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历史显微镜”下的华西大师——读谭楷老师《华西坝的钟声》‖冯俊龙

作者:冯俊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8 13:16:49 浏览次数:371 【字体:

“历史显微镜”下的华西大师

——读谭楷老师《华西坝的钟声》

冯俊龙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1周年之际,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苏立、秋天二老师著作的《牛堰河畔》座谈会召开。我受邀在会上发言,幸遇谭楷老师。去年我曾给谭老师大作《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写过一篇《百年中国史,一生赤子情》的书评,在随后的聚谈中,谭老师送我他著作的“华西坝文化丛书”之一《华西坝的钟声》。谭老师用文字打造一副“历史显微镜”,把与百年名校“华西协合大学”,如今仍鼎鼎有名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有关的部分大师们,在这部著作里一一展现出来。细细拜读之后,不禁为耄耋之年的谭老师,用细腻的笔法,为我们绘制出人文荟萃的华西坝而深为折服。

《华西坝的钟声》 谭凯 著

华西坝英雄谱

熟悉历史的人都说,华西坝之于成都,犹如牛津、剑桥之于伦敦,清华、北大之于北京。如今人们提到的“华西”,不用说明,就是指位于华西坝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西坝的钟楼,是成都地标性建筑。伴随着这座钟楼上那座敲响近百年的钟声,华西坝一位位影响世界、名载史册的人物,犹如闪烁夜空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散发出绚丽的光芒。谭楷老师这部《华西坝的钟声》,是给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打造出来的英雄图谱,永远矗立在华西坝。

成都华西坝钟楼及附近建筑(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供图,图片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细听华西坝的钟声,振聋发聩,激荡人心!民族危难时,它每一个声响都是出征的号角;和平建设时期,它每一次跳动都是奋进的鼓点。”(引自《华西坝的钟声》,下同)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罗盛昭,他的命运是怎样的跌宕起伏;王牌飞行员乐以琴,用年轻的生命验证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参与原子弹研发的蓝天鹤,在华西留下一尊铜像;既是翻译又是医生的曹振家,与从小一起长大的张国和前半部分人生轨迹重复,后半生的命运却大相径庭;隐匿在光明路养鸽子的张义声,原来是空军英雄。他们与华西都有不可切割的联系,他们身上都流淌着华西的血液。他们要么曾在国难当头时舍生忘死,要么在和平建设时期忍辱负重。他们在烽火岁月留下的辉煌,给华西增添了耀眼荣光。这些曾经的青年才俊,如何用一腔热血报效祖国,谭楷老师追踪溯源,一支笔写下不为人知的华西史实。

如同著名外籍党员(后加入中国籍)马海德一样,眼睁睁看着家人遭遇生死病痛,童年就立志要做一位伟大的医生,《华西坝的钟声》里,大医陈志潜;“父子校长”曹钟樑、曹泽毅;“刀神”吴和光;一生与华西结缘的泌尿科泰斗邓显昭;默默“让时间证明一切”的杨振华;捐献一个亿的刘进,都是“医者仁心”的医学界大神。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把一生都献给了医学、献给了华西。他们是华西的灵魂,使“华西”这个名字熠熠生辉。

华西协合大学校门(天地出版社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生在华西坝、长在华西坝的谭楷老师,对华西坝的钟楼并不陌生,对华西坝的英雄们自然心生敬意。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建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那些精英,令谭老师无比崇敬。谭老师不但创作出了《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完美还原了一位在华西成长起来,用一生真情深爱中国的外籍女性,而且推出了“华西坝文化丛书”第一辑、第二辑。这些记载华西坝历史、书写华西坝故事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华西坝、记住华西坝。

谭凯 著《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华西坝”是成都城南一块依傍锦江的平地。20世纪初,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在此筹资兴建一所“华西协合大学”而成名。这里风景旖旎,又别出心裁地兴建了颇具西洋风格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这所大学教育师资雄厚。先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教士,带来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然后是抗战时期,搬迁至内地学贯中西的教授们,他们带来的博学和见识,不断地对这块土地上的莘莘学子进行孕育和催化。不可否认的是,《华西坝的钟声》里的每位人物,都接受了“华西精神”的浸润。而且,这种深植于华西坝的“华西精神”,在不停弘扬和传承。

