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回答“李约瑟之问”的三重逻辑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布时间:2022-09-29 09:00:11 浏览次数: 【字体:
  【文字实录】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过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大意就是为什么近代科技的蓬勃发展没有出现在中国?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有许多,但答案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带偏了,引导到一个结论,即中国人不擅创新,更有西方国家反复炒作“中国只会抄袭、模仿、剽窃”。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我们不妨从历史、现实和创新规律三个维度来进行回答。

  历史地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在古代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近代我国发展有所落后,但很快大踏步赶上时代。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创新。反过来问,西方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中华文明?中世纪为什么那么黑暗而漫长?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西方不擅创新?当然也是不行的。

  实践维度上,中国人民自“站起来”以后,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科技创新成绩。特别是十年来,中国已经大踏步走向创新的前沿,在有些领域甚至于引领世界。

  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我们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和格局性的重大变化。

  同时,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科技创新各方面条件在不断改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我们也重视人才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 可以说,中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此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曾举过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2012年我们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我们当时想邀请国外媒体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但他们没有积极性,一个都没来。但最近这几年情形完全不同,“中国”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热词”之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研制作特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赞中国专利“井喷”,许多重大尖端科研领域的突破收获了国际舆论持续且普遍的关注。中国创新领域的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从创新规律看,从模仿创新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种创新演化的逻辑,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道路。这种路径,合理合规合法,也是英、德、美、日等国家科技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追赶型国家,必然会有大量的模仿;不仅中国如此,对于全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反过来说,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国家也在模仿追赶我们。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科技创新不是哪个国家的专有名词。当前,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追赶正在发生质变,中国已从科学前沿学习者继承者围观者,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发展成为并行者甚至超越者、引领者。这一次,站在与世界科技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中国的科技体制不逊于任何西方国家,中国的创新潜力无限,必将刻下一个个新的中国创新发展奇迹。

  (出品人:杨谷;总策划:陈建栋;总监制:吴丛丛;策划:蒋正翔、施墨;监制:李澍、张晞;脚本:刘梦甜、李澍;制作:路天悦;配音:李澍)

  相关链接: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中国方案,更是中国机遇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