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江油青莲名贤祠里,谁为宾主?‖郭平

作者:郭 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02 21:04:03 浏览次数: 【字体:

江油青莲名贤祠里,谁为宾主?

郭 平

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名贤祠内,原有清同治年间四川学政钟骏声撰书的碑记一通,记载了彰明知县何庆恩创立太白衣冠墓暨名贤祠的始末。原碑已佚,所幸同治《彰明县志》里录有碑文,今人还能溯知这段旧事。

《彰明县志》所载《名贤祠碑记》

根据对碑记的解读,太白衣冠墓暨名贤祠创立于同治八年(1869),正当咸同年间战乱结束、恢复生息的时代背景之下。太白遗迹,是彰明固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遗泽甚深,当地人有礼拜乡贤的主观愿望,为治者因势利导,以培固风气,相得益彰。

位于古镇老街的名贤祠

礼拜乡贤,最典型的方式即是建立祠堂,春秋祭祀。按照传统习惯,有明确主祀的祠堂,往往设置配祀,也有陪祀、从祀、祔祀、并祀、合祀等多种名目,侧重有差,大义相通。如孔庙配祀诸弟子、从祀历代先贤先儒,关帝庙陪祀关平周仓等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李白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连他自己也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不喜欢寂寞,后人总不好意思让他老人家孤零零独享香烟?于是必须增设配祀者。那么谁来配祀呢?最常见的是好兄弟杜甫,但杜甫毕竟跟江油没什么关联,当地人第一时间想到了骆秉章。

青莲古镇

仅仅十来年前,湖南人骆秉章率湘军入蜀,平定李永和、蓝朝鼎掀起的战乱。清中期,四川有民谣曰,“要得蜀民乐,除非马生角”,本义是说苦难漫长无期,骆秉章入蜀后,因蜀语“角”“各”同音,“马生角”于是被附会为“马生各”。“马各为骆”,一时间,骆秉章被视为诸葛亮再世,人而近乎神。而他也不负众望,迅速平息了战乱,四川各地纷纷掀起一股为骆秉章建立生祠的热潮。何庆恩创立李白衣冠墓,时在同治八年,骆秉章刚刚去世两年,活着都能建祠,何况死后?绵州围城,历时半年,彰明地近绵州,同样被扰及,惨烈战争的创痕尚在,来自民间朴素的感恩情结亦正浓郁,彰明人认为,“微制府骆公,吾邑其涂炭矣”——如果没有骆秉章,我们彰明就完了。于是提议,就以骆秉章配祀李白。

这样一个组合,主祀者是落寞一生的草泽布衣,配祀是画阁凌烟的封疆大吏,难免有点“不搭”,反对的声音当然有,有人甚至加以讪笑。临时想出来的祭祀“组合”,虽属“急就章”,毕竟是民心民意的表达,骆秉章配李太白,到底搭不搭?难题摆到了督学使者钟骏声面前。钟骏声是咸丰十年(1860)恩科状元,面对这一看起来简单、处理起来却很棘手的问题,状元公引用古诗“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委婉地提出,为治者应当尊重来自民间的朴素情感,没必要加以纠正甚至嘲笑(“何多谑焉?”)。这个问题就这么含含糊糊地拍板了,至于状元公的真实态度,碑文中三次用到“彰明人曰”,正是其聪明的表达。

李白衣冠墓建于清同治八年,后倾圮。现存之墓系1963年重修

长远地看,重点仍然是主祀李白,所以不能不重点表扬一下立祠者何庆恩。何庆恩是广西灌阳县举人,曾三任彰明,高度重视文教。他在彰明任上,修成同治《彰明县志》,至今留有“李白画像碑”等遗存。何庆恩入仕之前,曾在京购得一幅太白像古画;入仕之初,即选授太白故里——彰明知县;履任之时,又曾借寓于青莲书院,个人情趣以及人生经历,均与李白有缘,立墓建祠,可谓顺理成章。能请得动学政大人、状元公为彰明名贤祠撰文题匾,何知县的面子不可谓不大。

彰明名贤祠于民国时划归当时青莲小学,当时即已颓败,但祠内的牌位,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尚存,后因小学改建,旧房及一应陈设,终致荡然无存。据闻,“5·12”地震后,河南援建者已将名贤祠重建,但至今尚未开放。也许,困扰今人的,还是设立时主祀配祀的尴尬搭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 平

供稿: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中共江油市委党史研究室(江油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