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蜀门西上更青天——大唐宰相武元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08 20:41:21 浏览次数: 【字体:

蜀门西上更青天

大唐宰相武元衡

司马青衫为谁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出京,任江州司马时的感怀之作。后世读诗之人大多为诗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折服,被诗人善感忧世的心境所触动。至于他因何被贬却少有人关注了。其实,这首诗的背后,隐藏了一段大唐历史上的惊天血案和一位铁血宰相——武元衡。

《琵琶行》写意图

815年(唐元和十年)6月3日清晨,天还未亮,当朝宰相武元衡像往常一样乘轿上早朝。当车轿走到靖安坊东门时,突然从路边树荫处闪出一群凶徒,他们先是一箭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后持棒猛击他的左腿。这些不明身份的刺客身手极好,宰相的侍从完全不是对手。最终这些人将武元衡杀死,并砍下了这位大唐宰相的头颅骨,现场极为血腥,惨不忍睹。与此同时,大唐的御史中丞、刑部侍郎裴度也遭到凶徒袭击。裴度的头上、后背、腿上被砍了三刀,身负重伤。

武元衡遇刺

案发后,凶手逃之夭夭,还极为猖狂地扬言谁追捕就杀谁!京城巡逻报警之声连传十余里,重臣被刺,百官惶恐,不知死者是谁。直到武元衡的马走至朝堂,才知宰相已遇害。宪宗闻报震惊至极,不胜哀恸。下令金吾、府、县全力追捕凶手,并增派金吾骑士保守朝中大臣。但数日过去,一无所获。恐怖笼罩着京城,众臣人心惶惶。这是大唐开国200年来前所未有之大案。

当朝宪宗心里明白,宰相之死定是与他正全力开展的强硬削藩有关,此时他正雄心勃勃以图重振中央政府的权威,而武元衡和裴度正是他削藩的积极支持者。尤其武元衡性格最为倔强刚烈,是朝廷里最为强硬的主战派。得宪宗信任拜相之后,主持所有兵事。就在前一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武元衡力排众议,倾全国兵力讨伐。兵精粮足的淮西镇与朝廷的军队整整打了8个月,还没见胜负,双方进入到了胶着状态。宪宗忧虑日深,此役胜,则唐室可望中兴;败则可能王朝覆亡。就在此时,凶案发生了。是姑息罢兵,重蹈德宗朝的覆辙,还是继续用兵,坚决削平藩镇,大臣、将帅及制造刺相案的强藩都在拭目以待 。朝廷内胆小之人请求罢免裴度,以安抚强藩。激愤的宪宗没有被恐怖刺杀吓倒,面对罢兵之议,宪宗怒斥,此时若罢裴度,正是让奸谋得成,朝廷无复纲纪。于是,提升裴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委以武元衡未竟重任,继续削藩。四年后,淮西、成德、淄青三个强藩被平,造就唐晚期短暂的“元和中兴”。武元衡以一己身死实践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激励后人,也可谓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那此事又如何与白居易扯上了关系?

《旧唐书》关于这件事是这样记载的:“(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寘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白居易被贬江州,并且从最初是任江州长官刺史,后只任了副职也就是司马,直接起因就是因为上书请求急捕杀害武元衡的凶徒。按说,以宪宗对武元衡的倚重,此举并无不妥,而白居易居然因言获罪,可见此中复杂的政治局势。唐晚期的朝政早已积弊已久,纵使宪宗有意振作,但自身局限、左支右绌的情状仍然可见一斑。

事件发生时,白居易在朝中任“宫官”,即太子宫内的官,并无实职。他首先向宪宗上疏,请求迅急逮捕凶犯,以雪国耻。尽管代表了公议,却反而遭到重大打击。

自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越来越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唐王朝相对抗。宪宗元和年间,宰相为武元衡、张弘靖、韦贯之等人。武积极主战,主张用兵讨平叛乱,不能姑息养奸,御史中丞裴度也主张用兵,这两人深得宪宗信任和支持。而张弘靖、韦贯之两人主张息事宁人,属于绥抚派。白居易上书要求缉拿凶犯,遭到张、 韦等人的不满,于是说他“宫官不当先谏官言事”。就是说,谏官还没讲话,他却先讲,不应该。这条莫须有的罪名,还不算很严重。于是,“素恶居易者”又捏造事实,以“伤名教”罗织罪名。所谓“伤名教”,是说白居易对他的母亲不孝。母亲看花掉在井里死了,他还作新井和赏花的诗,亳无伤心和忌讳的表现。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连作“人”的资格都丧失了的, 哪还能作官呢?这真正是一桩冤案。从现存的白集看,没有新井诗,宋代人也没有看见新井诗;而元和六年白母卒后至九年补官前,白居易在丁母忧期间的诗作,大都悲伤哀痛,根本没有《赏花》诗。

