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 曹正鹏 ‖ 贫困村里来了个朱警官

作者:曹正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2-23 18:27:45 浏览次数: 【字体:


贫困村里来了个朱警官

曹正鹏

 从成都出发一路南向,在京昆高速上经过两小时的车程,穿过巍峨的大相岭,便到达雅安市汉源县前域镇。顺着碧溪潺潺的流沙河,慢行半小时不到,永康村便出现在眼前。初到这里,没有人不为永康村恬静清新的形象所折服。然而,谁也不曾预料,永康村竟然是贫困大村。

汉源县前域镇永康村

朱飞,男,中共党员,汉源县公安局万工派出所所长,现任永康村第一书记,自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朱飞就主动请缨肩负起公安局的脱贫重担。接到工作的第一年,他就用自己的实干精神荣获了“脱贫攻坚先进第一书记”的荣誉。“永康村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608户,1853人。全村贫困户174户619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源自一产。“如何让粗放型的小农经济,过渡到精细科学的现代化农业从而提高收入摆脱贫困,这就是我的工作目标。”说到永康村,朱飞像是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

 “刚来的时候飞哥就是到处爬山,一天到晚在地里转。”村支部书记赵桂槿说起朱飞有摆不完的龙门阵。原来朱飞爬山可不是锻炼身体,永康村是纯农业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蔬菜和水果两大类,一次次上山下地后,他发现制约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水果产业缺乏科学管理,产品单一,产量不高。二是部分田地灌溉困难,导致常年撂荒。在与村民交流后,他发现大家普片缺乏科学种植意识,“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的,没啥不对。”这是他听到最多的回答。在村委会,他召集村组干部一次次开会研讨改良果树方案,经过几次商讨后拿出了全村产业底稿:永康村现种植水果1500亩,蔬菜400亩。摸清情况后,细心的朱飞将同类产品在网上对比,发现不论从产量还是从产值上,永康村的同类产品都低于预想的增收目标。

永康村村民在果园劳作(图片来自网络)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天天缠着乡上的农技员请教种植技术,带领村干部到种植先进村取经,最终确定了嫁接改良、丰富品种的方案。村民知道嫁接要剔老枝换新枝,这就意味着当年的收入要受损,贫困的窘境让他们没有尝试的勇气。朱飞挨家挨户作动员,工作仍然不动起色,“亏了你赔我们损失不?”村民一句话,让朱飞陷入了沉思。

 春华秋实,转眼又到了收获季节,看着果树上稀稀拉拉水果,多数村民只能长叹一声“今年又减产”。作为脱贫第一书记,这声长叹,刺一样戳进了朱飞心里。改良种植必须推行,村委会的灯光连续几夜,通宵达旦。新的方案终于出来了:剪枝嫁接交错推进,每家每户可先嫁接几棵树做实验,乡政府和村委会负责聘请技术人员,购买良种苗枝,村组干部带头工作开展,同时鼓励村民尝试种植新品种果树。老乡们终于被带动起来,经过一个冬天的忙碌,传统的苦李子树枝头上插上了脆红李、黑金刚、桃花李的枝苗。每家每户的果园里都嫁接上了几棵实验树,也有部分直接将果林全部改良嫁接。

  几场春雨过后,嫁接的新苗抽出了嫩芽,朱飞又成了全村最爱爬山的人,每天关心新苗长势。发芽、打朵、开花,有经验的村民告诉他:“朱书记,从这花势上就能看出这树苗种成功了。”

 改良的树枝挂满了果,好像葡萄一样,成串的挂满枝头。从青色变红的脆红李;从青色变黄色的桃花李,最后都变成实实在在的钞票,鼓进了村民的腰包。将果林全部改良嫁接的几户人家成了村民羡慕的对象。又是一个冬天的忙碌,永康村的果树全部进行了良种嫁接,产出的李子品种多、吃味好,到了李子成熟的仲夏时节,引来了慕名而来的采摘游客。在采摘最繁忙的时候,朱飞搬来了援军——组织成立了公安局义务采摘小组,帮助村民采摘。敢于尝试的村民还办起了以采摘体验为主题的农家乐。

