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征文】何平 ‖ 旧貌换新颜——记村官赵和民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事迹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直机关工委 省扶贫开发局 省地方志办联合开展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 征文活动》
投稿邮箱: tpgjzw@163.com
截稿时间:2020年10月31日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征文将评选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拟结集公开出版。同时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四川省情网、四川机关党建杂志及网站,“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刊发。为扩大传播影响,此次征文的优秀作品,将授权喜马拉雅进行有声化播讲,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平台、方志四川电台及有关广播电台播出。
旧貌换新颜
——记村官赵和民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事迹
何 平
华夏千载梦,致富奔小康。
悬壶济世日,明月照金瓯。
地处嘉陵江边的玉龙山,周围隆起连绵的山脉如波浪一般,炊烟袅袅和云雾一起笼罩着小山村,房前屋后一片竹林深不见底。记忆中的小山村,几年之间变了一个模样,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几乎通到了家家户户,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村办图书馆里男女老少正聚精会神看着书,记忆着乡村的发展变化。采访时,我见到村官赵和民正汗流夹背在同村民一起为建新房屋添砖加瓦。通过几年扶贫攻坚的努力,旧貌换新颜,让乡村添光增色,正透露着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村办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村官赵和民刚来玉龙山时,被一片荒凉的情景惊住了。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农村改革这么多年,玉龙山村村民的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线上。
赵和民沿着乡间小道在四零八落的村庄走了一圈,见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有着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背着蛇皮口袋,口袋里装着被衣卷儿,正走出家门,向南部县城方向走去。
“小兄弟,你们去那儿?”赵和民问。
“出去攒钱呗。农村改革,我们分到了一些红利,现在不交提留税收了,种粮食国家还给补助,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我们还要照顾父母,抚养子女,农村没钱,孩子读不起书,家里如果有人病了没得钱治疗。攒到了多的钱还可以在城里买套住房,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品位。”
“你给他说这些有啥用,他又不能让我们攒到钱。我们赶路吧,攒钱重要。”另几个人朝着赵和民白着眼,不抬头地向前走。
赵和民遭到一阵奚落,脸红一阵,白一阵。
赵和民扪心自问,难道玉龙山这一片土地只能供乡亲们一碗饭吃,要想脱贫致富还得靠外出攒钱吗?难道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还要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吗?
深思方益远 谋定而后动
赵和民在他的工作日志中标注着进村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玉龙山村的概况和实情,真正了解和掌握玉龙山村贫困的“症结”和贫困群众的“困根”所在。既不能纸上谈兵,又不能乱谈情,眉毛胡子一把抓。面对扶贫工作的新变化,新机遇,进行辩证思维,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赵和民没有刨开节假日,穿上工作服,挨家挨户走访慰问。当他躬身钻进王大娘低矮破旧的房内时,见到床上摆放着一件粗布衣服,上面还累着补丁,烟火熏黑的锅里还留剩着没有吃完的玉米糊糊,土墙上挂着两刀舍不得吃的腊肉。这一切都映入了南部县玉龙山村第一书记赵和民的眼帘。
王大娘见新来的村官进了自己的家们,一时不知所措,一边嚷着年轻人请坐,一边从灶台上掏出瓦罐,忙着给赵和民到水喝。
“你这个村官,没得架子,不嫌咱家脏,能喝下这里的水。孩子,委屈你了。大娘没本事,家里就这个条件。”王大娘说。
王大娘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语言,让赵和民无言以对。
赵和民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穷。穷,这不是村民的过错。赵和民从一双双眼神中,看得出村民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无限的渴望和追求,他们做梦都想盖起新房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老一辈的玉龙山人,最高文化充其量不过是高小生,大半是文盲。他们所有的本事,只有不辞劳苦辛勤耕耘那分到户了的一亩三分地。
天地之大 黎元为先
一家一户农耕生活,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泥巴蛋蛋捏不出金娃娃。乡亲们没日没夜地忙活,一年下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不亏本,就能称得上庄稼地里的好把式。
赵和民家访一圈,玉龙山村穷根的症结不言而喻。针对每户实际,制定了一个具体的脱贫方案,情准扶贫,一户一策,把玉龙山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扶贫攻坚的工作目标。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化作开展扶贫脱贫致富的澎湃力量。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要烧旺玉龙山村这口炉灶,千头万绪都得依靠这个村官带头干。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如何烧旺这三把火,烧出玉龙山人的积极性和信任感,如果烧得不好就会变成夹生饭。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南部县盘龙镇玉龙山村地处嘉陵江边,距南部县城25公里。在推进玉龙山村脱贫攻坚工作时,赵和民既重视外力帮助,又注重启动内力。既抓“治标”,又抓“治本”,走出一条自身特点的扶贫脱贫之路。
