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衣食住行话沧桑 幸福生活看今朝(上)

作者:贾巴尔且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6 20:06:27 浏览次数: 【字体:

衣食住行话沧桑 幸福生活看今朝

(上)

贾巴尔且

71年沧桑巨变,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这些年的脱贫攻坚,大凉山金阳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旧貌换新颜,热情开放的阿伙金阳这道风景线正变得更加壮美靓丽。

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每天必与之打交道的四件事,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穿衣更舒适,吃饭够营养,出行有车辆,住房更敞亮。从衣食住行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有了哪些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笔者也亲历、见证、参与了这些发展变化。

衣:一天换三套衣服也不为过

“小时候,我们就盼着过年,一天就掰起指拇数日子,因为过年不光有肉吃,家里还给做身新衣服。我在家里几兄弟中排行老幺,父母常说‘新衣服先给哥哥姐姐穿,好吃的东西先给弟弟妹妹吃。’所以,我平时穿的都是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服,有的穿到不能打补丁了都还在穿,补丁叠补丁,有的地方比牛皮还要厚,穿在身上重得很。几年只穿一件衣服,唯独只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母亲从一家买不起衣服的亲戚家要了两尺布票,没有布票是买不到布的,给做了一件新衣服,我不舍得穿,好好的收藏起,至今记忆犹新。改革开放了,现在哪个没得几套漂亮衣服,还穿有补丁的哦?尤其是那些有经济的年轻妇女,一天换一套衣服,一天换两套的也有,每天下午没有事,走走路,逛逛街,看见衣服合身的,不管价格多贵,毫不犹豫就买了。现在我们农村已经看不见穿补丁衣服的和没有穿鞋子的人了,农民穿名牌衣服的人也不少,现在从穿着上根本就分不开单位的或者是农村的。布票、粮票、肉票、油票、豆票、烟票这些都是成为历史了,共产党、人民政府的政策好,托改革开放的福!”

日前,提起建国7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金阳县马依足乡依足村依足组贾巴拉坡高兴地说。

1

衣不蔽体

其实说起衣服,我家父母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说是新衣服先拿给我们大哥哥大姐姐穿,吃的先拿给小弟弟小妹妹吃,虽然我们大的穿的还是补丁衣服,但是总比小弟弟的补丁少得多。而我在家中排列老二,所以什么好处我都粘不到边。

在我的记忆里,衣服烂了,母亲用针线来缝给我们穿,烂了补,一套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像屁股和膝盖上的裤子是容易烂的,因此经常是补的斑块最多,最难看的。补衣服的布料是一种色的还好,有时找不到这巴掌大的布料,就用其它颜色的,穿在身上很难堪。但那年代,能穿得起不露出身上的肉就好了。

因为衣服的布料是用棉花纺织出来的,虽然好看,但不经磨,再说一年四季就穿一套衣服,更破烂得快。那时不要说农村人穿不起衣服,连国家干部,大多还是补起穿的。只是他们的衣服是在县城缝纫社用缝纫机打出来的,因此许多人很羡慕这种补丁衣服。

记得我十多岁了,那时有什么天金兰、的确料、地卡之类非棉布之类的布料,它比棉布薄、精细、耐磨,胜于棉布,因此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得的衣服。父母说我懂事,听他们使唤,有了几块钱了,要实现我的梦想,买一件白色的确料,在缝纫社里打出来给我穿。

很快我们家有一头肥猪,不准确的说是一头架子猪。那时吃不饱,穿不暖,根本就喂不出肥猪来。作为收购任务,卖给了乡购销社,好像也就卖了十多块钱。然后父亲专门带我去县城缝纫社,打衣服的师傅比的比,量的量、画的画,交了一块八角钱打工费,开了一张收据,叫我们20天以后才来取。

回到家里天天等啊盼啊,数着去取衣服的日子还有好多天,也常常在去县城的路边看有人去县城,叫他们帮我拿起收据问问衬衣打好没有?这样等了近一个多月,终于被父亲取回来了,穿在身上挺合身的。第二天穿起去找伙伴们玩耍、炫耀,结果你摸一下,我摸一下,把我的白色衬衣摸成了花色衬衣。我是我们那里几十个伙伴中第一个穿用逢机打的衬衣,人人羡慕。

那时候,也经常看见衣服到处都烂得很,无法缝补,打起结穿的。还有一些妇女穿的裙子像一件蓑衣,只有上半身是缝补起的,下半身烂来无法缝补,成为一些须须撒撒。买布料也要布票,你光有钱没布票也买不到布料的。当时大家都很贫困,一个人国家发几尺布票给你,相当于一年买一套衣服,一家有几口人的,又没有钱来买,布票基本上用不完。我还记得我家外公家是地主,我母亲有一套衣服和一双鞋,我们那个村子里的人,一旦有人结婚或换裙子,人家都会到我家来借,用完了好好的折叠起还给我家。为了表示感谢,他们还会拿一两坨肉和一个荞子耙耙来给我们吃,所以我们也等待着人家来借衣服和鞋子。

