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17世纪法国极端气候事件与社会应对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2-07-30 14:00:21 浏览次数:438 【字体:
  作者:周立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编者按

  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提出“17世纪普遍危机”概念,认为17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折,各国普遍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经济衰退、饥荒频仍、瘟疫暴发、社会动乱等危机。此后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战争等角度分析了17世纪普遍危机的成因、性质等,还有学者从“小冰期”的气候变化来解释17世纪危机的发生。近代早期气候的变化影响作物生长,粮食减产导致饥荒,人类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可能引发传染病的肆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人们不得不进行农业生产改革,颁布相关法律,加强行政职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等。气候史研究的引入,为我们深入思考17世纪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期刊发的文章分别介绍了法国、德国和英国17世纪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应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上的气候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变迁。

  1303年至1860年是气象史上的小冰期,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冬季寒冷,夏季清凉。其中,1645年至1715年是一段异常寒冷多雨的时期,太阳活动衰微,黑子稀少,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在1894年将这种现象称作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后人以其名字命名为“蒙德极小期”。法国在这一时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1651年1月,由于旋风和低气压,天气非常潮湿,诺曼底和布列塔尼的河水上涨;17世纪60年代,有好几年春夏干燥,秋冬雨不停歇,加龙河发了大水;1675年受东南亚两次火山爆发的影响,成了无夏之年;1687年至1700年是蒙德极小期最寒冷的十年,巴黎平均气温10.15摄氏度;1692年全年有152天降雨,1693年全年有163天降雨;1708年至1709年冬季总共出现7次寒潮,第4次寒潮横扫法国南北,从1709年1月5日夜晚持续至25日,整个法国差不多都被冰雪覆盖,巴黎和凡尔赛的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国王玻璃瓶里的葡萄酒都结冰了。

  多雨和寒冷对农业极为有害,法国在17世纪发生了11次饥荒,出现了33次粮食短缺,疟疾、紫癜、伤寒等疫病肆虐,1693年大饥荒造成130万人死亡。民众频频造反,社会秩序岌岌可危,国家税收失去保障。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学界讨论法国17世纪危机的一个导火索。

  17世纪的法国正在经历天主教的复兴,教会和信众认为极端气候是神意所为,要将人们罚入地狱。那时还没有出现“自然灾害”的概念,法语中的“灾害”一词意指戏剧的结局或者戏剧末尾剧情的突变。人们用灾难、灾祸或祸害这样的词语描述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损害,这种表述本身即暗指这类不幸事件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为此,教会举行各种祈祷仪式防止或应对气候灾害。1664年,布伊神甫建议实行驱魔法,驱散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他建议仪式开始前,信徒把神甫抬到“地势高的地方,以便看清暴风雨起于哪个角落”。1709年5月,波尔多的雨下了几个月,农民担心收成,波尔多主教6月9日组织公开祈祷,“以平息耶稣基督对人民的愤怒”。巡游是宗教团体举行的大型祈祷仪式,各个社会群体鱼贯而行,背诵祈祷文,给上帝咏唱颂歌,祈祷获得神恩,风调雨顺,“贮藏土地的果实”。

  在17世纪,法国行政当局尚未像18世纪后期那样对自然灾害进行分类、制定救助的流程。不过,一些行政官员的通信显示了他们对气候灾害的关切。1662年3月13日,卡昂总督迪盖给当时的国务大臣、财政总督科尔伯写信:“气候异常,季节更替紊乱,最近三年收成不好,肯定能让您相信灾难是如此严重,因为当地原本盛产小麦和土豆,如今食物在整个省都很匮乏,就连条件不那么差的村庄,村民也只能喝水和吃面包屑充饥,其他人靠燕麦和荞麦粥过活,变得有气无力。”1709年7月,格拉斯的市政官说道:“上一年冬天的极端严寒使整个乡村共同体毁于一旦,橄榄树都被冻死了,这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行政官员更为关心极端气候对农业造成的危害,因为农业收成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税收。不过,相对而言,他们并没有多少针对极端气候事件本身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以来,国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应对粮食短缺乃至饥荒问题:管制谷物市场,抑制商人投机,探查谷物存储状况,促进谷物公开交易;鼓励谷物在各省流通,免收过路税,与阻碍谷物流通的行为进行斗争,甚至有时动用军队镇压;协调谷物进出口,不惜重金从国外购买谷物。1662年饥荒时,国王花费两百万锂从但泽等地购买谷物,然后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垒了一个炉子,每天烤制10万古斤面包,半价出售给民众。1693年饥荒时,国王没有足够的钱购买谷物,便发动商人去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寻找谷物,政府负责打探情报,并用国王护航舰为商人在国外的航段护航。这一时期,地方政府是救灾的主体。各地总督往往鼓励当地殷实的居民捐钱救助穷人,或向资产者征收济贫税。也有些地方,比如在蒙彼利埃,富人量力缴纳济贫税。在1708-1709年的寒冬,法国100多个城市都在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点起一堆篝火,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取暖。

