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地方志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

作者: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03 14:56:27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1期

地方志服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

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史研究室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了重大历史使命。三年来,川渝两地牢记嘱托、抢抓机遇、密切协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车键”、跑出“加速度”。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同比增长8.5%;2022年1—8月,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48.6亿元、完成率78.9%。2022年5月,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影响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许多艰巨考验,为确保党中央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在记录当代、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发展文化等方面作用重大、价值独特。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川渝两地地方志部门要顺应新形势,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资政”功能,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贡献更大方志力量。

一、地方志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使命要有新作为。新形势下,川渝两地地方志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地位作用、勇担使命责任、彰显时代价值、不负信任重托。

(一)履行存史神圣职责,忠实记录伟大时代

地方志是“官书”“信史”,存史是地方志工作的立身之本。川渝两地地方志部门必须坚决扛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要职责,坚持“党有所需、史有所为”,不断拓展工作领域,真实、完整地记录党中央、国务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所作的决策部署、川渝两地党委政府制定的思路举措、两地人民群众付出的艰辛努力,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历程、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后人留存全面详实、完整准确、权威可信的珍贵资料。

(二)发挥资政辅治作用,提供高端智库服务

地方志记载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治国理政的必备法宝。它能帮助各级领导快速了解掌握当地的全面情况,分析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规律,进而作出正确决策。川渝两地地方志部门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全局性、前瞻性和热点、难点问题为牵引,深入发掘历史智慧,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察往知来、识时通变,通过开展地情调研、撰写资政文章等方式,及时提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资政建议,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历史镜鉴和参考服务。

(三)担当教化育人使命,培养激发家国情怀

“育人”是地方志的一项重要功能。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人民群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丰富历史知识、产生价值认同、提升文化素养、树立道德信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川渝两地要进一步深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统筹推进各级方志馆建设,加快构建新媒体矩阵,持续开展史志“七进”活动,打造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志文化宣教阵地,让地方志从书斋走向社会大众,实现“以志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服人”的目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促进交流互鉴融合,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地方志中蕴藏的方志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新时期川渝地方志工作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以传承巴蜀文明、弘扬巴蜀文化为己任,在推进互学互鉴、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交流融合上下功夫,不断凝聚两地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坚持把志书编修与服务现实结合起来,全面展现地方志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责任与担当,真正当好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民族文化及本土文化的挖掘者。

二、地方志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川渝两地地方志机构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有益尝试,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建立协作机制,全力服务中心大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鼓励两省市地方建立合作协同机制。为此,2020年6月,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签署《深化川渝地方志工作合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确定在构建协作机制、推进项目合作等6大方面加强合作。2020年9月,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印发推进《合作协议》落实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机关各处责任。为记录和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历程和积累的鲜活经验,双方决定联合编纂系列志鉴书籍。2021年12月28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1)》公开出版发行,全面展现了2020年川渝两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年度新举措、新成果。

(二)探寻共同基因,深化巴蜀文化研究

巴蜀文化同根同源、源远流长。构建成渝区域文化共同体,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2021年6月,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内江师范学院联合共建的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2022年,由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合作整理出版的大型巴蜀文献丛书《蜀藏》入选刚开馆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该丛书集中展现了巴蜀地区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将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弘扬巴蜀文化。“川渝共建”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3所高校方志分馆先后开馆,为深化巴蜀文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2021 年 6 月 21—22日,“记录百年党史感恩伟大时代”主题论坛暨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内江举行。图为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本刊编辑部/供图)

(三)总结历史经验,提供资政辅治参考

川渝两地山水相依、人缘相亲,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对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进行发掘利用,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三线建设在川渝地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川渝两地专门成立研究中心,挖掘总结三线建设经验,并先后出版多部论著。四川省情网开辟专栏,汇集了大量三线建设时期的鲜活史料。各地地方志部门也撰写了一大批资政报告,如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史研究室参与撰写的《高质量打造核心增长极 全方位融入双城经济圈》获评“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线建设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讨会征文一等奖。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参与编纂的《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全景式记录了四川抗疫的生动实践,为科学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重要参考。这些地方志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四)挖掘地情资源,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要求两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在此之前,两地地方志部门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已做了大量工作。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继2019年联合四川省林草局编著出版《大熊猫图志》(中英文版)后,于2022年5月,又联合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九寨沟图志》编纂工作,助力巴蜀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宣传推广。四川全省各地地方志部门也纷纷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评估,提出开发利用建议。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依托其官方网站,开设人文巴渝、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等多个栏目,持续挖掘阐释巴渝特色文化,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五)创新传播方式,扩大方志文化影响