  果树改良成功的同时,又一个新问题走进了朱飞的日程。永康村1、2、3组生产用水匮乏,直接导致600余亩耕地撂荒。

 “屋檐水点点滴,靠天吃水用碗接。”这话在当地流传了很久。虽然在政府帮助下,当地已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但灌溉问题还一直困扰着当地。把1、2、3组细细走访一遍后,朱飞发现大部分耕地位于二半山地区,由于常年缺水,原本种植的果树已被杂草吞噬,看着枯涸的蓄水池,朱飞再次陷入了沉思。经过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反复商议,朱飞提出了“接管济旱”的解决办法。

  资金问题和取水处又成了眼前的两大难题,关键时刻他想到了自己的娘家——汉源县公安局,最终资金问题在汉源县公安局的全力支持下顺利解决;方案卡在了取水点上,流沙河水量充沛但距耕地太远无法取水,距离最近的后河水量又太小。朱飞带着村干部沿着后河一直走到了源头处,最终发现后河河道严重堵塞,是直接导致水量减小的原因。堵塞最严重的地段并不在永康村境内,“都是为群众做事,不用分彼此。”他说服沿河的几个村,共同投入对后河的治理。耗时一个月,投入资金3万余元完成了河道治理。

  当清澈的溪水流经永康村时,取水点也随之选定,2000米长的灌溉水管一直接到了每家每户的耕地。如今600余亩撂荒的耕地重新种上水果,直接产值1800000余元。“现在不但能种水果,还能种蔬菜,以前想都不敢想哦,都是朱书记帮忙。”在菜园除草的老乡提起朱飞,脸上写满了喜悦。

蒜薹,是永康村的传统农产业,生长周期短,效益实现快,在永康村每年蒜薹种植达3000亩,是村里种植面积最广的蔬菜。“不能因为种的多就不注重产品改良”,朱飞在请教了农技员后,得知蒜种经过杂交后能够提高产量,于是买进了云南的蒜种混合播种。

 转眼到了农历正月底二月初,流沙河畔,永康村内,绿油油的蒜薹地,绿毯般的铺洒开来,彻底拉开了春天姹紫嫣红的序幕,长势大好的蒜薹上市。2020年的蒜薹季正赶上来势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蒜薹产量虽得到大量提高,但受疫情影响,收购的商人大幅减少,朱飞及时与农业部门沟通,向外界发布蒜薹销售信息,不到一周时间,收购商人陆续汇集,避免了蒜薹滞销。蒜薹销售不能耽搁,疫情防控更不能放松,朱飞提前与收购商衔接,在田间设置收购点,将传统的集市交易分散到田间地头,由农户即割即卖,避免出现集市聚集,切断疫情传播的途径。一手抓销售,一手抓防疫两不误。

 “2020年的蒜薹季下来,我们村蒜薹增产10000斤,增收80000元完全没有受疫情影响销售,这都是多亏了朱书记哦”。

 村民是农产品改良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收入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改善,对娱乐生活的渴求越发强烈。

  “我们村里还一直没有广场,跳个广场舞都没地方”。

  “没得我们就建一个!”

  朱飞先听取大家的意见,带着大家选址勘地,最终确定在人口最为密集的5组和6组分别建设音乐广场。老乡们投工投劳平地基、背砖石、运材料经过两个月的忙碌,崭新的音乐广场呈现在大家面前。定点帮扶的单位,为村民送来了广场舞教学视频和音响设备。傍晚快乐的歌声响起,瞬间永康村就被包围在快乐的海洋中。

 如今,永康村17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里的脆红李,蒜薹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产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曹正鹏(四川省汉源县公安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