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王川:彰显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巴蜀文化力量

作者:王 川 来源:《四川日报》2023年8月7日第9版 发布时间:2023-08-08 14:56:00 浏览次数: 【字体:

彰显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巴蜀文化力量

王 川

7月25日、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视察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作出了重要指示。这既是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内容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巴蜀地区完成“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再造中华文明的行动指南。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巴蜀文化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的立场选择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而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巴蜀文化是该地从古至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元素,均可在巴蜀文化中找到,故从巴蜀文化这“一滴水”能够透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巴蜀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五个突出特性”形成的丰厚滋养,也是“五个突出特性”的缩影之一。古蜀文明起源早,发轫于治水养蚕的农业文明,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创造力。作为古蜀文明重要体现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所发现的造型独特、类型别致的文物,体现了长江文明的这种想象力、创造力。

古蜀从肇始就是世界最早的丝绸产地之一,汉代成都是锦官、工官汇集的创新之地。丝绸之路之上国内外畅销而见载于《史记》的商品“蜀布”“邛竹杖”“蜀枸酱”全是蜀产,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汉唐织锦基本上是蜀锦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创新。巴蜀的创新光彩耀目于中华文明史:李冰开凿都江堰并沿用至今,落下闳发明“太初历”并固定春节习俗至今;漆器、火井、雕版印刷等众多创新成为世界之最的中国名片;首发“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苏东坡成了中华文化的理想化身,还有文翁首创郡学、阆中三陈、眉山三苏、绵竹二张、罗江四李等为代表的家族性文化巨人辈出,司马相如与李杜、郭沫若等文学殿堂的最高成就者蜚声世界,体现出巴蜀文化创新的魅力。“儒源在巴蜀”“易学在蜀”“文宗自古出西蜀”“蜀中女子从来号称多才”等标语性评价,是历史对巴蜀文化守正创新的绝佳赞美。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能够圆满诠释中华文明史。守正是坚持中华文明根脉,创新是推动其现代化。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史: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常态;创新体现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活跃于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呈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地域,巴蜀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之一。无论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古蜀文明,还是巴文化、三国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或是毗邻的秦文化、楚文化;无论是制度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其发展和壮大都是守正创新精神驱动的结果。因为守正创新,中华文明才能在人类发展史上保持生机活力,成为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而绵延五千多年不中断的世界文明。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

立足交流交融与文明互鉴是巴蜀文化更加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

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五个突出特性”重要论断的逻辑所在。文明繁盛与人类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巴蜀自古就是民族迁徙流动的汇聚之地、文化交互影响的荟萃之所。巴蜀文化在初创时期的历史性传播和推动,推进了西南文化发展,呈现出交流交融、文明互鉴的特点,巴蜀文化因此北与中原文化交流,西北与秦陇文化交融,东南与楚文化交往,向南影响滇黔文化。巴蜀地区虽然为山川阻隔而交通不便,但有蜀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长江航道体系等重要的交通线路体系对外交流,先民借此突破闭塞的自然环境,与外界联系广泛。战国后期秦将司马错等人统一巴蜀,修缮蜀道提升了蜀秦交通,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交通繁盛状态。在“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文学语言夸张描写的背后,却是各方民众在蜀道络绎不绝的史实;在四方交往密切的背后,乃是司马错入蜀之后关中、中原为代表的黄河文明与巴蜀一地长江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本质,这就推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纳入祖国大家庭,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由于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及“天回医简”代表的黄河文明的传入,文翁化蜀使“蜀学比于齐鲁”;“西道孔子”扬雄与司马相如、杜甫与苏轼、杨慎等历史名人推动中华文明南传,推动了巴蜀、西南、全国的交流互动,推进了西南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经济社会从分散逐步走向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历程上,“南方丝绸之路”是最早的中西交通线路。古蜀安阳王子流亡岭南、越南的历史记载,为考古出土文物证实;蜀布畅销中亚亦是通过此路辗转印度运至。通过此路,中华文明与古代欧亚文明联系更密切,中外文明的交流和互动更频繁。此路的开通,早于北方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流交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被赋予了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内涵。这一古道不仅是交通贸易通道,还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宽容精神,强化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文明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传承好交流交融、文明互鉴这一历史经验,巴蜀地区才能够继续,而且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德阳市考察三星堆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鞠鹏 谢环驰 李涛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二个结合”是巴蜀文化为文明再造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佛教东传、汉字文化圈影响世界、四大发明对外传播、郑和下西洋,到近代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列主义进入中国及至改革开放,中外文明在交流借鉴中相互成就,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的中华文明“旧邦新命”,亦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征。

开放包容特征贯穿巴蜀文化发展史。张陵融合古蜀文明在蜀地创立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再传遍中华,走向海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根基之一。这体现了开放包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是巴蜀文化传承、发展再造的一以贯之的重要经验。

作为马克思主义忠诚信奉者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初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党中央在新时代更加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提出“两个结合”,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运用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巴蜀文化“两创”,将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民族精神进一步融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为中华文明的再造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巴蜀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进巴蜀文化新发展的动力,通过“三国文化”“三苏文化”研究等举措,发掘巴蜀文化有益于时代发展的文化资源,将巴蜀文化的传承发展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大力传承弘扬巴蜀文化,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发挥巴蜀文化的更大作用。

来源:《四川日报》2023年8月7日第9版

作者:王 川(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日报》2023年8月7日第9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