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李后强:《山海经》是大禹绘制的儿童连环画教材
《山海经》是大禹绘制的儿童连环画教材
——两千年无法读懂《山海经》是因为采取了错误方法
李后强
内容提要
原始《山海经》最初只有图画,实际是《山海图》,没有文字,是无字图书,是世界最早的儿童连环画读物,由大禹亲自主持绘制,伯益等众多人员参与,是作为整个夏朝全国通用的“教材”。
《山海经》是对《山海图》的注释说明,原始《山海图》已不可考,现在把二者等同看待,实际上差异很大。到目前为止,《山海经》中的奇怪动物都没有化石依据,是虚构的、想象的产物。《山海经》的“海”,不是真正的大海,而是一块水域,相当于湖泊、水塘、大江、大河。
拓扑学是一门几何学,就是“橡皮几何”“粘土几何”,图形能随意拉伸压缩改变的几何。几何拓扑学是19世纪形成的一门数学分支,有关内容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拓扑学的英文名是Topology,直译是“地志学”,也就是与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的有关学科。古人虽然不知道“拓扑”是什么,但知道地形地貌,他们熟悉身边的自然现象。拓扑学的厉害之处是有一双锐眼、法眼或者说火眼金睛,能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万变不离其宗的“宗”,看到百变不离其本的“本”,这“宗”“本”就是事物的真相,拓扑学叫“同胚”,这是最核心的概念。
“同胚”就是由同一个胚胎生出来的孩子,实质完全相同,不是简单相似,基因DNA不是99.9999%相似而是100%相同。如果两个外形完全不同的物体,经过不停地拉伸、压缩和扭曲(不能拉断或打孔),最后变得外形完全一样,那么这两个物体就是“同胚”。
有了“拓扑”这个法眼,“同胚”这个法器,我们来看《山海经》中那些怪兽、怪物,一下就清楚了,他们与我们现实中的动物、人类、植物等是同胚的,本质一样。不管他们有几个尾巴、几个脑袋、几只脚杆、几个翅膀,都可以变回去,最后与我们生活中真实的动物一样。因为“九尾”实质是一个尾巴,三个脑袋实际是一个脑袋(不考虑空洞),三只脚可以变成一只脚......在拓扑学的“魔法棒”下都被打回了原形!
日常生活用品拓扑变换
拓扑学家就是一群无法区分甜甜圈和咖啡杯的数学家。说透了,拓扑学只研究“点”“线”关系,不关心体积大小、形态变异。拓扑学家的职责是研究各种形状的属性,特别是在经过扭曲、拉伸或变形后的形状。他们规定,拓扑变换只能“拉伸,但不能撕裂或合并”。举个例子,一个圆可以被拉伸变成椭圆或其他更复杂的形状。但是撕裂和合并就会造成不连续,这在拓扑学中是不允许的。在拓扑学看,甜甜圈和咖啡杯是一样的。但是,球面无论怎么努力,只能变成无手柄的茶杯。因为让表面发生连续变化的时候,不准进行“开洞”的操作。也就是说,从拓扑学的角度看,甜甜圈与咖啡杯的表面是同一类别的,球面属于其他的种类。我们日常生活用品几乎都“同胚”于球体或者环(甜甜圈),比如饭碗、树枝可以变为球体;茶杯、衣架可以变为圆圈;衣服、裤子可以变为两个联结的圆圈;T恤可以变为三个联结的圆圈等。还有双手被套住的人,只要懂得拓扑变换,就能成功分手。可见,拓扑就是这种魔术般的变形。《山海经》的怪物也是这样变出的,所以并不奇怪,它们都是拓扑结构,是橡皮、粘土动物,形态可以拉伸、压缩、扭转。三个头、九个尾巴、背上双眼、五只脚、人头、人面等,都是简单拓扑变化的结果,都是“拓扑动物”,供孩子学习和取乐,后人加文字注释,就成了怪物。但是在大禹时代,他们没有“拓扑”概念,只有用粘土做怪物的经验,祖辈都是这样教他们的。
双手被套住的人经过拓扑变换后双手解开了
破解《山海经》还要用到现代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AI),包括ChatGPT。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主要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目的是要利用计算机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真实感图形。任何图形都由点、线、面、体等几何元素和灰度、色彩、线型、线宽等非几何属性组成,为此,必须建立图形所描述的场景的几何表示。CG技术可画出任何图形,怪物、怪兽、怪人,更不在话下。在拓扑学视野下,AI与CG技术在《山海经》破解中如鱼得水,畅通无阻。
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故事:西方瓷器是从中国输入的。英文China,前面C大写表示中国、小写表示瓷器。18世纪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被视为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这样欧洲人就以瓷器(china)作为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瓷器”当成“中国”了。显然,中国是世界制造瓷器的先驱。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我国在距今约1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陶器以粘土为原材料,瓷器则是高岭土;陶器烧成温度在800℃到1100℃之间,而瓷器在1200℃以上;陶器质地粗糙,颜色暗淡,不透明,而瓷器质地光滑,表面通常呈半透明,反光能力强,颜色鲜艳;陶器硬度较差,而瓷器硬度高。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专门用于烧制陶瓷的粘土通常为高岭土或高岭石粘土,其特点是具有高的粘结力、可塑性和良好的烧结性能。使用粘土可做出各种造型的泥巴动物、植物,这门手艺属于拓扑学。其实,一般的粘性黄泥都是“拓扑原料”。《山海经》那些奇怪的动物、植物,都是成人用粘土做出来哄小孩的,有的是为吓唬小孩让他们听话,有的是为增加小孩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大自然。