在《飞行员张义声答光明路的孩子》这章里,谭楷老师写道:“历史,不经记载,就不会成为历史。中华民族能自立自强,就因为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今天包括将来的读者,读到谭楷老师这些文字,自然就会记住华西坝这道英雄谱。

成都华西坝(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还原历史镜像的能手

《华西坝的钟声》是谭楷老师写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杰出校友,和对华西医学中心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报告文学。从浩瀚历史长河中打捞出记忆碎片,还原历史人物生活轨迹,拼凑出一幅幅完美的历史画卷,谭楷老师不愧是个中高手。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还原历史镜像,不但要以历史见证者的角度描绘历史,而且要以寻找历史真实的虔诚去还原历史。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说:“历史既是曾经发生的事件,同时又是关于该事件的意识;它既是历史,同时又是历史认识。”谭楷老师写作华西坝历史的文化丛书,不但用文学的笔触去书写历史,而且尊重历史的真实。凡是涉及作品中人物的书信、档案、亲友的回忆录,谭楷老师都一一考证、细读;对作品中人物涉及的历史大背景,谭楷老师更是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成都华西坝(成都市武侯区文体旅局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从历史记忆中寻找、还原人物形象,犹如将打碎的镜子拼凑起来。大块的“碎片”,固然更适合还原“旧貌”,但“块”与“块”之间的缝隙,需要用合理的想象作为“粘合剂”;“小块”的拼凑,当然更需要匠心独运的技术与出神入化的艺术。谭楷老师大胆想象、小心求证,把文学和历史巧妙地集合在一起,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弥补了时间流逝的记忆,更像一位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在用文字做成的“历史显微镜”下,细细缝补被岁月撕裂的缝隙。

中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历史只是大家同意的故事。”也就是说,“史学的真实”就是历史学家之间的共识。谭楷老师不只是让他笔下的人物在“历史学家之间”达成“共识”,更让这些人物真正“活”起来,也就是说,让他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比如,谭楷老师写《岳以琴,书写在南京上空的血誓》,把一位本来姓“乐”的年轻空军英烈,思想成长的经历真实再现出来:“岳飞的故事,他从小就烂熟于心。母亲说,乐家都是岳飞后人,因为秦桧疯狂追杀岳家后代,祖上才改姓乐的。”“乐以琴给远在成都的二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父母生我,祖国养我,此时此刻,弟唯有投笔从戎耳!’”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舍身为国捐躯,也就有了合理的思想根基。“这是一所与死神签约的年轻人的学校。”这样的叙述,足以让人震撼。谭楷老师写到乐以琴以及“乐以琴和他的铁哥们儿郑少愚、沈崇诲、罗英德的共同誓言:三十岁之前,不谈恋爱不成家”,接下来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语句,不用任何煽情,把乐以琴和他生活的群体,毫不费力地渲染了出来。

乐以琴(蓬州闲士摄于芦山县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虽然“二十三岁的乐以琴,留下的文字资料少之又少”,但他“曾去‘瓷都’景德镇”,“定制了写有父母、兄弟姐妹名字”的瓷器,原来“这是乐以琴为亲人们预备的自己的遗物”。谭楷老师作品中多处以这样的史实塑造人物的心路历程,就是历史题材作品的合理想象。既符合人物性格,又无比真实地接近历史。以细节彰显真实,就是在“历史显微镜”还原历史真相。

如何寻找被遗忘的历史,以及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法还原历史镜像,谭楷老师在他的“华西坝系列”中,已给出了答案。《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一经出版,就受到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关注,获得一致好评,最后这部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谭楷老师以历史散文的笔法创作报告文学,技法的炉火纯青。

1925年,伊莎白(左三)与父母、妹妹在华西坝(Carl Crook 供图,图片来源:方志武侯)

文学“扣子”和“饺子”

