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浇灌文化根脉,绽放发展之花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2-10-07 14:00:30 浏览次数: 【字体:
  【调研手记】

  作者:林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

  此次调研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坐落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的渼陂古村。该村始建于南宋初年,被称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宋元时期,村中大姓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不断兴修民居,留下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建筑。现在还有保存完整的360多栋明清建筑,颇具规模。文陂镇还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成为渼陂村又一浓重底色。从这里走出了300多位红军战士,其中有3位(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成为共和国将军。该村有不少标志性的红色旧址,如“二七”会议会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等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在梁仁芥将军之孙梁韬博士等陪同下来到古村。穿过牌坊,走进书院,观赏古代楼阁和革命旧居,古老传说与古村实景处处融合,让人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的风云激荡。

  渼陂古村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大力保护与挖掘利用。当地把渼陂定位为“非遗小镇、影视古村”,《闪闪的红星》《山重水复》《井冈山》等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村里还规划了一批庐陵文化体验式主题民宿,打造庐陵文化数字体验馆,接地气又有特色。

  漫步古村,石板小巷点缀绿色植物,诗意盎然;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还原碧水清波。通过绿化、亮化、美化,渼陂既保持了原生态,又引进了新业态,古色、绿色、红色有机结合,妙趣横生。

  调研中,我们感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比较好的地方,文保工作大多深受当地政府重视,保护恰当适宜,公众参与度高;问题较突出的地方,则往往没有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缺乏长远眼光,忽视专家及公众意见。

  如何既避免保护性衰败,又防止建设性破坏?如何把文化保护、城乡发展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却又必须回答。无数实践证明,坚持保护为先,在保护中更新,以更新促保护,坚持“点、线、面”统筹规划、整体发力,全方位综合改造提升,才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正确方式。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9日 07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