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看古老印刷术如何守正创新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17 14:00:02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看古老印刷术如何守正创新

  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印刷术,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走进保藏古籍版本的兰台洞库,实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况并强调指出,“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从雕版到活字,从单色到多色,印刷术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手工匠人的精心研磨和苦心坚持。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印刷传承之路如何?让我们探古寻今,从几位非遗传承人的讲述中领略中华文化的悠久厚重,感受代代传承的不变初心。

看古老印刷术如何守正创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内,古籍保护中心的古籍修复师黄玉杏(左)给小读者讲解古籍印刷的有关知识。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于雕版之上刻悠悠时光

讲述人: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印刷传习所所长 陈美琦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到今天已历经千年岁月。我们陈家是雕版印刷世家,我是陈家雕版印刷的第四代传人。四代人的薪火相传,就是为了守护这历经千年积淀的文化瑰宝。

  我父亲陈义时13岁就开始跟随我曾祖父和祖父学习雕版印刷,作为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他到今天已经守护了这项古老技艺七十余年。早年间,为了让雕版印刷后继有人,父亲把我们自家的楼房改建成雕版技艺传习所,让十几位徒弟吃住在这里,专心研习。后来,他的不少徒弟纷纷转行,他就反复动员我回家跟他学习雕版印刷。

  耐不住父亲的软磨硬泡,我放弃了原本从事的玉雕工作,成为陈家雕版印刷第四代传人。雕版印刷是一门精细活、耐性活,难学更难精。光是刻版,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都干不好。一件雕版印刷作品,通常需要经过打样、雕版和上色印刷三位工匠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雕版环节,即使是技艺最熟练的工匠一天也最多只能雕刻出55个字。就拿代表饾版印刷最高成就的《绿杨笺谱》来说,父亲一直刻了16年才完工。

  这种苦和累,让很多本想学习雕版印刷的人望而却步。今天,虽然国家给予了极大重视和扶持,但雕版印刷仍然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要想让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必须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尤其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让我欣喜的是,如今的线装古籍、周边文创已经收获了不少年轻粉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领略到雕版印刷的风采。

  推动“雕版印刷进校园”也是我正在努力的事情。在一所所学校开展的雕版印刷活动中,孩子们亲身体验雕版印刷的每一道工序。通过“玩学结合”的方式,很多青少年爱上了中华印刷文化,为雕版印刷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父亲和我用毕生的时光雕刻雕版,虽然现在像我们这样专心从事雕版印刷的人还是很少,但我相信,随着更多文创周边的创新,随着更多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雕版印刷会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看古老印刷术如何守正创新

    南京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八代传承人王康在工作台上进行镌刻练习。新华社发

木版水印,延续艺术生命

讲述人: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高级技师、北京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赵慧萍

  我从小在琉璃厂长大,祖父是北京玉器厂里做玉雕的老手艺人赵德一。小时候,我就很羡慕在这条街的书画用品店里工作的人,尤其爱去荣宝斋里转悠。

  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得到进荣宝斋工作的机会,喜悦之余,也格外珍惜。荣宝斋自古以来就是“前店后厂”的模式。我不喜欢抛头露面,不愿意站柜台、卖东西。到荣宝斋各部门参观时,木版水印深深吸引了我,我拿起一幅小画,学着师傅们的样子,在白纸上一块版接着一块版地印制完成了一幅作品。老师傅们给这件作品评出高分,我特别高兴。后来我也如愿以偿,分配到了相关部门,师承荣宝斋老一代印刷艺人宋兆英学习木版水印。

  有300多年历史的荣宝斋能够传承下来,离不开木版水印这门传统手艺。木版水印是一种特殊的印刷形式,分为勾描、刻版、印刷三道工序。画家在纸上作画,木版印刷在版上作画,以刀为笔,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风貌、延续作品的艺术生命。

