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承古”才能“烁今”
作者:魏风云
近日,一批古装剧扎堆播出,引发业界对这一类型创作问题的思考。一直以来,古装剧因文化内涵丰富,而具有天然的观众基础,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选题。相关资料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已有几十部古装剧上线。但与这股古装剧创作播出热潮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古装剧的口碑一般。古装剧中豆瓣评分8分及以上的占比不高,即便评分较高的作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诟病。梳理网友评论我们发现,除了故事不符合逻辑、人物塑造扁平等常规问题之外,古装剧过于现代化成为近期大众关注的焦点。
古装剧过于现代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场景、道具过于现代。有的作品地面是通体的大理石地板砖,有的作品里人物脚踩滑板,还有的作品出现了现代铁艺床。二是造型、妆容、服装过于现代。剧中的古代人有的穿着现代的泡泡袖、裹胸裙、露肩装,有的化着夸张的黄色眼影、浓黑的一字眉,甚至还有近年流行的咬唇妆,被观众评价为“浓浓的影楼写真风格”。三是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一副现代做派。他们拉着横幅举办拍卖会,用网络直播的话术推销商品,台词中也充斥着诸如“大酬宾”“下海”之类的现代词语。四是植入广告过于直白刻意。有些古装作品插入诸如购物网站、化妆品、方便面等现代商品的广告。比如以创意中插的方式让剧中角色念广告词,给剧中配角起一个和商品相关的名字,甚至直接将广告编入剧情,让人物对所宣传的商品爱不释手。凡此种种,招来观众差评。有人评价道,“看的是古装戏,却仿佛‘穿越’到了现代,给人一种时空错乱、不伦不类的感觉”。
梳理古装剧缺乏古典韵味的原因,主要与近年来的创作风气有关。优质古装剧要求场景、服装、化装、道具、台词等都符合古代情境,所以必须潜下心来翻阅典籍、研究历史,这对创作者的创作态度、文化素养乃至投资方的经济实力、资源整合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但近年来,一些从业者为了挣快钱,压缩制作成本和时间,省去了研究考据的步骤。他们有的热衷于改编网络文学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又缺乏去粗取精的步骤,使现代作家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的某些现代元素,以及网络文学作品中某种生搬硬套的类型表达保留了下来。有的选择对历史文化细节要求没那么高的玄幻题材,架空时空背景,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只要特效震撼、人物有魅力,再加上或甜蜜或虐心的爱情桥段,就能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还有的创作者为了制造话题、吸引流量,故意在古装剧中放置扎眼出位的现代元素,从而引发观众诟病、舆论热议、网友考据,提高点击量和话题度。某剧导演甚至直白地说,“一个作品只有被质疑被谈论,才算是有价值的”。这些做法虽然能让古装剧的出品方、创作者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却消耗了观众的好感度和市场的信心,透支了这种类型的艺术生命。
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古装剧创作必须处理好古与今、传承与创新、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历史和现实的同频共振。首先,古装剧在创作过程中应始终秉持“承古”的理念,打造与古代情境特征具有较高匹配度的场景、道具、服饰、妆造、礼仪、台词、情节。这对于人物塑造、心理刻画、情节推进、情境代入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影响观众能否形成代入感、沉浸感,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的关键因素。因此,创作者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加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下真功夫学习历史知识、查阅文化资料,以匠人之心打造精品力作。其次,古装剧的创作格局不能局限于使用传统文化符号、元素,还原表层的历史风貌,而是应在古人故事的讲述和古代情境的营造中融入时代精神,找到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与当下观众心灵契合和情感连通之处,实现古今的良性互动。
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古装剧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素材富矿,又有紧贴时代脉搏的视听技术手段和创作理念加持,理应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力量。古装剧的创作者要有大情怀、大格局,积极自觉担负这一艰巨的文化使命,创作更多既符合古代氛围,又观照社会现实的优质作品。唯有如此,才能行稳致远,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2日 15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