眉凌云二山志》,其后胡世安于1619年至1639年间3次游历峨眉山而著《译峨籁》。按其所记,峨眉山金顶景区寺庙如下:新殿(今接引殿)、接引庵、回龙庵、太子坪、圆觉庵、净居庵、洪范庵、法慧庵、观音庵、天门寺、莲花庵;凤凰庵、七天桥,文殊庵(又名金刚寺)、天启庵、天仙桥(仙女庵)、弥陀庵、锡瓦殿、天王殿、祖师堂、龙神堂、锡瓦普贤殿、铜瓦殿、永延寺、渗金铜殿、铁瓦殿(即古光相寺)、楞严阁、卧云庵、观音阁、千佛顶、华藏庵、富顺庵、净土庵、圣水坪庵、大觉庵、永定庵、学士堂、通天和尚塔、太虚庵。据此,明季峨眉山金顶景区共有大小寺庵40座。

清康熙年间,弃官为僧的太史蒋超长驻峨山考察研修,所著《峨眉山志》后收录入《四库全书》。据《山志》卷三之“寺观”记载,金顶景区寺庙除已圯观音庵、新殿、接引庵、圆觉庵、千佛顶、仙女庵、光相寺、锡瓦殿等8座外,存有天王殿、祖师堂、龙神堂和锡瓦普贤殿、藏经阁(一名永延寺)、渗金小殿(一名永明华藏寺)、天门寺、净土庵、卧云庵、回龙庵、大觉庵、法慧庵、文殊庵、富顺庵、永定庵、圣水庵、凤凰庵、弥陀庵、天启庵、万行庵、莲华庵、洪范庵、华藏庵、净居庵、太虚庵、学士堂、楞严阁、观音阁、天仙桥和七天桥等30座寺庙,并新建护国草庵寺、白衣庵、普贤庵、般若庵、定居庵、接引殿、塔院、朝阳阁、贤首阁、万圣阁、仙迹桥等11座寺庙院庵。另,光相寺在明末倾圯,据印光《峨眉山志》记载,清四川巡抚张德地捐俸重修。由此,当时整个景区累计实存有大小佛寺42座,是金顶佛寺最多的时期。

另外,金顶景区内还有桫椤坪的思佛亭,山顶铜瓦殿后扪参历井坊、培枫馆,天仙桥左为天一柱坊,大佛坪右七十二古德名庵坊,铜殿侧的4座渗金小塔等人文景观。

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一清代“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藏本,系同治年间刻本。全图采用形象画法,绘出了自青衣江、大渡河之汇的草鞋渡,上至峨眉金顶的沿途名胜古迹全貌。此图真实再现了清代峨眉山金顶佛教的鼎盛,神圣的自然奇观和佛寺人文丽景,同时,也让我们能管窥峨眉山佛教鼎盛局面之政治元素。

清代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局部)(图片来源:刘镇伟主编《中国古地图精选》,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第63页)

封建帝王对峨眉山的敕赐行为要数明清两朝为最,就金顶景区而言就有:明太祖敕宝昙国师住锡金顶,重建铁瓦殿,并铸普贤金像。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敕赐圆觉庵通天和尚紫衣、袈裟各一领,《龙藏》一部并派太监给帑金庄严经阁,盖以铁瓦,赐额“护国草庵寺”。兹宁皇后赐九层沉香塔一座。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御赐永延寺藏经一部,并特差御马监张然前往供安。神宗闻福登圆寂,赐号“真正佛子”,御题“永明华藏寺”匾额,又赐金建塔。清康熙初年,川陕总督哈占及文武官员捐资,命伏虎寺可闻禅师重建卧云庵。可闻法嗣照圆总揽其事,与照瑞、照玉、照元同建古庵,时称“卧云四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钦派一等侍卫海青等到峨眉山降香。康熙帝赐给峨眉山大批经卷及匾额、楹联、诗文。其中,除伏虎寺、善觉寺、洪椿坪、白龙洞、毘卢殿、雷洞坪外,金顶景区寺院受御赐的物品有:藏经阁匾额“玉毫光”、“野云”,对联“绝顶来还晩,寒窗睡达明”,金刚经一部,诗章“何所问津梁行行到上方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石。潄泉声细林穿鸟路长疎钟沈片雨坐觉俗情忘”;卧云庵匾额“卧云庵”,金刚经一部、药师经一部、心经一部;光相寺匾额“慈灯普照”。

(未完待续)

注释

1.《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82年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通过。

2.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第542页。

3.胡世安:《译峨籁》卷六。

4.(清)蒋超:《峨眉山志》,齐鲁书社,1996年,第151、163页。

5.中国世界遗产网,http://www.cnwh.org/

6.黄夏年:《峨眉山佛教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与作用》,《宗教学研究》1993年第2期。

7.骆坤琪:《峨眉山佛教文化》,《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

8.向世山:《金顶三相与峨眉佛教名山的关联性分析》,载永寿主编,《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71页

9.范成大:《峨眉山行纪》。转引自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382页

10.峨眉山佛教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佛教志》,乐山市新闻出版局,2003年,第62页

11.(清)楼藜然:《峨眉纪游》,《峨眉山志》1996版第404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干鸣丰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