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周永珩 ‖ 编出脱贫致富梦

作者:周永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24 14:36:51 浏览次数: 【字体:

f045b916599e427399414d709e3adfcf.jpg

编出脱贫致富梦

周永珩

她,一个曾经一无所有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如今事业有成,还能帮助穷乡亲们脱贫致富,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与努力,通过手工编织成功脱贫致富,让人生之花绚丽绽放。她的动人故事被广为传颂。

她叫王兴碧,2020年43岁,家住禹里镇大湾村,从小腿部残疾,行动不便,成年后和同样带有残疾的老公一起,和正常人一样,埋头田间,艰苦劳作,由于缺少能干的劳动力,又要养育两个孩子,家里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生活异常贫困,2014年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俗话说:“一技在身吃喝不愁。”对残疾人来讲,能学到一门适合自身发展的技能将是一大幸事,这也是北川县残联一班人一直探索的工作思路。从2014年精准脱贫开始,在北川县残联指导下,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于手肢体缺陷的残疾人朋友,培养他们交流、销售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下肢缺陷的残疾人朋友,培训他们从事简单手工制作加工,如编织、刺绣等工作;对于智障缺陷的残疾人朋友,培训他们进行简单的选择和包装等工作,或基本的保洁工作;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年龄较大的残疾人朋友,开展竹编等农村常用的技术培训;对于生活在城市和乡镇的一些女性残疾人,培训她们从事刺绣或者销售、守店等工作。

当北川县残联、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办的技能培训班在王兴碧的家乡禹里镇开办时,王兴碧积极参加了培训。当她看到编织工作既不经受风吹雨打,又不受劳累,王兴碧羡慕不已,暗自下定决心要学好编织技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培训班上,王兴碧虽然学得很认真,但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手工基础,没有美术和艺术基础,始终连最基本的手法都掌握不了,培训班结束,王兴碧还是未能掌握编织技巧。

当了解到王兴碧的具体情况后,培训老师就单独为她进行技术指导,还给她送了几个做好的样品,希望她能回家自己练习,并答应可以再对她进行单独指导,还教她学会了在手机上进行视频学习。

怀揣着梦想,王兴碧又回到了她生长的大山。老公也非常支持她的想法,带上砍刀,在山林里为她砍了几背筐练习用的棕叶,她便由此开始了草编学习之路。

由于农活繁忙,根本就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来练习。不得已,只好在晚上农活做完了后,坐在床上,打开灯,慢慢琢磨。不懂的地方,就通过手机请老师进行视频指导。

虽然有样品,并且通过视频请教老师,但是对于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这种细致手工的王兴碧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经过近两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兴碧终于做出来了20多个产品。最后带上自己练习编织的20多只草编羊,爬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坐了2个多小时的车,来到了位于北川新县城的草编公司,将自己辛勤劳动做成的产品拿给老师看看。看着近两个月练习的成果,再对比样品,大家都笑了,做出的产品成了怪兽,几不像。

为了鼓励王兴碧,让她不失信心,公司还是把她做的产品回收了,并且决定让她跟随公司老师参加在其他乡镇举办的培训。培训班上,王兴碧不仅认真学习草编老师教的编织技术,还用心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为了在短时间内多学技术,王兴碧白天起了好几件编织小动物的头,只编一半,晚上熬夜编完,这样每天就比其他学员多学几个花样,同伴们见她十多天连续熬通宵做的成品大吃一惊,问道:“你是神仙吗?哪有时间做这么多?还自创了那么多东西?”王兴碧笑而不答,因为她知道要想早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比常人付出的要多。

看着执着学习的王兴碧,公司决定让她在公司一边学习,一边上班。就这样,王兴碧的编织事业开始了,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手指磨破了也咬紧牙关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兴碧的不懈努力下,她完成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换。

就这样,一个大山中身有残疾的农村妇女,走出了大山,开始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生活。临近春节,她也慢慢融入了新的生活。但是,她始终还是惦记着家里的一切,亲人和田园,割舍不下那份乡愁。春节回家时,全家在一起商量,将田地转让给周边的邻居栽种,完全离开大山,到城里生活。当他们决定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几头老牛卖掉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最后将孩子也转学到了城里,自己和老公也一起离开农村,又把老人也一起接到城里,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虽然离开了农村,但是她时刻还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姊妹,始终心系着困难群众。“她们大多是家庭贫困的留守妇女,还有一些残疾妇女,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让这些家庭困难的姐妹们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在闲余时靠做编织活,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她对笔者说道。

她不仅自己改变命运,过上了新生活,还希望带领乡亲们一起走出大山,过上新生活。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公司时,公司立即表示支持她的想法,决定在她的家乡开设培训班,教其他的父老乡亲学习草编技术。由于道路不方便,老师往返很麻烦,最后决定让老师就住在本地农户家,教大家学习草编技术。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当地留守在家的妇女和残疾人在王兴碧的带动下,都掌握了草编的基本方法,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坐在一起编草编。

在王兴碧带动下,北川县的妇女同胞和残疾人朋友又有5位走出了大山,和她一样,居住在新县城,从事草编加工,其他的姐妹们也在家利用空闲时间加工草编产品。当她们的一口袋草编产品卖到的钱比她们卖粮食的收入还高时,都开心地笑了,都感谢王兴碧带领大家学习草编,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门路,改变了她们的生活。跟随王兴碧学习编织两年的陈家坝小河村残疾人张文莲表示,自己做手工编织不仅可以打发时间,更能通过自身劳动体现自身价值,不让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

学有所成的王兴碧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编织工艺品也不断推陈出新。王兴碧边学习边创新,努力创作各种花样的编织工艺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编织过程中,考验的就是眼力、对造型的把握。以编草鞋为例,在打底时需要根据不同尺码,在合适的部位拉腰,几根草的差别都会影响鞋的舒适度。生肖的编织则需根据不同材料的形状,编织不同的生肖,这样才能确保所编织的产品形态自然。在编织完成后,还需定型,特别是生肖、昆虫类的草编,需对成品进行表面处理,这样才能确保长久不变色、不变形。

王兴碧指导妇女姐妹学习草编技术(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通过不断努力,王兴碧现在已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草编培训老师,还于2017年成功申报为羌族草编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经常作为老师到各地去讲学。

为了让她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北川县残联和草编公司经常带她参加各地的展会活动,开阔她的眼界,让她学到更多知识。王兴碧先后参加了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绵阳科技城博览会以及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同时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展、绵阳市残疾人艺术大赛,她创作的作品获得了两项优秀奖,和团队一起获得了“第四届科技城博览会突出贡献奖”。同时,她还参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一起申报作品版权专利100多项。

王兴碧创作的草编作品(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到2016年时,王兴碧每个月做草编有2500多元的收入。为鼓励王兴碧扩大规模经营,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脱贫致富,2017年,北川县残联为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报了“残疾人扶贫基地”项目,给予了3万元的资金支持,公司为北川贫困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形成了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加工、销售一站式服务,先后在北川多个乡镇对农村贫困户进行培训,受益总人数超过6000人。贫困户学成后,与草编公司签订协议,利用自家田里的稻草秸秆等材料和公司提供的辅助材料,按订单编制草编初级产品,由公司回收后加工成成品。这样,当地村民不但可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干农活,还可利用农闲时间编织草编挣钱。

辛勤耕耘总会有收获。王兴碧自强不息,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在一针一线中创造着美丽梦想,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谱写芳华。2018年,王兴碧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首届“四川脱贫榜样”北川获奖人:王兴碧(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永珩(北川羌族自治县残联)

供稿: 川羌族自治县文联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