  总之,教会和信众以宗教祈祷的方式应对气候灾害,政府官员对极端气候造成的粮食短缺更为敏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补救,但尚未形成世俗的、直接的、系统的应对气候灾害的办法,这也是在饥荒中人口大量死亡的原因。不过我们也应注意到,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尤其是自17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应对气候灾害的现代观念和措施的萌芽。

  一是在少数精英群体中产生了认识气候问题的现代观念。法国图书管理员诺代在1639年出版的《政变论》中指出,从超自然的角度解读灾害是对百姓的愚弄。随着实验理性主义的发展,欧洲的气候观测取得显著进步。继伽利略1592年发明温度计以来,托里拆利1644年发明了气压计,克里斯托佛·雷恩1662年发明了雨量测量器。17世纪60年代,法兰西科学院和巴黎天文台相继成立,促进了气象知识的传播。巴黎医生路易·莫兰在1665年2月1日到1713年7月13日间,基本上每一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做三四次观测,记录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力和云的种类。自18世纪初起,一些神甫开始在教区记录簿上用理性的语言描述暴风雨。1704年出版的《特雷武词典》将风定义为“空气从一个地方被推到另一个地方的、多少有些暴力的运动”,区分了32种不同类型的风。

  民众也逐渐认识到,遇到灾害通过世俗方式比向上帝祈祷更管用。1709年初遭遇严寒,河水被冻住了,运送谷物的船只不能行驶。但3月初河流已经解冻,面包价格还在上涨,妇女们认为这不符合常理,便给王太子写了一封申诉书,希望他能采取措施。国王政府派人分发面包,面包价格有所下降,但仍然没有回落到合理的价位。4月6日,妇女又出现了骚动,她们在巴黎的格列夫广场张贴标语,号召人们去弑君。4月30日,王太子现身巴黎歌剧院,被一群怒气冲冲的妇女拦住,他只好扔下钱脱身。

  二是官方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逐渐向世俗、科学的方向转变。宗教巡游自17世纪下半期逐渐减少,即便是诺曼底这个传统的天主教地区也不例外,1500年到1650年,天主教会组织了50多场游行,1675年至1756年降到十多场。专业人员开始在救灾中发挥作用。有的地方发生气候灾害时,市镇官员会向技术员或科学家求助,请他们检测桥墩是否坚固,查看河流积冰是否淤塞,评估桥基能否顶住洪水的冲击。

  到了18世纪,受益于经济发展和启蒙精神,现代气象学得以萌生,自然灾害概念随之出现。1774年成立的王家医学会搭建了国家层面的气候观测网络,政府也初步形成了针对气候灾害的预防、警戒和救助程序,筑造堤坝,储备水源,整治国土,灾后拨付救助款。不过,由于受到旧制度末期严重的财政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地方利益的羁绊,这些措施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施,君主制政府不仅没有成功应对1787年起出现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反而在由此引发的全面危机中垮台。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国在17世纪危机中孕育的治理气候灾害的观念和举措跨越大革命而在19世纪得以延续和发展。1856年5月至6月,卢瓦尔河和罗纳河流域暴发洪水,国家即刻拨付了200万法郎的紧急救助款;6月7日,成立总救助委员会协调征集和分配私人捐赠;7月26日,拿破仑三世向各省省长发送通函,责令收集各地应对河道泛滥的经验,绘制各大河道的水文地貌图。随后,国家投入3450万法郎修筑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在河流沿岸建立洪水检测系统。随着19世纪中期以来气候灾害应对科学性的增强,国家切实承担起了保护民众的责任,这也印证了法国气候史学者加尼耶的说法,即现代气象学与保护主义国家是相伴而生的。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5日 14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