白居易后来在写给亲友的信中无奈而沉痛地说起此事,明白告诉亲友,他的为人和家事,亲族都是知道的。他之所以获罪,盖源于“不识时之忌讳。凡直奏密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诗歌导之。意者,欲其易入而深诚也”,即他以平易而深诚的诗文表达政见,并且奏报给皇帝,“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秉权于内者,以仆介独不附已而忌;其余附离之者,恶仆独异,唯恐中伤之不获。以此得罪,可不悲乎?”那些手握兵权的人恨他不受贿赂,在朝中掌权的又忌惮他不附和;他的特立独行让那些趋炎附势之人极不舒服。以此招致中伤也就不奇怪了,“伤名教”的罪名可谓毒辣。

在江州,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就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创作思想。白居易说,他的诗使得“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竟至“言未闻而谤已成”。就这样,白居易在江州整整待了四年。此后他的政治热情逐渐减退,《秦中吟》《新乐府》一类的诗也从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逐渐消失了。江州司马泪湿青衫,为人也为己。

芙蓉彩笺校书郎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出身于世家,为武则天曾侄孙。《新唐书》记载,德宗十分欣赏他的才干,曾一年内将他连升三级。在朝堂上目送武元衡的背影,感慨道:“元衡真宰相器也”。后人有所谓宰相风度一说,源自玄宗朝的张九龄,大体谓学识、器度、干才、外貌、诗文俱佳的朝廷重臣,而在有唐一代,名相辈出,而武元衡可以说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位。不仅因为他的才干风度和名震晚唐的诗名,也因为他俊雅洒脱的外貌,更因为他刚烈铁血的悲壮结局。

武元衡

安史之乱后,西川重镇历来有“宰相回翔之地”的名声,以宰相出掌西川节度使的不乏其人,武元衡即为其中卓越之人。从元和二年到元和八年,在武元衡横遭惨祸的前七年,他一直生活在成都。再刚烈的人,到了成都,似乎人生就会染上一层别样的色彩。据《唐诗纪事》载,武元衡工五言诗,而好事者每传之,故往往被之于管弦;议者且赞许道“达宦诗工者唯元衡”。这样一位出身、才华、颜值及官职齐备的大唐宰相在成都遇到的,正是盛年的薛涛。

薛涛画像 胡冰 绘(图片来源: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

薛涛卓尔不凡的才华、谜一样的人生和奇崛峭拔的灵魂,让当时诸多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后人说到她与历任西川幕府的交往,多会言及韦皋、元稹等,但在武元衡治蜀的七年之中,他们注定要留下一段故事。

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

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更上青天。

武元衡初入蜀,仅睹及蜀道已有“路半嘉陵头已白”之叹,感慨蜀道之难,亦隐喻治蜀之难。

蜀地自韦皋以来已养成了诗酒花韵、召伎宴饮的官场习气,即席赋诗对于文采风流的武元衡来说不是难事,但持身甚正的他并不喜欢这种浮华风气。《新唐书》说他“雅性庄重,然淡于接物”,就是说他不喜欢应酬。一次宴席上,西川从事(州府佐官)杨嗣喝得大醉,强逼武元衡用大酒杯喝酒。武元衡不喝,杨嗣就把酒浇在他身上,并声称我用酒来给你洗澡。武元衡一动不动,任他浇完了酒,才缓缓地站起来,淡淡一笑,换了一身衣服,又参加酒会,终不让宴会不欢而散。武元衡在这里表现出的是一个儒雅的谦谦君子,端凝中持稳的风度,从容中又有淡淡的落寞。在这样的宴席中,薛涛用怎样的诗词献给武元衡?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

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

薛涛一首《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告诉武元衡蜀地不仅山川峻秀,而且人物俊雅风流,一如卓氏、长卿。初见此诗,武元衡即被薛涛的诗文表现出的非凡气魄折服。

