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把斗笠村当故乡 视贫困户为亲人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

作者:老 爽(四川川投水务集团大英有限公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2-19 01:46:24 浏览次数: 【字体:

   把斗笠村当故乡 视贫困户为亲人

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

老 爽

周义双,中共党员,1965年3月生,来自四川川投水务集团大英有限公司,2014年脱贫攻坚开始后一直任玉峰镇斗笠村驻村工作队员。周义双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创造多个全县之最:驻村时间最长、驻村职务最高(国企正职待遇)、驻村年龄最大等,先后获得大英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遂宁市政协“双千工程”先进个人称号,脱贫攻坚先进事迹被人民网、学习强国和当地融媒体多次报道。

2014年,按照组织部门选派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年届50的他本可以不在驻村之列,但既然组织上安排了,他没有说半个“不”字。他经常这样告诫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我们在城镇长大的人,小时候吃的供应粮食、猪肉、糖油,包括穿的布棉,都是农民伯伯为我们提供的。现在我们日子好过了,而农民兄弟还在贫困中挣扎,我们没有理由不帮他们一把,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投入到扶贫攻坚中,变“要我扶贫”为“我要扶贫”。

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号召以来,他就一直扎根在斗笠村。村上的班子和第一书记先后换了三次,唯独他选择坚守!五年多来,他将“把斗笠村当故乡,视贫困户为亲人”当作帮扶座右铭,将“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作为扶贫宣言,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退出,户脱贫”工作之中,与斗笠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当地群众都结下了深厚情谊。五年间他的身份就是一名普通驻村工作队员,但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周书记。

一、精准调研,找准“穷”根,把亲民务实作为扶贫工作的切入点

五年前的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穷”到连村委会都没有片瓦,“白”到集体经济长期为零,老百姓的日子也正如他写的一首歌词《我是扶贫驻村员》一样:

五年前的那一天

仿佛还在我眼前

贫瘠的土地泥墙边

乡亲们望穿双眼

这里虽没养育我

心里却想把你改变

为了这个郑重承诺

从此我们不惧风险…

针对斗笠村地处偏僻、交通落后、人多地少、思想闭塞、水利不畅、环境脏乱、劳力欠缺,集体经济多年为零等诸多问题,结合当地百姓“反感空谈,讲究实惠”的心态,他走村串户做了一系列摸排调研工作,用坚实的步履丈量着“贫”与“脱”的距离,用亲人般的关爱拉近“工”与“农”的关系,用党员的标准去强化“党”与“群”的融合。

扶贫之初正值春节临近,他主动向公司申请,要求对公司帮扶的36户贫困家庭进行看望和慰问,他深知:送钱赠物是小事,暖心亲民才是大事。只有将党的政策和温暖送上门,才能打开群众的信任之窗。接下来,“五个一”帮扶力量齐心助力,成百上千的猪仔、鸡苗、鸭苗不断地送到贫困户家中,村里也成片地栽上了核桃、桃李等小水果,短时间内,斗笠村焕发出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以他帮扶的3户贫困家庭之一的陈光辉为例,过去因病致贫,儿子40岁尚未婚娶。脱贫攻坚开展以后,靠川投水务大英公司提供的鸡鸭猪仔,滚雪球式地不断发展,现在种养殖收入稳定在6000元以上,儿子在外务工月收入也在4000元左右,家里安上了自来水和空调,2018年顺利脱贫。2019年八一建军节前,他把本该属于自己享受的退伍军人慰问品直接转送给了陈光辉。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陈光辉说过这样一段话:周书记从来不要老百姓的东西,还买起东西来看望我们,经常带人来买我们的东西,让我们增加收入,这样的领导真是太好了!