为说明《山海经》人物、怪物的拓扑形态,我们要复习一下“欧几里德几何”。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德,把人们公认的一些几何知识作为定义和公理,按逻辑系统天才般地把几何命题整理起来,建成了一座巍峨的几何大厦,完成了数学史上的光辉著作《几何原本》。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欧氏几何学(欧式空间)的建立,是整个数学发展史上意义极其深远的大事,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至今其地位也没有被动摇。欧氏几何学的核心是公理(公设)思想。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欧几里德提出了“五条公理”:公理一:由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作直线。公理二: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公理三: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公理四:凡直角都相等。公理五: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欧几里德以这“五条公理”把零散的数学知识成功地编织为一个结构严密的几何系统,因而被认为是成功而系统地应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人,在数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论证之精彩,逻辑之周密,结构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后来发展起来罗氏几何(罗巴切夫斯基)、黎曼(球面)几何,这三种几何各自所有的命题都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公理体系。每个体系内的各条公理之间没有矛盾。因此这三种几何都是正确的。宏观低速的牛顿物理学中,也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空间可以近似看成欧式空间(平直空间);在讨论广义相对论效应时,时空要用黎曼几何(弯曲的球面)刻画。
为破解《山海经》,我们要学习前辈欧几里德,建立“八条公理”:一是人类记事,图画先于文字;二是文字产生前人类也有“儿童教材”即无字图书;三是古代儿童也有玩具,材料都来自大自然的泥土、石头、草木、竹藤等;四是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是山水、动物、植物,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五是对图画进行解释和说明,取决于每个人的理解和水平,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六是对于大自然认识越深的人越热爱生活,越能画出精彩的图画;七是化石考古比文献资料更可靠;八是图书只能记载之前的事情,编写出版后的事无法记载。如果大家同意这几条公理就能破解《山海经》,如果不同意就无法再讨论了。
我们根据拓扑学、粘土学、历史资料与计算机图形学,分析得出一个残酷的结论:原始《山海经》实际是《山海图》,是由《山图》《海图》两大部分构成,由熟悉山水的治水英雄大禹主持所画,大禹的助手伯益等众多人员参与了《山海图》绘制,最初是为儿童绘制的无字连环画读物,是专供儿童了解大自然,学会生存技能的普及“教材”,时间大约在距今4090多年前。
大禹、伯益把治水遇到的许多奇山、奇水、奇人、奇物等整理画成图画,供后人知晓,这是《山海经》的源头。在大禹之前的尧舜唐虞时代,也有类似无字儿童画册,但不成系统、不完整,大禹做得更全面细致深入,这是人类第一本山水地理画册。原始《山海图》已经找不到了,现在可见的《山海经》是对《山海图》的文字解读。后来有了《山海经》,反而把《山海图》忘记了,因此就把二者等同起来。刘秀(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他在整理中把《山海经》由32篇改定为18篇,所以说《山海经》起于唐虞,也有道理。其实,在黄帝、颛顼、帝喾时代,可能都有简单的画画教育儿童。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图画或者符号。后来,有了文字,特别是在商代有了甲骨文后,人们对《山海图》进行文字解读和注释,于是才出现了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许多宗教比如古兰经、佛教最初也是口传,后来才有文字版本。
历史上,许多人对《山海经》进行过增补删减,现代版《山海经》与原始版《山海图》差别太大,后人在注解时加入了太多自己的思想,每一代都加入了自己的时代元素。汉代刘秀(歆)是重要节点。“国家”概念始于商代,甲骨文表示有兵力保护的城市,这是后人加入书中的。现代《山海经》中有“仁义礼智信”等内容,这些儒家学说显然是后人加上去的,便于儿童学习,与儒家相通。书中有西周的周穆王(天子)(公元前976至前922年)会见西王母的故事,他见的可能是牧羊女头目,这个故事说明周穆王参与了《山海经》创作,因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前已经定型,西汉刘向、刘秀父子整理成今天的样子。那些怪异动物是根据儿童心理创造的,没有考古依据。《山海经》是古代最好的儿童教材,是历代多次增删的儿童连环画读物,成人也可以读,相当于现在的“识字本”,是中国最早的“看图说话教材”。“经”,是大家经常都要读的书,大人和小孩都可以读。那时的“字”就是图,图画就是文字。
