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代娴 ‖ 麦宿之巅,共筑幸福之路
麦宿之巅,共筑幸福之路
代 娴
这是初秋的一个下午,四川省水科院党委办公室特别热闹,大家热火朝天地忙着把电脑、打印机、书籍打包装箱。第二天一大早,院党委书记张惠民带领干部职工一行8人,带着这些打包好的物资踏上了前往德格县达马镇美丽村的路途。
美丽村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达马镇西北部,是省水科院脱贫攻坚对口扶贫村,距德格县城103公里。美丽村海拔3560米,日照时间长。全村有耕地425亩,辖1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总户数86户,总人口352人,其中贫困户25户107人,村里有党员17人,党员干部7人,是一个以种植青稞为主的高海拔村。
从未到过甘孜藏族高海拔地区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随着大部队上了路,一路上我看到的是雪域高原的大山湖泊,是经幡飘摇的圣洁庙宇,是云雾缥缈的藏地秘境,川藏高原地区辽阔壮丽的风景、淳朴迷人的人文风俗吸引着我、感动着我。克服了高原缺氧带来的不适,穿越了蜿蜒险峻的高原山路,翻过了被誉为“川藏第一险”“川藏第一高”海拔6181米的雀儿山,历经两天艰难险阻,我们终于到达了德格县达马镇美丽村。
四川省水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惠民走访慰问美丽村贫困户次乃青批
初见美丽村,我就被她的秀丽风景所折服。美丽村,村如其名,麦宿高原的半山坡上,一片红墙红檐的藏式建筑豁然出现在面前,在云雾缭绕中,如同半遮面纱的美丽仙子。村旁蜿蜒经过的麦曲河流淌着的是高原圣洁的雪山水,更是藏族同胞高洁无上的信仰,水与人,都是如此,清澈透亮。让我最惊异的是,原本以为进村的路会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但一路上弯弯曲曲盘旋着的却是一条不宽的柏油马路。听驻村干部介绍,这条路是达马镇镇长占玛措落实修建的。为了让老百姓能走上柏油马路,她查阅学习了各种政策文件,不断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在她的争取下,达马镇搭上了支持农村道路建设的班车,她用两个月时间走遍了达马镇7个行政村的每一处村道,绘出了达马镇通村公路规划布局图,2016年年底,达马镇7个行政村正式完成通村公路建设。占玛措说:“路,是百姓的路,只有道路修好了,商业才会进来,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一下车,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就为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省水科院党办支部与美丽村党支部在德格县委县政府,在达马镇党委的见证下结为结对共建支部,就党建工作进行了交流沟通,并一同参观了由我院援建的党员活动室。院党委书记张惠民带领我们为美丽村23户困难家庭带去了大米和油等慰问品,给他们送去了温暖和祝福。
在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上,美丽村党支部党员正在认真阅读《四川省水利厅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贫困户次乃青批家,83岁高龄的次乃青批体弱多病,妻子是残疾人,生活艰苦。走进他家有两层楼房的藏式小院,一丛盛开的五色格桑花化映入眼帘,小院干净整齐,院子里放着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次乃青批家通了水和电,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增加了收入。当我们把米和油送到他手里时,年迈的次乃青批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一直不断地用藏语表达他们一家对党和政府的感激。怕我们听不懂藏语,他一直竖着大拇指,为我们比“赞”。
2017年5月,省水科院提出“科技扶贫”理念,利用水利科研优势,结合美丽村实际情况,创立了新型的扶贫模式。省水科院多次派遣专家到美丽村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美丽村泥石流沟调研治理方案,对困扰美丽村村民多年的两条典型泥石流沟(黑贡沟、黑达弄沟)提出了解决治理措施,使下游21户90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结合“河长制”工作的全面推进,省水科院协助达马镇领导班子制定了达马镇河长制工作方案,并完成《丁曲河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的编制。同时,协助美丽村召开美丽村领导小组大会,充分传达了河长制的政策与方针,并制定了具有美丽村特色的巡河方案:结合美丽村贫困户,设立公益性巡河岗位。
驻村干部肖翔告诉我们,美丽村之所以叫“美丽村”,不仅仅是因为这里风景如画,更是因为这里的人民,他们辛勤耕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们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他们多才多艺,“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我相信,只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总体部署,牢牢把握“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发展思路,坚持“科技扶贫”理念,扶贫、扶智、扶志,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攻坚战。
2018年底,美丽村已实现25户10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完成了脱贫验收。麦宿之巅这个叫“美丽”的小山村,将会有更美丽的明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代 娴(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