金阳县妇联在马依足乡东山社区组织1000多户贫困户开展集中安置点树新风助脱贫彝绣技能培训(图片来自网络)

2

人靠衣装马靠鞍

“以前能够穿得起一件用麻布做的麻布新衣服也不错了,有的兄弟姐妹为了穿新衣服打架打死了的都有。上世纪50年代中期,麻布才逐步没有了,然后国家才开始发布票,一个人一年发8尺。当时由于贫困,一家人一年买得起一件衣服就不错了。我记得17岁了,母亲卖粮食买了一件棉布做的新衣服给我穿。由于当时大家都贫困,结儿媳妇,双方都把一套新衣服或能够做一套新衣服的布匹作为第一件事来协商,至于什么彩礼钱大家都不提。拿不出新衣服和布匹,婚姻未成,造成婚姻纠纷的比比皆是。也有专门挖墙角偷衣服的。一个人只要年纪上40岁以上了,怕一时找不到衣服,平时就省吃俭用把自己的寿衣准备好,好好的装在箱子里面,一年大太阳时要不要拿出来晒一晒,不然一旦去世了,家人找不到一套寿衣,就害羞死了。我们彝族是最重视衣服的,彝族谚语中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就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金阳县妇联在马依足乡东山社区组织1000多户贫困户开展集中安置点树新风助脱贫彝绣技能培训(图片来自网络)

78岁的白拉曲说起以前衣服滔滔不绝。

今年82岁的李阿吉说:“解放前,大家都基本上穿用麻布做的麻布衣服,金阳那时候交通不便,买衣服、盐巴这些都过金沙江到云南大兴去买。富裕一点有羊子的穿羊皮衣服,盖羊皮被子,真的那个时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哪个相信现在会有那么多衣服穿不完的时候。以前是害怕衣服穿烂了,现在年轻人穿的裤子,还专门整成洞洞眼眼,第一次看见他们膝盖上穿起有洞口的裤子时,我还以为这个年轻人还可以,勤俭节约,穿得起这种衣服,家里肯定很困难,后来才知道这种裤子是专门做成这样的。现在的衣服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什么样式,什么颜色都有,只怕你想不到,不怕没有。一个人几套衣服或几十套衣服也不多。更看不见穿补丁衣服的人了,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买便宜的衣服,穿一两次,半新不旧就不要了,垃圾里面到处都能看得见,衣服晒在外面,根本没有人要,偷衣服听都没有听说过了,穿‘补丁’衣服的都是赶时髦、臭美的。

精梳棉彝绣手工袜(图片来自网络)

食:天天“过小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今天的金阳吃肉已不是问题,基本上天天都在“过小年”,过年的氛围也不再是以前那么浓。每当听见许多人说大鱼大肉不想吃了,喜欢上五谷杂粮,甚至对那些野菜情有独钟,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它一直留在我记忆的深处,让人难以忘怀,也无法抹去。

1

无法抹去记忆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食堂节约”,但我记得曾经饿过,过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口无粮的日子。一次父亲把我带到很远的舅舅家去背洋芋,我从来没有去过舅舅家,怕给他家添麻烦,因为父亲给我说第一次到舅舅家,按我们彝族习惯,要见血才行,他家要宰杀四只脚的牲畜,至少都是一只鸡。所以父亲就把我一个人丢在要到舅舅家的路上,叫我不准到其他地方去玩,他到了马上把洋芋背起来回家。此时大雾笼罩着大地,可见度不到几米,还没有出过村门的我有些害怕,看见过往的人不敢睁开眼睛看。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饿荒了,捡地上人家吃过的洋芋皮吃,但是无济于事。一会儿我看见父亲汗流浃背地背起一口袋洋芋,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地上,并找了一些柴火烧洋芋给我吃,虽然没有盐,没有香料,我依然吃得那么香,那是多好的一顿美味佳肴,至今回味无穷。

烤洋芋(图片来自网络)

洋芋背回家里,背上的血泡还没好完,洋芋已吃完了。每年春夏之交,是家里缺粮的时候,我们经常提起口袋、扛起锄头去找头年种过洋芋的地块,像找一颗针一样,看见露出新芽的洋芋,特别是土地开裂的那一株时,意为着这株洋芋大个,十分高兴。也常常看见几岁了的孩子,衣服破烂地无法补丁,露出屁股和大人打光脚的人。