其一

落日重城夕雾收,玳筵雕俎荐诸侯。

因令朗月当庭燎,不使珠帘下玉钩。

其二

东阁移尊绮席陈,貂簪龙节更宜春。

军城画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

——《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

两首诗表面似写元衡于蜀地春夜设宴欢饮之华丽气派,昼夜不歇,实则颂其政绩如朗月悬空,致黎民歌舞升平,呈现宴平乐之情景。两首诗虽辞藻华丽,但却不乏秀气。

但武元衡却从薛涛的颂词中听出了另一层寂寞,他写到:

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

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

在这首写给薛涛《听歌》的里,武元衡流露出遇到知音的喜悦和赞美,一片觥筹交错中,武元衡那温和有礼而又有些寂寞的微笑里,也隐隐有一股英雄配美人的豪气。佳人绰约的风姿、姣好的品貌,他欣赏;佳人卓越的识见,超拔于普通女子那种忧国忧民之心,更受他器重。

几番往来唱和,武元衡与薛涛关系逐渐密切。武元衡对薛涛,应该说有欣赏,有怜惜,更有敬重。虽是否有男女之情,未见明确史料,但这首《同幕府夜宴惜花》似乎透露出了一些信息:

芳草落花明月榭,朝云暮雨锦城春。

莫愁红艳风前散,自有青蛾镜里人。

大约在元和三年(808年),武元衡因看重薛涛的才华,向朝中表奏授薛涛校书之职。这不但在当时,便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都是一件稀罕事。校书郎,属秘书省,官阶虽不高,不过从九品上,也没有多少实权,只是朝中文学之士,但却是令天下文人艳羡不已的职位。

此事虽在史料中多有记载,如《蜀中广记》卷一百记载:“薛涛工为诗,当时名人多与酬唱,武元衡奉为校书郎。”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薛洪度诗》亦载薛涛被“武元衡奏校书郎”。但关于“校书郎”一事至今还是有争议的。一说是武元衡曾打算奏报朝廷授薛涛为“校书郎”,但被否决,虽未成,但大家认为以薛涛的才华,当得起“校书郎”一名,于是以“女校书”相称;另一说是当时官方授予的“校书郎”,得是经过科举考试的才行,好比今天的公务员,必须先通过了国家的公务员考试一样,按当时的规定薛涛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因此官方授之“校书郎”不太可能。但这职位在当年,也像今天分体制内与体制外一样,体制内的需经过科举考试,但体制外的,即各幕府私下聘请的,就不需要,府中授予即可。所以,很大可能,薛涛当时是武元衡私下聘请的“校书郎”。此说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

无论如何,薛涛“女校书”之名很快不胫而走。薛涛脱籍后,践行“山水屏风永不看”的决心,僻居浣花溪畔,万里桥边,有事才前往幕府酬唱应和,无事则闭门索居写自己喜欢的诗文,过起了安定平稳的小日子。当时与武元衡有所交游之名诗人王建,还有《寄蜀中薛校书》一诗可证,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清楚可知薛涛当时已退隐于浣花溪畔。

薛涛对武元衡感恩之心也十分明显,我们在《送卢员外》便可窥得一二,诗云: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这里的卢员外是在武元衡幕中为观察支使卢士玫,元和八年(813)三月武元衡还朝秉政,是年冬卢士玫亦奉调进京任吏部员外郎。诗中薛涛以信陵君比武元衡,以侯赢自喻,可看出薛涛与武元衡关系正和侯赢知遇信陵君相仿佛。

蜀门西上更青天

曾有人评价说:“工诗而宦达者惟高适 ,达宦而诗工者惟元衡。”通俗点说也就是诗人里做了高官的只有高适,高官里成了诗人的只有武元衡。能够这样评价武元衡,其诗情定不止于只为附庸风雅业余爱好那么简单。晚唐诗人张为曾在《诗人主客图》中评价武元衡的诗为“瑰奇美丽主”,诗名更是与白居易不相上下,更在刘禹锡之上,可见其在诗坛地位之不凡。今存《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共191首,其中有近40首都是在他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创作的,说明在蜀时期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因为雅好诗文,他早年在京任职就常与同僚们多有酬唱。在蜀七年中,以他为中心的幕僚群体更是举行了不少诗会活动,他本人也在蜀中创作了大量诗歌。《金石补正》卷六八载《诸葛武侯祠堂碑》,由裴度撰、柳公绰书,碑上刻有武元衡及其僚属的名字,幕中诸公见于题名者有裴堪、柳公绰、张正一、裴度、崔备、卢士玫、李虚中、杨嗣复、宇文籍、张植等人。这个群体除了常在一起谋议政事外,还常常聚在一起举行诗歌唱和活动。