川渝两地地方志部门积极打造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渠道,让方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四川已构筑起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两微十一号一网一刊一台一店一馆”新媒体矩阵。截至2022年12月31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关注用户数达38.48万,累计阅读量6.56 亿次。四川省情网自2019年6月1日开通以来,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浏览量3.16亿人次,独立访客2580万名。两地围绕“四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建设,使当地历史发展全貌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四川出台方志馆建设指导意见,成都市加快方志馆新建步伐,重庆市沙坪坝区、江津区等地展开方志馆建设运营工作,多地还因地制宜建设乡镇地情馆、村史馆,留住乡愁记忆,促进方志文化蓬勃发展。此外,《巴蜀史志》改版扩容提质,市县传播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史志“七进”活动不断走深走实,方志文化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地方志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经验启示

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中,川渝两地地方志部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积累了宝贵经验、收获了有益启示。

(一)坚持服务大局,全力担当时代使命

紧跟时代步伐,服务中心大局,是地方志必须肩负的职责使命。事实证明,地方志只有紧紧围绕中心,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自觉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才能更好地履行时代使命、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观念,发挥“存史、育人、资政”作用,坚持“三个服务”,切实履行好“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职责,落实好“以史为鉴、察往知来”的重要要求,担当好“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大使命,奋力谱写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坚持修志为用,努力增强服务实效

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实,重在致用。修志为用,是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的价值体现。只有善于用志,志鉴书籍的独特作用才能得到体现和发挥,方志工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方志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必须把修志与用志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利用海量地方志成果为川渝两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历史镜鉴和资政参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依据,为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和精神力量,不断提升“三个服务”的能力和实效。

(三)坚持质量至上,着力打造志鉴精品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志书只有内容好质量高,才能信今传后、世代相承;反之,如果质量低劣,不仅臭名远扬,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巨大危害。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堪存堪鉴”为标准,把质量要求落实到志书编纂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严格质量标准,把牢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努力编纂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品力作,更好地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

(四)坚持创新进取,奋力开拓发展新局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地方志事业赓续传承、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必须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让地方志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立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统筹推进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加快实现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不断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地方志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有的认为地方志部门是“边缘”单位,地位作用不重要;有的感到地方志工作主要是每20年组织编纂1部志书,每年组织编纂1部年鉴,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这些认识偏差,导致地方志工作被淡化、弱化,甚至被忽视、遗忘,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志鉴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尘封雪藏,影响了作用发挥。

(二)队伍建设有短板

地方志部门的干部成长空间受限,工作激情活力不足,地方志工作所需的专业人才留不住或不愿来;随着地方志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和地方志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对懂信息技术、懂经济社会管理的新型人才需求量增大,短时间内难以配备补齐,制约了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管理模式有弱项

从顶层设计看,国家层面的地方志管理机构为议事协调机构。从各地机构设置来看,差异较大,有单独设立的,有一套班子几个牌子的,有归属党委部门的,也有归属政府管辖的。从工作推动看,缺乏刚性制度规定,志书编修多数靠协调、靠商量。从内部管理看,经费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滞后于现实要求,削弱了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动力。

(四)开发利用有软肋

修志与用志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一是志书编纂周期往往较长,而现实工作开展却要求快速实时高效;二是传统志书以大部头、厚而全居多,但社会分工日渐细化催生了大量对志书篇幅少、专而精的需求;三是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和数字终端的快速普及,使人们习惯于“一机在手了解天下事”,但方志数字化资源在质和量及使用便利度上与很多平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五、地方志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思考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依法治志

地方志作为“官修”志书,必须把讲政治放在首位,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确保地方志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依法治志,认真贯彻国家和两地有关法规规章,全面落实“一纳入、八到位”总体要求,切实履行好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的基本职责,努力提升地方志法治化水平。

(二)整合两地资源,强化川渝协同

深化两地地方志工作的交流合作,加强跨区域重大专题志书、年鉴编纂的互学互鉴,不断提高志鉴编纂质量。联手挖掘川渝史志资源,联合编纂方志文化产品,服务两地乡村振兴、文化融合等重大发展战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两地地方志成果互相纳入史志“七进”内容。深化方志学术交流,更好建设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推动方志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强化质量意识,打造精品志鉴

坚持质量第一,加强质量规范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资料报送、志稿评审、质量评价、审查验收、出版审批等制度,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出版关,努力编纂出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高质量地方志成果。深入推进志鉴精品工程,打造更多深受群众喜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厚地域特色的志鉴精品。

(四)坚持修用并举,注重成果转化

推动修志与用志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发挥地方志的社会效益。重视史料挖掘整理,积极撰写高质量的资政报告。深入开展两地旧志、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促进志鉴成果多样性、通俗性转化。组织编写地情手册、乡土教材等普及读物,满足群众读志用志需求。做好红色文化、巴蜀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工作,扩大方志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五)着眼强基固本,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地方志干部队伍教育引导,用地方志事业营造拴心留人环境。遴选各类人才加入地方志队伍,为地方志事业引入源头“活水”。健全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提高方志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史志专家库建设,广泛吸纳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方志学术理论研究。探索与两地高校共同培养方志学研究生等办学模式,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