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题材影视,吹来一股清丽之风
作者:徐海龙(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当下,微短剧、微综艺发展如火如荼,在影视领域掀起一股注重强情节、快节奏的“短视频化”创作热潮。然而,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另一类主打工笔细描、讲求娓娓道来、弘扬农耕文明的影视作品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静美好的慢生活空间,在治愈心灵、疏导情绪的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立意和审美上实现创新突破,彰显长视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在影视创作领域引领了一种新风尚。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资料图片
1.从乡村生活的日常到市井烟火的温暖
一直以来,农耕文明是文艺创作的素材富矿。但是与以往创作不同,随着网络文化的崛起,近年来以农耕文明入题的影视创作呈现出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吸纳了更多层次、不同维度的文化内容。这种改变肇始于21世纪初。当时,网络文学界形成了一种种田文的创作类型。这种类型的创作没有局限在字面意思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种植内容,也不只描写播种禾谷、饲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乡村生活内容,而是选取乡村、市井、手工业、商业等各种与农耕文明相关的故事背景和内容元素,描写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家长里短,讲述他们在家庭、事业领域日积月累的耕耘,追求在平淡生活中积攒家底、实现丰收的幸福感、成就感,贴合了农耕文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和逻辑。
近年来,这股农耕文明创作热潮从网络文学领域蔓延到了影视创作之中。《花间提壶方大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人间烟火花小厨》《田耕纪》等由种田文改编的剧集陆续推出;与此相呼应,《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哈哈农夫》《种地吧》等慢综艺选择乡野村落场景、纪实拍摄手法和平缓叙事节奏,让嘉宾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奔跑吧》《哈哈哈哈哈》《快乐再出发》等户外竞技和旅行综艺也纷纷推出体验农业生产、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容版块或专题。短短几年间,一幅农耕文明风景画在剧综领域徐徐展开,使“种田”的概念也从一种农耕隐喻变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具象实践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真实场景。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资料图片
这几年来,农耕文明影视创作兴起,给行业和市场吹来一股清丽之风。首先,这些作品以人物、嘉宾的日常劳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点滴为主线,设置矛盾冲突、任务目标等戏剧化内容。例如《人间烟火花小厨》里男女主角以食物传情,让爱情在烹调过程中“小火慢炖”、逐渐融洽;《卿卿日常》中,男女主人公携手共度三餐四季,并与其他性格各异的兄弟姐妹们相伴成长,一起书写着大家庭的温暖日常。其次,这些影视作品着重展现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识,从《花间提壶方大厨》里蜜汁莲藕、煲仔饭和盐焗鸡的烹制,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插花、点茶的技能,再到《哈哈农夫》中割猪草、取蜂蜜、出海捕蟹的活动,传播与日常生活相关、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为观众展示生活与文化之美。再次,为了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电视剧创作偏爱在都市、宫廷、战场之外,设置远离名利争斗的情境,无论是《卿卿日常》里的“世外桃源”霁川、《玉面桃花总相逢》中小桥流水的云莱镇,还是《去有风的地方》里的古朴村落和苍山洱海,都呈现一种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美学风格。综艺节目更是尽力搭建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比如《向往的生活》在北京密云、浙江桐庐、湘西翁草让嘉宾过“一宅、二友、三餐、四季”的乡居时光,《亲爱的·客栈》让嘉宾在泸沽湖、阿尔山、黄河宿集等风景胜地经营民宿。总之,农耕文明影视创作借助生活流叙事方式,在山林、水乡、田野、海边打造认真生活的角色面孔及人物关系,让身处加速环境中的都市观众在浪漫诗意中获得解压治愈。而作品蕴含的耕读传家的生活态度、恬淡悠远的审美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涤荡了戏谑、爽感等网络文化内容带来的负面影响。
2.从琐碎的流水账到充实的乡村叙事
随着作品数量增多,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在弱化了竞争、对抗等戏剧张力之后,琐碎的日常劳作内容如何避免变成流水账,过滤了复杂社会关系、只过小日子的情节如何避免变成缺乏精神营养的“电子榨菜”,这些问题成为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瓶颈。一些电视剧里的乡村场景及人物状态看似日常,实则不食人间烟火。有的综艺节目摆拍痕迹明显,如穿着白鞋下泥地种菜,现挖鱼塘、放鱼现抓,这些与现实农村的生活相去甚远。部分作品成了加美颜滤镜的伪田园风,导致部分影视创作口碑下滑。这说明,单靠打卡旅游、走马观花地体验田园生活,很难引发观众的深层心灵共鸣,台前幕后的创作者必须对农耕文明进行切实了解、深刻体会。
综艺节目《亲爱的·客栈》剧照 资料图片
可贵的是,我国影视界一直保有深入生活、扎根土地的文化传统和创作情怀。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深入乡村,记录农民与食物相关的生产生活故事,以讨论食物、土地、人三者的关系,从众多美食文化作品中脱颖而出。《山海情》里村民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种蘑菇、卖蘑菇的剧情受到观众追捧。作品用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真实的农业生产过程,既描绘种植过程的艰辛,也表现丰收时的喜悦。还有近期播出的《种地吧》挑选十位年轻人深入农村基层,用190天时间完成142亩土地从耕种到收割的全过程,同时还要解决自身居住、饮食、资金分配以及与村民合作等问题。他们晌午学习操作收割机,雪夜为农田通渠排水,不是割稻子累得一句话都没有,就是激烈探讨如何挖沟的问题。看到节目里这群年轻人团结协作,热火朝天地割杂草、搭大棚、开挖掘机,观众大呼“解压”;看到节目里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观众直言“被治愈”。可见,苦中作乐是真乐,忙里偷闲更悠闲,接地气的热血躬耕和粗粝的纪实画面反而更加凸显了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深入三农实践之中,把闲适的田园慢生活转化为忙碌而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农村生活、农民故事、农事活动,才能彰显农耕文明影视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
3.从田园牧歌的治愈到传统文化的弘扬
农耕文明影视创作还应深入挖掘、提炼中国农耕文明的精华。中国农耕文明是一种淳朴内敛又饱含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以此为创作基础的农耕文明影视作品应该超越小清新和小确幸的浅表层面,进一步升华为质朴宽厚的美学风格和踏实进取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台前幕后的演职人员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放低身段、卸下包袱,踏踏实实地走进田野和乡村,走进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之中,去求知、求真、求美。
综艺节目《种地吧》海报 资料图片
再者,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来形成了不违农时、精耕细作、重视天地人和的传统,反映人类对土地的敬畏之情,表现了自然规律给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带来的有益启示。《种地吧》里,十位年轻人直言,一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治好了焦虑症和失眠症,也改善了自私、狭隘、孤傲的心态。《去有风的地方》里许红豆见证了小马驹出生,感悟生命繁衍生息的意义,重获了敞开心扉、积极生活的精神力量。可见,农耕文明影视创作中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遇,不是占有与被占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通过“自我—自然—他人”的心理推导过程,唤醒责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形成万物休戚与共的创作理念。
总之,农耕文明影视作品既可以成为都市观众舒缓压力、感受人间烟火的媒介通道,也具备了用时代眼光审视和阐释中国农耕文明价值的潜力和资质。无论是追求把作品写在大地上的质朴审美观,还是表达奋发有为、成己成物的躬耕精神,这种思路都为长视频创作赋予了一种充满泥土味道、富有文化底蕴、饱含精神力量的沉稳气质,这在当前部分影视创作呈现短视频化、快节奏化的趋势之下,显得尤为珍贵。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15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