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传统戏曲迎来发展新空间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29 14:00:05 浏览次数: 【字体:
  ■演出火了 ■剧团活了 ■市场暖了

传统戏曲迎来发展新空间

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今年以来,我国舞台演出市场加速回春,其中,传统戏曲领域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戏曲界应如何抓住戏曲复苏这一难得的机遇,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传统戏曲迎来发展新空间

彩调剧《新刘三姐》剧照 资料图片

  1.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各地演出迎来兴盛新格局

  《王魁》《朱文》《白兔记》……今年五一期间,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在泉州揭幕,成为全国各地众多资深戏迷的狂欢节;在上海,则有上海京剧院品牌项目京昆群英会系列演出“五一专场”热演天蟾逸夫舞台,《八仙过海》《桑园寄子》《勘玉钏》《四郎探母》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陪伴广大戏迷欢度佳节。

  这样的繁荣场景从今年春节已经开始。从戏曲诞生以来,每逢春节邀请戏班搭台“唱大戏”成为城乡各地极具普遍性的民风民俗,因而春节是戏曲演出的旺季,春节演出市场景况也是戏曲全年演出的风向标。今年春节戏曲演出市场开门红的喜人景象无疑为行业发展提振了信心。可以看出,戏曲界在疫情后已经迅速掀起了恢复演出的热潮。

  这也得益于文化主管部门适时为戏曲提供的平台与条件,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共同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从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获奖作品,以及各项创作扶持工程中遴选出数十部优秀作品,自去年底开始集中亮相北京,一直要持续到今年六月份,长达半年之久,为北京演出市场复苏注入了强大动力。

传统戏曲迎来发展新空间

在全国南戏展演上亮相的柳子戏《张飞闯辕门》剧照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大戏唱北京”活动在各大剧场如期开张,北京各大戏曲院团依次登场,还邀请了河南、四川等省的院团在北京举办演出周,既有传统经典和新编剧目,也有折子戏专场,充分展示了剧目的丰富性。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活动,汇聚了全国各地11个剧种的剧目;在石家庄举办的全国戏曲(北方片)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刚刚结束,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在戏曲大码头武汉又拉开帷幕……

  今年前五个月市场的繁荣只是戏曲复苏的一个缩影和开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见证全国各地戏曲演出的兴盛新格局。

  2.用新形式新方法寻求逆势突围之道

  戏曲演出市场的复苏并不是偶然,戏曲界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逆境的坚守突围,无疑为当下戏曲艺术的繁荣积蓄了足够力量。

  三年来,戏曲演出广泛开辟广场、园林等户外演出空间。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把演出地点选在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交相辉映;昆曲经典之作《牡丹亭》则选择在上海朱家角课植园内上演,让观众把郊游和听戏结合一体;在绍兴的沈园讲述陆游与唐琬爱情故事的越剧表演几乎每晚都会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这样的非名团名角的“爆款”戏曲演出已达数千场。

  戏曲还寻找到了新的传播媒介与手段,迎来了跨媒介传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模式弥补了剧场观众人数有限的限制,让单场演出观众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以抖音为代表的各类短视频平台成为戏曲寻求突围的途径之一,在直播间里,既有诸如年逾九旬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等戏曲名家把经典选段演绎得精彩纷呈,又有许多在传统舞台上很少有机会担纲大梁的青年戏曲演员展示扎实的专业功底……

  据某直播平台的2020年戏曲类直播统计显示,京剧成为作者数和观众数最多的非遗戏剧短视频类型。秦腔、越调、黄梅戏、豫剧、乱弹、二人台、川剧、越剧、晋剧等戏剧类型都在平台上大受欢迎。在戏曲所有348个剧种里,有200多个剧种开设了直播平台,数以千计的戏曲演员在各类短视频网站上直播,通过更便捷和更经济的方式让人们接触戏曲,爱上戏曲。

传统戏曲迎来发展新空间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剧照 资料图片

  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曾经遭遇各种类型的困难,但戏曲界总是会激发出应对手段与方法,充分说明了这一古老行业有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智慧与创造性。

  3.守正创新为可持续发展赋予动力

  多年来,戏曲在演出市场中既有佳绩也有挫折,如何清醒地认识戏曲本身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其在新的格局中持续突围的关键。戏曲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短暂复苏后又迅速陷入危机,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认真分析,当中有些问题不容回避,就是部分从业人员在演出市场中突然出现的流行文化面前迷失了自我,也包括片面鼓励离开戏曲本体的所谓“创新”。

  戏曲要在成功抵御流行文化冲击的同时强大自身,关键就在于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正确方向。只有不断提升戏曲的艺术水准和对观众的吸引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强势地位。

  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的莆仙戏《踏伞行》和彩调剧《新刘三姐》,都在戏曲化的舞台呈现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昆剧《瞿秋白》虽未获奖,但其亮相也引起极大关注。它们分别是近年戏曲界创作的新编古装戏、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品,其共通之处,就在于尊重和遵循戏曲舞台艺术的传统与规律,努力在追求创新性表达的同时坚守戏曲本体特点。

  莆仙戏是中国古老的宋元南戏之余绪,《踏伞行》在莆仙戏传统经典《蒋世隆》《双珠记》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折子戏基础上改编而来。莆仙戏传统戏《蒋世隆》对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爱过程的表现丰富细腻,尤其是前半段“走雨”“拆散”“错认”三场戏中伞的运用更是一绝。莆仙戏《踏伞行》有意识地在保留如此精彩的舞台表现手段的前提下架构剧情,深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之精髓。

传统戏曲迎来发展新空间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 资料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戏曲相对于其他表演艺术门类,仍然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厚的历史积淀,二是精湛的技艺水平,这两者恰恰是戏曲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新的演出环境中要求戏曲充分吸纳各种新的舞台艺术手段,舞美、灯光以及更全面的音乐配器对丰富观众观赏体验都有所助力,但戏曲观众走进剧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舞台奇观,也不是出于对交响乐或舞蹈的期待,而是为了欣赏戏曲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戏曲演员高超技艺的表演,这些才是戏曲演出为观众提供的独特艺术享受。

  疫情退去,市场复苏,经受了考验的戏曲界积累了更多跨媒体传播的经验,而更多的观众必将对戏曲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认清并努力保持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戏曲才能在多样化的演出市场中持续生存和繁荣。戏曲演出的春天已然到来,是否会迎来盛夏的辉煌,是时代给出的一道新的必答题。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16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