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王洪明 ‖​ 把初心写在扶贫路上

作者:王洪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18 15:30:02 浏览次数: 【字体:

征文启事:见《 四川省直机关工委 省扶贫开发局 省地方志办联合开展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 征文活动 

投稿邮箱:tpgjzw@163.com

截稿时间:2020年10月31日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征文 将评选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拟结集公开出版。同时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四川省情网、四川机关党建杂志及网站,“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刊发。为扩大传播影响,此次征文的优秀作品,将授权喜马拉雅进行有声化播讲,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平台、方志四川电台及有关广播电台播出。

把初心写在扶贫路上

王洪明

“这就是草莓,又大又红,尝一个,好甜”。“呵呵,这种瓜瓜从来没有看到过,不知道味道咋样,产量高不高”。“这个莴笋比我们种的长得要好得多哟,产量肯定高” ,在壤塘县布康木达村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一群来自周边村社的村民看着塑料大棚里即将收获的莴笋、草莓和甜瓜等蔬菜瓜果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看着藏族同胞新奇的眼光,冉茂林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担重任临危受命

两年前,冉茂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和壤塘县布康木达村结下这段不解之缘。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地处四川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布康木达村作为贫困县中的贫困村,高原土壤贫瘠,气候恶劣,水源紧缺,90%以上为藏族,其饮食习惯以青稞和酥油茶为主,村民几乎不吃蔬菜,更不会种蔬菜。再加上接到省科技厅下达项目任务时已是播种季节,方案没有确定,经费没有到位,土地没有落实,更不要说种植高原蔬菜所必须的设施了。要想实现科技厅领导提出的“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的要求,着实难到了冉茂林。

四川壤塘(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困难,作为有着20多年蔬菜研究经验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中心主任的冉茂林没有退缩,没有讲条件要价钱,而是三进三出,往返于壤塘、成都、绵阳、德阳,搞调研、做方案、选品种,找承建商、寻合作。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冉茂林牵头完成了《壤塘县布康木达村蔬菜标准化种植与产业化示范》科技扶贫项目方案,提出了以项目投入为基础,公司与合作社共同经营,农户参与,多方共赢的“科技+公司+合作社+农户”帮扶模式,并与合作方完成了基地的一期建设,建成塑料温室大棚20个,露地蔬菜160亩,隔离网4500米,修建了工作房,购买了农业机械,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和示范能力。当刘东厅长来到蔬菜基地考察时,看到新建的蔬菜大棚、隔离网、操作室和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蔬菜时连连说:“在短短地2个月内,把一片荒地变成了绿茵葱葱的菜地,还用上了现化农业设施和滴灌覆膜生产技术,说明项目组织有力、执行力度大、成效显著”。“不错、不错,把蔬菜种到了村民的家门口了,改变了他们传统认识,也带来了观念更新,更增强了我们扶贫的决心和信心”。一位村民接过厅长的话说:“从来没有看到、也没有想到,自家家门口还能种出这么多种蔬菜”。

壤塘县中壤塘镇布康木达村绿怡有机生态种植基地草莓扶贫大棚里……村民穿梭在田垄间,忙着采摘收集新鲜草莓(图片来源:微阿坝)

道艰险不改初心

“汶川又遇到泥石流,公路冲断了,只有从走雅安、甘孜进去,要多走160多公里”,“不行,明天上午必须到,村上培训的村民已经通知了,我们不能让藏族同胞失望”,一早起来,冉茂林就查路况,与司机联系。壤塘县布康木达村距离德阳单程近600公里,需要9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而仅因这次汶川泥石流灾害,进出道路被冲毁,往返绕道雅安、甘孜、阿坝就需要多走300多公里。由于地处高原,霜冻期长,气候变化无常,全年适宜蔬菜种植时段一般为5-9月份,而这段时间恰好是317国道途经汶川、映秀、马尔康等地暴雪、山洪、泥石流、滚石地质灾害高发期,特别是夏季暴雨季节,更是泥石流地质灾害不断。两年多来,冉茂林不畏高原春秋冰雪风暴,夏季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不畏长途艰辛跋涉,先后20多次,行程2.6万多公里,辗转于德阳和壤塘之间,指导基地建设、引种示范、技术指导和多方协调等工作。在基地建设中严把过程管理和质量关,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两期基础设施建设。在引种示范中亲历亲为,躬耕于田间地头,观察调研,与基地负责人一同找问题想办法,建成温室大棚40个,露地蔬菜种植地约200亩,先后筛选出适合壤塘种植的蔬菜品种5个,引进羊肚菌、草莓、甜瓜试种获得成功。在技术指导中耐心讲解,手把手教,开展技术培训5次,培训人员200多人次,集成蔬菜高效栽培技术3套,编写“高原蔬菜栽培技术培训资料”发放50余册,发放技术资料500余份。另外,为壤塘县上壤塘乡、中壤塘镇、尕多乡、南木达镇、茸木达乡开展蔬菜培训专题会5场次,培训人员250余人。

用真情践行承诺

一份辛劳,一分付出,一片真情,见证了冉茂林当初的承诺。通过项目成员与贫困村民共同努力,2018年直接带动布康木达村44户贫困户就业收入10.7万元,贫困户最高收入达10950元,辐射带动中壤塘镇、尕多乡周边村寨的100余人就近务工收入18.76万元,全村289个贫困人员人均增收979元,贡献率27.19%,实现了省厅领导“当年建设,当年见效”的要求。而2019年,尽管在暴雨和泥石流灾害造成交通阻塞、蔬菜无法全部运出销售的影响下,全村298个贫困人员实现人均增收593元,贡献率16.49%。带动布康木达村44户贫困户50人务工收入12.50万元。

2018年布康木达村科技扶贫产业项目总结暨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图片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示范的目的在于带动。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冉茂林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措施,提炼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产业扶贫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不断培育壮大高原蔬菜产业。两年多来,示范基地多次为州县农业会议提供现场,并先后接待省市、县领导及其它乡镇参观人员500多人次,已经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示范基地。

当在分红大会上看到村民们领到合作社的分红和当年的务工费,个个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时,当接过布康木达村送来“爱心帮扶解民困、造血扶贫促发展”锦旗时,当手捧2019年阿坝州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和省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奖状时,冉茂林心中再次回想起自己的承诺:“要让高原蔬菜种得好、卖得出、价格好,让当地农牧民,尤其是贫困户学会真本事,进一步提高收入,尽快走出贫困,更要让他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2018年布康木达村科技扶贫产业项目总结暨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图片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在扶贫路上,冉茂林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洪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