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柴岩 ‖ 我有几家“穷亲戚”
我有几家“穷亲戚”
柴 岩
2017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将我们单位的帮扶点调整到了距县城最远的盘克镇,在这个镇的郝湾村和咀头村,给我们单位每个人分了5户帮扶户。寒来暑往,几度春秋,我们每月至少两次进村入户,这些户也便成了我们的亲戚。时光荏苒,岁月如流,跟他们一起过元旦、春节、元宵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不知不觉,工作日志里记下了那么多平常又不平常的日子。
我的5家“亲戚”,有3家2016年已实现了脱贫,还有两家仍在脱贫线下努力。每个年初,我都和同事们一起来到户里,认真研判户情,详细敲定当年的发展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户一策》,当年种植什么,养殖什么,去哪儿务工,政策性补助什么,都一项项的细扣,确保当年人均纯收入超过脱贫标准,既要保证脱贫户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又要确保未脱贫户如期脱贫。
可以说,《一户一策》的制订,是事关当年能否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然而,有时计划不如变化。这两个村都有发展苹果产业的基础,经过我和户里协商,确定了3户的主导产业是苹果,还有2户我鼓励他们搞种植加养殖。
2018年清明刚过,一场前所未有的倒春寒把我们制订的《一户一策》彻底推翻了。4月初,我来到“亲戚”董生奎家里,看着果园里全部蔫了的苹果花,看着一家人绝望的样子,我心里又难过,又着急。
我和老董商量,苹果看来当年是指望不上了,但是日子还要过下去,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一方面协调贷款,让他们家搞养殖,一方面鼓励老董的儿子和儿媳外出务工。一周后,两万元的贷款协调到位,加上老董家以前的积蓄,老董买回6头肉牛和3头能繁母猪,利用之前废弃的地坑院搞起了养殖,日子一下看到了曙光。
县电视台和陇东报社了解到情况后,先后来到老董家,县电视台在晚间新闻时段以《天灾无情人有情,及时转型谋发展》作了报道,陇东报也在头版以《光景要靠自己过》为题刊发了长篇通讯。老董家不等、不靠、不要,积极开展自救的做法,很快在村里和全镇传开了,其他的“亲戚”也积极效仿,一场多方面开展生产自救的浪潮在乡间涌起。在镇村带动和帮扶干部扎实细致的工作下,因户施策,规划发展了一批特色扶贫产业,盘克镇2个月之内有14户贫困户购买肉牛28头,39户贫困户购买能繁母猪78头,21户贫困户购买生猪168头,7户贫困户购买肉羊84只,2户贫困户购买鸡仔3000只;5户贫困户落实育苗地块32亩,培育苗木26亩,新栽短枝苹果树66.5亩,核桃树9.8亩,新栽黄花菜52亩。看到这些,我心里一下踏实了许多,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盘克镇的苹果园丰收(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春节前,我都会和同事们一起来到帮扶的村里,亲手为村部和村里的“亲戚”家刷写春联福字。那一幅幅春联,字字句句都是我反复斟酌的,词儿都不一样。为了准备这份小礼物,我和同事们要提前忙活好几个晚上。我们一边琢磨,一边起草底稿,到了腊月下旬,我们来到村部,一个个饱蘸激情,运笔如风,写了一幅又一幅,每个字都灌注了掏心掏肺的祝福:“精准施策,治穷治愚治慵懒万民齐心决胜脱贫攻坚战;扶贫开发,扶志扶智扶产业干群合力共圆致富小康梦”“真心帮扶解民困;精准发力助脱贫”“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党心、民心,万众一心,科学发展春风起;国运,家运,宏图大运,社会和谐旭日升”……我希望他们过得好,每一天,每一年,每一户,每个人,那些“吉祥”、“好运”重重叠叠,整整铺了一地,然后,染红了整个村庄。
从16岁开始练习书法,我写过无数张字,虽没有登过大雅之堂,可在我们包的村部院子里,冻着手,冻着脚,写出的这些贴在村部和老百姓门上的字,是我这辈子最满意的作品!不知为啥,我就觉得它们被我们的手和乡亲的手同时抚摸过,被我们的眼睛和“亲戚们”的眼睛同样深情注视过,就浸透了不一样的东西,有情义,有神韵,有惦记……
2019年春节,是我过的最开心的一个年,因为2018年底,我的另外两家“亲戚”也实现了脱贫,终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们或通过发展种植,或发展养殖,或外出务工,都有了稳定的收入。然而我又有了新的忧愁,由于近几年外出务工的年青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了,这些孩子常年见不到父母,逢年过节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伴,一年四季几乎没有外出机会。于是,我和同事们商量,我们每人也认领几个小“亲戚”,只要过节,我们就一起去看他们,带他们出去玩。
2019年6月1日这一天,我和同事们联系了郝湾小学领导,租了几辆班车,买了许多小吃,带着全校的小“亲戚”一起前往庆阳市少年宫、庆阳市博物馆、庆阳市海绵公园游玩。在少年宫,孩子们学习了各种手工制作,了解了许多科技知识;在博物馆,不但了解了庆阳的悠久历史,还参加了答题和分组游戏;在公园,孩子们尽情地在运动场地玩耍。看到他们开心地度过节日,我们虽有些疲惫,但都始终被幸福笼罩着。
这几年,在我们单位和全体职工的帮扶下,村里全部用上了自来水,通上了水泥路,供上了交流电,拉上了互联网。在外打工的,上学的孩子们,回来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后都说,这两年村里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他们知道,这些事儿都跟我们这些“外人”有关,没想到我们真的住下了,给村里人做事儿,帮他们解决愁事儿犯难的事儿,对贫困户好,对五保户好,对村民好。
来村里第一天,我就觉得这里的人们似曾相识,他们好像是我已经过世的父亲,好像是我每天劳作的老母亲,好像是我骨肉相连的兄弟。他们擦汗的样子,卷旱烟的姿势,唤鸡狗的声音,端碗喝粥的习惯,都像。我还听到了他们病中的呻吟和叹息,看见他们被生活压出的一筹莫展的眼泪,它们扎进我心,令我寝食难安。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啊!寒窗苦读,奋力逃出了贫穷。当我多年以后,坐在机关办公室里忙碌的时候,眼前还时常出现那些佝偻的身影,依稀听见我父亲病中的咳嗽。那时,我就毫不犹豫地决定去一线扶贫,冥冥之中心里好像有谁在唤我一样。
盘克镇的苹果园丰收(图片来自网络)
人的一生,多么短暂。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盘克镇郝湾村开展帮扶工作已经1300多个日日夜夜了。刚分到这些“亲戚”的时候,我跟他们互相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家在那儿,好几次上门认“亲戚”,都必须由村干部引路。他们哪里知道,在宁县集中办公区的统办大楼里有这么一个人,会跟他们未来的日子有些瓜葛,而我,那时候甚至都不知道在宁县盘克镇还有这么一个被贫困包围的村子和那么多需要帮扶的“穷亲戚”。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又挨家走了一遍,尽管那些家门,我不知道进出过多少遍,可我还想去看看。他们有的老了,儿女不在身边;他们有的病残,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但他们都喊着我的名字,这一声声里是信任,是依靠,透着亲。虽然他们都如期脱了贫,但我心里知道,距离真正的富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把他们都装在心里,谁家刚搬进新房子,谁家的新饮水机还没舍得开封,谁家靠养牛发了家,谁家狗总拴着,谁家猪要下崽儿,谁家鸡蛋卖了好价钱……今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依然要和我的这些亲戚们常来常往,只要有我在,我就要帮助他们别掉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柴 岩(甘肃省宁县县委宣传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