  还记得2012年,我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配合范曾画展印制《青山依旧》。这幅作品复杂烦冗,给勾描、刻版、印刷环节带来了很多挑战。我印刷时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就是分版过于复杂,导致各版之间衔接困难。此外,为了印出原作清新明亮的颜色,我跑了很多地方去挑选和购买国画颜料,凭借几十年的印刷经验,反复皴染、多次罩染。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持印刷的节奏,我连续七天七夜没有回家,终于在三个徒弟的辅助下按时完成了印制。让人欣慰的是,这件作品得到了专家、观众、书画作者的一致好评。

  多年学艺,师傅对我的影响不仅在技艺上,还在为人处世之道、工匠精神的传承上。我的师傅待人和蔼,但工作上却是非常严格甚至严厉的。我继承了师傅的严格风格、“传帮带”的作风,用“静、细、耐、恒”4个字来要求徒弟。“静”是静如深山平湖水;“细”是细心气盛,像春蚕吐丝一样;“耐”是耐心,是耐得住寂寞,也是如田地里头耕牛的耐力;而“恒”似日月高悬星空,用恒心去照亮一切。

  木版水印用古老印刷术延续艺术生命,传承了古代印刷术的许多优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了世界各地书画爱好者的喜爱,曾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展览。2014年,我印刷完成的徐悲鸿代表作《群马图》作为国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之中,希望他们潜心学艺、精益求精,在传承创新中融汇古今中西文艺。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形势下,除了技艺的传承,我们还需要更专业的人才从事更细致的管理工作,以加大非遗技艺的传承力度、宣传普及程度。

看古老印刷术如何守正创新

    杭州市民在宋代浙江造纸与印刷传承主题展上体验雕版印刷。连国庆摄/光明图片

绵延千年,木活字印刷魅力无限

讲述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木活字印刷术代表性传承人 邱恒勇

  在我十岁的时候,父亲下乡修族谱,顺便把我带到乡下去玩。耳濡目染中,我对木活字印刷这门手艺产生了兴趣,逐渐演变成一种爱好。

  起初,父亲不同意我学手艺。作为家中学习最好的孩子,父母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想让我安心学习,长大后换个“更有出息”的行当。但我强烈要求要学这门手艺,还答应父亲:既然要学,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而且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对父亲的这个承诺,也是这些年来我再困难也仍旧坚持下来的原因。

  刚干这行的时候,吃过很多苦。20世纪90年代,修族谱一般要去比较偏远的山村。我们小县城交通不便,经常要走好几公里路,等两三个小时的中巴车。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是我祖传的技艺,我在做学徒的时候,不是抱着学手艺去赚钱的心态,而是带着传承技艺的责任。我常常逼着自己“加班”,花费了很多心思,两年时间就学会了所有技艺。

  宁化作为当年的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这些年,我用毕生所学的技艺创作了许多红色题材的作品。比如,《如梦令·元旦》是根据长征时毛主席经过宁化写下的文章刻下的一幅作品,还有《沁园春·雪》《长征》等作品都是在表达对革命先辈们的怀念,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貌。

  机器刻字、电脑排版印刷的发展,给传统印刷技艺带来了严峻考验。我们改变思路,把现有的字库利用起来,印制一些古籍、诗集、个人自传等,让木活字有新的生机。

  以前,木活字印刷术多用于修族谱、印刷书籍和经书等等,这些行业业务量不大,而且还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常常会有所谓的“淡季”。2012年,我们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开办了网店,专门做木活字印刷的个性化定制。有人定制婚宴、寿宴祝词,还有人定制自己喜欢的诗集、古籍、名著。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客人定制了《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我们用十天左右的时间纯手工反写,然后再雕刻出来。客人收到这幅作品后,觉得印制精美,“简直不像是手写的”,我们现场拍摄了反写手刻的视频发给他,他看到后不停地称赞、道谢。

  我们还在创新制作一些木活字印刷文创产品,涵盖国学、红色题材、福文化等主题,不仅有印刷品,还有木活字的实物。我们也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展览,比如厦门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并在本地开展进社区、进校园宣传体验活动。希望这些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木活字印刷术。

