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让古籍“乘”上浩荡春风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12 14:00:02 浏览次数: 【字体:
  【笃行不怠 不负人民】

让古籍“乘”上浩荡春风

讲述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刘宁

  “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近年来,无论是伏案研究,还是踏访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待,总是萦绕在我们心间。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我们读了又读、学了又学,成为这些年来我们工作的基本遵循。

  通古今变化,一个何其宏大的命题。身为社科院文学所古典文献研究室的一员,我与常年工作在古文研究与古籍保护利用领域的同仁一样,深感责任在肩。

  记得30多年前,我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时,这个学科很受冷落。我去位于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阅览书籍,周围的老先生们常常透过厚厚的老花镜打量我:“年轻人来这里干嘛?”然而,师长们始终鼓励我们,要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传世古籍的价值。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30多年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古典文献学和中华古籍的命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欣喜地发现:再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阅览书籍时,周围满是年轻面孔。在中华古籍“家底”已摸清的基础上,古籍研究与出版项目都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永乐大典》等典籍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不断“破圈”;文博机构举办的古典文献展,观众排起了长龙。

  当《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于2022年4月出台时,学界与业界都感叹,古籍事业的发展从此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春风浩荡满目新。新时代对古籍研究和出版、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让古籍“活”起来,不能只关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更要充分关注新印古籍的传承推广。当前,公共图书馆新印古籍购藏普遍缺少系统规划,购藏版本质量参差不齐。希望在现有图书馆基础上,相关部门能建设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中华典籍传承基地,系统购藏新印古籍中的精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因为研究的缘故,我常在诗文中与先贤“对话”,他们的精神与智慧不断激励着我。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响应时代号召,为古典文献的研究、保护、利用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韩寒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3日 01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