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在静默里书写家乡原生态的记忆——简论杨光英散文集《像溪水那样行走》的立意表达‖徐潋
在静默里书写家乡原生态的记忆
——简论杨光英散文集《像溪水那样行走》的立意表达
徐 潋
乡愁是走不进去的,只有语言的记忆。在过年前一天,我所得到的杨光英第二部散文集《像溪水那样行走》(天津出版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第1版),是以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记忆,所以在乡镇学校教学近四十年里,她的足迹行于家乡,而情于家乡。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她的心灵之上妆点着一枚枚乡土元素,也在家乡的生活与自然中凸现诗意;她细心地记录着生活中点点滴滴之美,捕捉到那些细微而蕴藏美感的瞬间,用语言艺术的小叙事方式化为散文。这为我们提供了再也走不进去的过往的乡村,然而只有家乡的记忆依旧在行走。
正是如此,这部作品符合家乡记忆的表意语境,也适合了同时代读者的心理需要,就有了审美艺术和生命力,从而赋予了乡土文化元素,凸显了家乡的情愫。
在《像溪水那样行走》第一辑里,其《怀念高粱》《母亲的咸菜》《悠悠稻草香》《啊,耕牛》《乡村匠人静静走远》《老水井里的乡愁》《那些渐渐远去的农具》《消散的炊烟》等篇什,无不浸透着她的心理感受,特辑了她的农民情感、农事情结、乡村乡愁。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粱是我童年的亲密伙伴之一,伴着我在物质匮乏的岁月中顽强地成长。”(《怀念高粱》)物质是一道记忆的刻痕;我们曾经历过的都有如此生活的烙印。劳动也是农村孩子一条运动轨迹形式,“春天,跟随母亲到地里间苗,锄地除草;夏天,给高粱打叶。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里,不带一尺的过道,两边尽是长长的高粱叶子,像利剑,割在人脸上和手臂上就是一道血印子,汗水一出,火辣辣地疼。”所以家乡的庄稼也会有情感的,有记忆的,因为“一截秸秆一段情。”(《怀念高粱》)在心灵之上妆点着的一粒粒乡土元素,它会照亮家乡儿女行走的方向。
抑或农村的“瓦匠、石匠、木匠、铁匠、弹匠,以及银匠、漆匠、补锅匠、剃头匠、骟匠……因为有他们,使得乡村生活变得充实而丰富多彩。匠人为村庄保留着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真实,比如美,比如善,比如安静与耐心。”“静静走远的乡村匠人是村庄文明的最初传播者,是行走在村庄的乡村艺术家。”(《乡村匠人静静走远》)把我们的生活妆点得充实、丰富,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许多行业已不复存在,因而那时的乡土情愫仍就相依在心里,如王元骧曾所说的“文学是以审美情感与心理中介来反映现实”(《文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这是川南泸县的乡村匠人,也是中国农村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
由此,杨光英老师集子的散文把农村朴实的生活情景以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地浅唱、低吟着浓浓的乡情,叙述着割不断的乡愁——朴素的,淡淡的,似流泪而流不出的酸味。这是土地的生命,是农民的生命,是农事的生命,是农村的生命,是农业的生命;当然这也是作者杨光英老师散文流露出的对家乡亲人的审美味道。如《记忆中的乡村美味》中的“桐子叶麦粑”“醪糟”的味道;又如“母亲的咸菜”的味道。因为“于我而言,咸菜承载了一段岁月,是一份难以忘却的记忆,是母爱的味道。”(《母亲的咸菜》)。这些作品为我们盛了一桌丰盛的陈窖乡土味道,而显露了朴实的乡土情思。
这些散文在杨光英细致的心里细细地叙述出来,缜密而结实,朴实而感动。如《父亲的“读书”情结》中父亲为我出书,那“售书”的场面,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父亲”买桔子翻越站台的细节,这是天下父亲的慈爱和无私。
这是父爱人性的光芒,也是人间伟大的爱!
一个人不仅要付出,而且更应该懂得感恩;如在第二辑“一场相遇 一场眷念”里的《怀念我的两位恩师》《我是母亲的朋友》《来自学生的幸福》等文章,作为教师的杨光英老师又把“爱”的热量传播出去。
不仅要爱“人”,而且也要去“爱”大自然。如《做一朵淡雅的桃花》《剪一段月光》《静听蝉鸣》《与冬雪的一场约会》等,让我们置于自然,活出生活的“禅意”,因为“自然万物,皆有灵气,具有审美价值。”“美是平衡的,又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石头是有生命的。”“它都一如既往,无声无息生存在某个角落里,值得我们好好地阅读。”(《读读那小小的石头》)
由此,我们“静心,是一朵默默盛开的花;静心,是一种别样的美,是有内涵的;静心,是有色彩的,更是有生命的;静心,是一种清丽的美,温婉、隽秀而永恒。”(《静心》)因而“茶是用来品的,品茶就是品人生啊。”“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悲伤,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茶意人生》)故此,我们在杨光英老师的散文里,再次感悟到人生的心境。
散文的表达,一要处理好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关系,即时空虚实的结合;二是要注意框架,即主题下要有归类感;三是文本和标题的表达要有多样性,注意细节描写等。
所以散文之立意,正如“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散文所描写的对象来说,大都是人、景、物、事等,而杨光英的散文里所写的童年、乡愁、乡土,不仅笔录了自己的某一段经历,而且深掘童年、乡愁和经历之中所蕴含的意义——意境;其散文不仅有浓浓的乡村情结、农民情结,还有许多念想,而且还有沾着泥土味的有温度的文字来表达了新农村的山水之美、风物之美,即家乡的“蝶变之美”。
不然,如果我们只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怀去寻找散失的乡土意识的碎片来表达乡愁,这是不能够表现现代农村、农业、农民之美,也会缺少散文的审美取向。
由此,没有被固化的乡村记忆,“像溪水那样行走”的凝香,在杨光英笔下,是作者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人一段历程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所以杨光英散文集《像溪水那样行走》是如此立意而命题的,我也是如此理解的。
2023年2月14日于泸州•城南人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徐 潋(泸州二中语文高级教师,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2018年度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年度达人,2020年度四川省百家推优工程文艺评论奖获得者,四川省文联第二批文艺人才专家库专家。出版有《半管笛语》等评论专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