就是这样,他一直坚持用爱心扶真贫。在驻村期间,先后发现代自桢和代明珍两位独居老人住在破旧土坯房里,由于她们不是贫困户,也没有帮扶干部,但住房却不安全,生活也缺少照顾,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便主动和村干部联系,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并组织公司干部员工为几乎失明的代自桢老人送去炖好的肉类和方便食品。而今,两位老人的新住房已经建成,儿女们也经常回家悉心照料。能够让亲情回归,就是他最感欣慰和最愿看到的。

二、精准施策,找对出路,把产业发展作为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人们常说,“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这对于斗笠村的村民来说,连“一亩三分地”都是奢望。因为由于上世纪70年代兴建四五水库,斗笠村的现有人均耕地仅有不到五分。就靠这点耕地和传统的耕种方法,莫说致富,解决温饱都很困难。

出路在哪里?他和村委一班人共同思考着……

从2015年起,不懂农业工作的他开始在如何发展农村产业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村委一班人先后观摩学习了三七种植、核桃栽种、水果栽培、龙虾放养、生态鸭养殖技术。这既开阔了视野,更拓展了思路,为现今形成的产联合作社模式奠定了基础。

由于老百姓手中的土地极为有限,并且对新的种、养产业不熟悉,回报周期又长,加之村上一贫如洗,说到投资都是力不从心、望而止步。直到2018年初,村里的集体经济仍然为零。摘帽之年,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硬性指标从何而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压力,他和驻村工作队想到了一个短平快的办法,那就是:依托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由村上组建劳务队,去从事管沟开挖、管道安装和园林绿化方面的劳务服务,通过劳务队的形式让村民增收,让村集体得到实惠。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8年10月,村上的集体经济收入顺利突破3万元。

在抓劳务促增收的同时,斗笠村的产业发展进程也在提速。2018年7月,50亩虎斑蛙养殖落户斗笠;2018年10月,玉鑫丽景产联式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截至目前,斗笠村已形成了600亩脆红李为主导、套种400亩蔬菜的核心产业,村民已通过劳务从合作社获得近100万元的务工收入,人均增加收入800元,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5万元。

斗笠村民在基地劳动

三、精心规划,致力振兴,把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至高点

由于他本人爱好较广,朋友较多,他既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也是当地的书画界骨干。就是这一点普通的爱好,他也会在斗笠村发挥到极致,因为他的目标是让斗笠村更加精彩,更加富有文化内涵。

为了扶志又扶智,他向公司争取资金3万多元,不仅给适龄儿童赠送学习用品,还在全村范围内制作了几百幅感恩奋进、传统文化、政策宣传方面的文字和图像,并亲自设计寓意“托起斗笠,展翅高飞”的斗笠村路标(由全国著名书法家何开鑫题字、国家非物传人徐兴国制作),他还邀请专业人士免费为斗笠村写联作赋,组织全县书法家入村义务写春联,并积极倡导稳步推进“原乡笠影”乡村旅游规划。为了宣传斗笠,他亲自制作斗笠村宣传片50余个,累计播放量达到8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斗笠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带动乡村旅游,2020年5月,他又倾注全力引进投资商,投入40万元打造斗笠村首家星级农家乐,让村民在房屋租赁、建设施工中获得15万元收入。他还成功创建了全县首家村级艺术馆“斗笠乡村艺术馆”,先后邀请上百名各级艺术家到斗笠村采风创作,为乡村文化振兴铺路搭桥,构建亮点。

周义双亲手扶助打造的“笠影农庄”农家乐

驻村五年多,他参加过跳进水库救人、捞尸,参加过冒着雷雨抗洪救蛙,参加过走街串巷叫卖蔬菜,参加过市内市外蔬菜促销,参加过贫困人口的丧葬,参加过邻里、家庭纠纷的调解,参加过不分昼夜的回头看大排查,参加过房前屋后的清扫保洁,识破安装天然气的骗局为村民挽回经济损失上万元……仿佛斗笠村就是他的家。

特别是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放弃休假,顾不上照料正在住院的爱女和外孙,义无反顾连续70多天吃住在村,每天走村串户,宣传和组织抗击疫情,实现了零感染目标,谱写了一曲逆行者的壮歌,其抗疫月记被大英融媒体转载。

而今的斗笠村,已是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宁市“水美新村”和“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央视“百村直播看脱贫攻坚”的预选村。五年的凤凰涅槃,斗笠村已从单纯的脱贫之路,率先迈向了乡村振兴之轨,并阔步走向乡村旅游的更加美好未来。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周义双还在努力践行这句诺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老 爽(四川川投水务集团大英有限公司)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