要想富 先修路
针对玉龙山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赵和民通过赈办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协助修建村道公路14公里,把一段段羊肠土路修成了水泥路面。
整理格田440.2亩,坡改梯362.47亩,整治山平塘6口,整治渠系1683米。
带领全村60名党员和部分群众先后去义兴、高坪青居考察学习“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的模式。流转土地200多亩,栽植樱桃树、丑柑,让部分农民就近务工挣钱,月收入达2000多元。帮助20多户未脱贫农户养殖小家禽1000多只,养猪200多头。帮助养殖公司祝邦荣把猪肉推进大型超市卖。发展长效产业薄壳核桃300多亩、玫瑰300多亩、皮球桃70亩,并套种短效产业向日癸200亩,为贫困户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
玉龙山村一桩桩一件件棘手难办的事,在村官赵和民的手上解决了,办好了,村民们脸上露出了喜色。
一朝跃过温饱线,20年跨不进富裕门,这是玉龙山人的形象比喻。
要让玉龙山的产品走出大山,闯进市场,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赵和民的思路开阔了,心窗明亮了。组织村民真刀真枪干,玉龙山人开始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经过几年努力奋斗,多数富起来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小楼,自来水电灯电话,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玉龙山人念好了脱贫致富经,开始过上了城里人的品质生活。
物质生活改善了,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赵和民向书记汇报了玉龙山的变化,请求南充市委领导支持。市委领导亲自前往玉龙山村了解情况,组织政法委机关干部捐款20多万元,帮助玉龙山村建起了会议室、图书室、支部活动室、医务室。
赵和民既是玉龙山村脱贫攻坚的前沿指挥员,又是一线战斗员。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完成了玉龙山村精准脱贫的任务。在农村深化改革的阵痛中,开始凤凰涅槃,玉龙山村率先摆脱贫困,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旧貌换新颜。
身在其位 应谋其政
有人说,赵和民身居玉龙山,心系玉龙人,这话一点都不过分。赵和民从南充市委政法委机关下派到玉龙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知道临危授命担起这个芝麻官,党性和责任感就不容许有半点懈怠。他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将一腔热血浇灌在玉龙山村这块土地上。
几年来,赵和民同玉龙人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献给人民,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谁家有难事、急事,他都放心不下。65岁的五保老人有一次心脏病突发,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立即把老人送进医院抢救。
有付出就有回报,纯朴善良的玉龙人,从赵和民的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们接纳了赵和民,把赵和民当作自家人,赵和民成为了玉龙山人的一分子。
赵和民从起初进村时那一双双不信任,排斥的目光,到猜测怀疑试探考验,再到友情亲情融为一体。信任加亲情,这是金子也换不来的情份。
赵和民深有同感,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刹那一瞬间。可是在现实中,需要分分秒秒去面对。在工作中有争论,有舌战。那怕自己是一片真情,有时却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工作中稍微触动到个人利益,就会受到指桑骂槐,挖苦谩骂。
当初离村外出打工攒钱的一伙年轻人,他们走南闯北,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他们有聪明灵活的头脑,有睿智远见的目光,同时也具备狭隘心理和固步自封思想。赵和民铁人般地忍受着身边人的念叨。他彷徨过,苦闷过。是玉龙山人的情感坚定了赵和民的勇气和信心。
赵和民按照习总书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的要求,抓铁留痕,踏石留印,实实在在做好扶贫攻坚工作。那些外出打工挣钱的年轻人大部分回到了玉龙山,因为山里的面貌改善了,他们在家乡也能打工攒钱了。
时光飞逝 天道酬勤
赵和民担任玉龙山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率先脱贫致富,摘掉了贪困村的帽子。做到“用心、用情、用力”抓脱贫,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攻城拔寨,敢啃硬骨头,不知疲倦,争分夺秒战斗在精准扶贫第一线。他的一串串不平凡的足迹,一件件感人致深的业绩,生动地诠释着新时代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责任担当。
村官赵和民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着脱贫致富的信念,向着朴实无华的乡亲走来,搬开了蒙昧的大山,用汗水换来了百姓的期盼。在“四个全面”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让玉龙山人甩掉了贫困帽子,玉龙山百姓收获的不仅仅是温饱,还收获到了富裕和文明。在这场扶贫激战中,让贫困这一历史的沉积渐渐逝去。乡亲们在庆幸之余,为村官赵和民赋诗一首:
脱 贫
玉龙山上赵和民,脱贫致富为人民。
谋划帮扶布好局,耿耿初心献乡亲。
心系黎元身处火,男儿妙手钓吴钩。
相互道好开口笑,赢得乡亲鱼水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 平(南充市政法委研究室原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