生产队时,我家7口人,吃“闲饭”的人多,参加生产队劳动的人,只有积劳成疾的母亲一个人,招赘养家的重担自然落在她的头上。每年分粮食时,有劳动力的人家分得多,而我家除了扣掉在生产队借的“口粮”,就没有好多粮食了,别人分得到钱,我家每年都欠生产队的账。到第二年春夏就开始断粮了,有口无粮,向生产队借粮食,向亲戚朋友借粮食。每一年我们就少不了吃一些野菜来充饥。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在彝历年能够吃得起猪肉,父母想尽办法从亲戚朋友家赊起小猪儿来喂养。由于舍不得拿粮食来喂养,我们成为家里的饲养员,经常早晚背起一个比自己身体还要大的背篓打猪草,掰起拇指数好久才过年。盼星星,盼月亮,无数次的数着过年天数,好让我们在彝历年可以美美地吃一顿肉。过年了即便是你家杀不起过年猪,隔壁邻居和亲戚朋友也会拿一些猪肉来给你家吃,所以过年三天吃肉是不成问题的。吃了猪肉,生锈了很久的肠子有了油擦,解解馋。由于那个时候油吃得很少,要不要吃一顿肉便是天大的好事。三天的年过完了,生活便又回到了平日的粗茶淡饭中。

2

见证者肺腑之言

金阳县天地坝镇新建村79岁的白拉曲就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食堂节约”的那两年,不要说吃肉,一顿饱饭他们都没吃过,整天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日三餐,有一顿能吃干的饭就不错了,多数家庭一日只有一餐薄粥汤,大部分都不够吃。为了活下去,找能吃的野菜来充饥,看见牛粪里面的粮食都会捡起来吃,最难吃的还是蒿枝和玉米棒芯。家里冒烟生火了,你就被拿起去收拾。即使这样,不是每顿都是填饱了肚子的,基本上都是饿起肚子的。连人们相互遇见了,都没有精神打招呼。好多人都由于没有饭吃或吃了野菜,得水肿病而死亡。因为长时间不见油荤,肚皮好像永远都填不饱,消化特别快。连过年三天都是这样,家里吃顿肉,一般父母基本上吃不到肉,他们只能喝点肉汤,有时候连肉汤都要留给孩子们第二顿喝。除了过年,大人小孩每年就盼望着‘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这两个节日生产队要宰猪杀牛,打打牙祭,到那时大家生了锈的肠胃才能洗一洗。

改革开放了,日子好起来了,特别是现在吃东西早已根本不是问题。只要你有钱,想吃什么东西就可以买到什么东西,应有尽有。现在关键是怎么才吃好,吃出健康,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好的,猪肉要吃瘦的,鱼肉要吃欢蹦乱跳的,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才是现代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许多人为了健康,为了减肥还不吃东西,连猪肉都是几天才吃一顿肉,有的下午饭都不吃,只吃点水果,害怕吃多了长胖,吃多了吃出不健康。喜欢吃五谷杂粮的人越来越多,就在菜市场里面买蔬菜都看看是不是农村种出来的,有昆虫的他们说是没有打农药,大家都喜欢买。他们说的现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都能坐在家里,用手机打个电话,想吃什么东西,人家就会送到家里面来。如果还年轻,以后的形势不知怎么好,我们已经老在前面去了哦,年轻人应该好好珍惜这个宝贵的时光。

坨坨鸡(图片来自网络)

“是啊,生产队时,到县上来,想吃白花花的大米饭,你只有钱都不行,还得有粮票,才能进得起馆子。粮票也分四川粮票和全国粮票,不是工作干部你根本吃不起馆子,所以那个年代特别想当国家干部。以前干部经常宣传以后电灯像天上的星星,汽车像放着的群羊,猪肉当着饭吃,饭当着肉吃,你吃得起多少?吃饭不用马勺用筷子,吃多种多样的,你想吃什么,你都能吃得到。这些宣传当时哪个相信,而现在这一切都早就成为现实,提留税收没有了不说,还给贫困户修房子,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改善,共产党、人民政府真的太厉害了。”

彝族谚语曰:金子银子都没有粮食好,一颗粮食有七条路,一颗汉水一颗粮食,人是粮食的儿,人不吃饭不行,饭是钢,人是铁,没有粮食一只鸡你也喂不起。可想而知从古到今粮食在彝族人们心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的家乡,看不见一个低矮的草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被鳞次栉比的砖瓦房取而代之,油路修到了家门口,电视机、洗衣机家用电器和家具应有尽有。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贾巴尔且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