在繁忙的公务之外,能与自己的亲信幕僚一起享受诗文宴饮之趣,当然是嗜好写诗的武元衡最大的乐趣。武元衡入蜀的第二年(元和三年)春,就建造了“西亭”,作为与幕僚诗文唱和、宴会活动的主要阵地。这个西亭现已不存,但揣摩其意,能看到山峰,似乎应该在城西之外。

他在《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曾写道:

瀛海无因泛,昆丘岂易寻。数峰聊在目,一境暂清心。

悦彼松柏性,爱兹桃李阴。列芳凭有土,丛干聚成林。

信矣子牟恋,归欤尼父吟。暗香兰露滴,空翠蕙楼深。

负鼎位尝忝,荷戈年屡侵。百城烦鞅掌,九仞喜岖嵚。

巴汉溯沿楫,岷峨千万岑。恩偏不敢去,范蠡畏熔金。

全诗描写西亭建成后,周围数峰耸立、桃李成荫,一片暗香空翠的清新之境。因此后来西亭就成了他宴请会客的重要场所。在《全唐诗》中,就有武元衡自己写的《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和幕僚所作《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春晚奉陪相公西亭宴集》等。

摩诃池也是武元衡迷恋的地方,他在《摩诃池宴》中这样描绘池上的春日美景:

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

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

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才。

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裴回。

再现唐代摩诃池盛况(局部)效果图

另外一次盛会则是元和三年中秋,武元衡与幕僚一同在锦楼望月听歌。那首诗名为《中秋夜听歌联句》(记载于《成都文类》)联句诗,最为能够表现这类活动的风雅。其诗曰:

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崔备

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鲜。——裴度

燕婉人间意,飘飖物外缘。——柳公绰

诗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怜。——武元衡

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卢放

会当来彩凤。仿佛逐神仙。——卢士玫

写好一首联句诗,往往需联写人之间达到一定的默契程度,方能使诗歌风格统一、诗韵悠扬,这首《中秋夜听歌联句》算是其中饶有趣味的佳作。

除联句以外,武元衡在当日创作的分韵诗也很有趣。

玉轮初满空,迥出锦城东。

相向秦楼镜,分飞碣石鸿。

桂香随窈窕,珠缀隔玲珑。

不及前秋月,圆辉凤沼中。

——(《八月十五夜与诸公锦楼望月得中字》)

《蜀中广记》中还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蜀梼杌》云孟泉有国宫苑,城上尽种芙蓉,谓左右真锦城也。唐武元衡中秋夜锦楼望月得东(中)字,……柳公绰得浓字……张正一得苍字……徐放得来字又得秋字……”《全唐诗》也有收录。这些诗篇多为描写玉轮当空、月光清朗、江水澄澈、桂香萦绕的清雅诗句,侧面表现了武元衡在蜀中惬意的闲暇生活。

除了诗会活动中留下的大量唱和之作外,武元衡还写了不少描绘蜀中景色的诗作。如“鸟道青冥外,风泉洞壑间”刻画了蜀地山水相间的典型风貌;“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写出蜀地江水波澜壮阔声势浩大;“悠悠风旗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描绘了蜀地青山翠峦、暮雨纷纷的朦胧美……这些诗歌颇具蜀中特色,体现了当时巴蜀的地域风貌。与此同时,这类诗歌还融入了一名将帅出入蜀中的豪情壮志。如《兵行褒斜谷》中“集旅布嵌谷,驱马历层涧”展现了一幅军容整齐威武的画面;“矢橐弧室岂领军,儋爵食禄由从宦。注意奏凯赴都畿,速令提兵还石坂。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则写出了希望能平叛西蜀立下军功的雄心壮志。《途次近蜀驿,蒙恩赐宝刀及飞龙厩马,使还奉寄中书李郑二公》中“捧刀金锡字,归马玉连环。威凤翔双阙,征夫纵百蛮。”更是一展将帅豪情。

作为元和初享有诗名的宰相,武元衡的诗史意义是超出了他诗歌创作本身的,他在蜀中的创作和唱和,对当时蜀中诗歌创作和文学风气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蜀地独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也给这位大唐铁血宰相增添了一层温柔浪漫的色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