看古老印刷术如何守正创新

    江西省南昌孺子书房金桥慧景分馆内,孩子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习涂墨、铺纸、刷印等知识,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万绍波摄/光明图片

融合创新,传承建本技艺

讲述人:福州大学非遗中心建本建盏研究员、高级雕刻师 夏仔勇

  我学习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已经20多年了。20多年来,我跟随师傅日复一日地练习雕刻、彩绘技艺,学习玻璃、根雕制作技艺,还经常到乡村、大山里篆刻碑文、制作石雕等。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慢慢体会到师傅所说的那句话:只要兢兢业业把自己手头上的功夫练好,不断融入自己的体会与思想,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

  “一座建阳城,半部宋朝史”,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建本雕刻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印刷技艺,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系所在。同时,也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作智慧和审美力。在当代,通过从事或欣赏建本这种技艺,可以让人静下来、慢下来,品味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增强文化自信。

  如何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享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围绕建本、建盏和我们当地小白茶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精心创作。在精益求精地做好单一优秀文化传承的同时,我们还尝试着将其与相关文化融为一体,既体现不同文化内在统一的历史文化逻辑,又在相互融合中迸发具有时代性的崭新价值。这种新价值,不单是产品,更是作品;不单是多个单品的集合,更是一个新品类;不单具备物理性,更是城市精神和历史文化的代表。

  目前,我们不但拥有完备的建本雕刻、制作基地,建窑建盏研发、制作、烧制基地,建本建盏文化融合展示中心以及小白茶生产、制作基地等产品及文化体验、展示空间,还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交流中心和实践基地,现已被授予“南平市福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大家干劲十足,这不,又开始下力气培育南平市建盏、建本、建茶三大非遗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研学基地。

  以三大非遗文化传承及融合发展为内核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也在逐渐开展。我们与考亭书院、石庵书院合作成立建本研学基地,还在建阳书坊、武夷山、福州朱子坊等地建立了福文化、建盏建本建茶文化融合的研学、交流和产品体验基地,并逐步形成了以建阳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文化传播交流网络。

  为增强三大非遗文化传承及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聚集了一大批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形成了“省级带头、市级主导、带动各方”的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人才聚合模式,还依托建本协会、建茶协会、建盏协会等行业组织,参与并主导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期促进制作技艺的内部交流和学习。

  建本建盏文化传承与融合,是我最热切的心愿。我会在这条路上不停地走下去。

看古老印刷术如何守正创新

    河北南宫华宝古籍印刷有限公司工人在制作线装书。新华社发

  【专家点评】

在新的起点上赓续传承中国印刷文化

中国印刷博物馆副馆长 龙文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促进作用。印刷术是人民群众在社会改革发展和创新进步实践过程中精神物质财富的记录载体、传承方式、传播手段,是人民群众伟大创新创造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赓续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要做好中国古老印刷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根植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这个深厚基础,深入研究印刷文化。组织开展印刷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厘清印刷术发展脉络,全面阐述印刷术在赓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保护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挖掘其深厚源泉和文化底蕴,更清晰地界定印刷术所表征的中华民族伟大创新创造精神,更明确地阐释以印刷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所作的突出贡献。

  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服务人民群众需求,生动展示印刷文化。用最鲜明、最生动、最接地气的语言讲好印刷故事,以此为窗,展示中华民族最丰厚、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及时转化成为宣传教育的具体内容。发挥好印刷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一线主阵地的积极作用,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深入展示印刷术的历史价值和文明贡献,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彰显印刷术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兴盛的强大力量。

  因时而进,贯通古今,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外传播印刷文化。坚守本源,衔接传统和现代,赓续历史文脉,注重我国传统印刷术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转化。凝聚印刷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共识,进一步厘清印刷术全球传播的关键性问题,以印刷术为典型案例,面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贡献的东方智慧。

  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持续发展印刷文化。注重印刷行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推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服务作用,以宽广的胸怀、现实的意义、发展的眼光,积极应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推进印刷行业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印刷、智能印制。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白雪蕾、王美莹、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丰瑶、聂一丹)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4日 07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