读谭楷老师的作品,好似看一部绵长悠远、意蕴深长的电视连续剧。情节一环紧扣一环,故事犹如包裹在“饺子”里的馅(也像“夹心饼干”),惹人期待而终有所得。再惊天动地的人物,也有平常人生的繁杂琐屑。写报告文学,最怕掉进喋喋不休的人物叙事。谭楷老师巧妙地使用文学的“扣子”法和“饺子”法,把一切可能的“唠叨”掩藏起来,最后让读者欣喜地收获畅快完整的阅读感,在思路通畅的逻辑叙事里很快达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扣子”法是设置好一颗彰显情节突出的“扣子”,再在继续延伸情节的时候,耐心细致地为“扣子”寻找“扣眼”,也就是寻根究底地揭开“扣子”的谜底。故事情节就在这一“突”一“凹”中饱满起来。《罗盛昭,你在哪里?》,标题就是一颗“扣子”;第一节“打开被尘封的历史档案”结尾,“拔开历史的迷雾,一个真实的罗盛昭终于现身”成为第二颗“扣子”;接下来,罗盛昭的故事“敲锣打鼓”地开始了,给“扣子”寻找“扣眼”,或者说揭开“扣子”谜底有条不紊地展开;最后一节“你能问心无愧地说‘我是罗盛昭的校友’吗?”再次成为一颗“扣子”,这颗看似没有答案的“扣子”,足以引起读者深思。在《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这部获奖作品中,作者都是以此“扣子”法引出下文。

1940年,饶和美、饶珍芳夫妇为即将赴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的女儿伊莎白(左一)送行(Michael Crook 供图,图片来源:方志武侯)

“饺子”法是先把一张光鲜的“饺子皮”作为引领故事情节精彩的开始,然后是将“馅”,也就是故事内容装进去,再合上口子,一个用文字做成的完美“饺子”——精彩完整的故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岳以琴,书写在南京上空的血誓》,以主人公乐以琴在“决战前夜写自传”开始,最后“乐以琴写完《我的自传》已近凌晨”,把一位从华协中学走出来的飞行员乐以琴波澜壮阔的一生细叙完成。读者不但没有觉得丝毫杂乱,枯燥的历史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的故事叙述,读者不但不反感,而且意犹未尽,渴望接着读下去。写蓝天鹤的倒叙手法,写曹振家“兄弟俩哈哈大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像电影镜头回放;写张义声的“答问”,写“我心目中的杨振华教授”,写“刘进的‘麻醉王国’隐藏着什么秘密啊?”都是用“答疑”的方式,描绘一个人物的成长,剖析一种思想的升华,如同在用文字包一个美味十足的大“饺子”。

雅安市西康博物馆外乐以琴塑像(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作家谭楷老师就像一位技艺高明的外科医生,手中的笔就是一把灵巧的手术刀,从最小的“切口”浸入,把人物的前世今生、故事的来龙去脉,从尘封的历史深处耐心细致地挖掘出来。在他不动声色地讲叙中,读者跟随他用文字打造的“显微镜”,看到人物细致入微的变化,接受或者和风细雨,或者惊涛骇浪的语言感染,读者从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创作方式,让读者内心受到震撼,然后迅速成长。

谭楷老师的文字,通俗得近乎口语化,但毫无世俗之气。浅显易懂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又如浓缩的电报,语言精练得不肯多一字。写曹振家时,一句“曹振家始终牢记自己学医时父亲的告诫,一个医生如果只是想钱,就会变成世界上最坏的人’”,就把曹家的家教表达得淋漓尽致。文字质朴不说,在结构上由一句引出另外一句,甚至无数句,这样严密的逻辑,不让读者找出一丝漏洞。行文行云流水,转折自然圆润,从不拖泥带水,几乎没有任何铺垫,但却没有丝毫唐突,读来有一种电报式的语言,诗歌般的跳跃。

《华西坝的钟声》作者谭凯签名(冯俊龙 供图)

阅读谭楷老师的作品,既能从逝去的时光中接受真实历史的浸润,又能从拂去尘埃的历史中感受“活过来”的人物心跳,更能在流淌思想光芒的文学作品中领略一种心灵的惊心动魄。文学的力量让人格迅速升华,思想的传递由此而赓续。《华西坝的钟声》,塑造了一群为国家、为民族不断奋斗的英雄,“华西精神”也孕育了谭楷老师,激励了读到谭楷老师作品的读者。华西坝英雄谱上,一定会记载上更多人的名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冯俊龙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