中国各地现在遗存的上万年的岩画,是《山海图》创作的思想源泉和基本动机。但岩画是给成人看的,几乎没有夸张和幻想,目的是流传后世。《山海图》是儿童读物,就有夸张和想象,情况与今天的儿童读物一样,比如《猫和老鼠》《变形金刚》等,目的是增加趣味性、生动性,让儿童喜欢阅读,热爱生活和自然。《山海经》是原始地理学书,不是纯粹的神话书,也不是巫师史书,更不是外星人写的秘典。书中那些祭奠、药物、神话、民俗等,是古人的体验和幻觉,有些是后人添加的。《山海经》中的动物来自生活,几乎都有人的元素,比如人面、脚手。同时,把鸟、鱼、狗、牛等生活中的动物器官如尾巴、脚趾、翅膀等添加了上去,形成了日常生活中没有的,化石考古也没有的“怪物”。我们留意就发现,这些“怪物”都是人造的图形,是供儿童好玩的“动漫”,不是有些学者说的是“神话人物”,也不是史前生物变种产物。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些动物,专家学者不要再找了,否则就是天大笑话!
在古代渔业牧业社会,没有固定国界,人可以自由行走很多地方,或者听到许多境外传说,古埃及可能是中国人去过的地方。据《尚书》《史记》记载,大禹治水范围很广,因此《山海经》画册收集了大量各地山水素材,有的可能已超越今天的中国范围,但主要以秦岭为中心,遍布中国中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距今约2900多年,内底铸有铭文10行98字,首句提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这说明《山海经》是大禹所作。大禹能治水,算“工程师”,肯定能画图。大禹是画家也是几何学家,是“数学家”尤其是“拓扑学家”。
西周青铜器遂公盨铭文
大量史料证明,在文字《山海经》成书前,就有《山海图》,《山海经》只是对《山海图》的文字说明,后来编出了图文并茂的《山海经》,图画与文字皆有,这是后人的功劳,当然由此也带来了今天的麻烦。《山海图》也称《九鼎之图》,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首题为《读山海经图》的诗,其中写道:“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根据袁珂校注《山海经最终修订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记载,周代就有《禹贡图》,晋代就有《山海经图》10卷。民间传说,《山海图》曾被大禹铸在九鼎上,由于九鼎失踪,《山海图》亦随之失传,因此后人也无缘得见这一旷世奇物。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山海经后序》中痛心疾首地说:“九鼎之图……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已今则经存而图亡。”尽管六朝和宋代前的《山海经》古图已佚散不存,但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的奇兽异鸟图像,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仍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还原古老的《山海经》,著名民间文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昌仪发表了《山海经图: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一文,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并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纲,探讨明清以来《山海经》图文关系的范式转换,最终写成了《古本山海经图说》上、下卷,收录1600多个神怪畏兽,厚达1160页,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山海经》体裁是地理游记,写书目的是看图育人,记载了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以前的大事、传说。晋国、魏国史官所著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古文纪年》)有证。大禹出生在四川龙门山(汶川、北川)一带,对于西南地区山水很熟悉。《山海经》的“海”是指一块水域,不是真正的大海。中国西部地区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人尤其是羌族、藏族、彝族,历史上都把湖泊、水塘叫“海”“海子”,比如邛海、洱海、珍珠海等,四川阿坝九寨沟就有著名的五花海、五彩池、镜海、长海、熊猫海。现在的青海湖过去叫青海、仙海、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等,清朝才改为青海湖。除青海外,还有星宿海、草海、澄海、程海等,这些名称都源于古代。可见《山海经》的海,不是真正的大海、海洋,主要是指湖泊、水塘、大江、大河。大禹那个时代要出海,很困难。有了这个认识,研究《山海经》就比较容易了。
我们现在明白了,《山海经》的前身《山海图》本质上是一部几何学,书中大量的“异人怪兽”,实质都是几何形态的改变,理论上包括“拓扑学”“相对论”“量子场”,涉及拓扑变换(橡皮、粘土、胶泥几何)最多,可以用计算机图形学和拓扑学破解《山海经》密码,特别是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奇物、奇人、奇事、奇山、奇水,可以破译解读。由于千百年来山河变化不大,因此《山海经》里的地名、山与河流的位置,很多可信,可以作为今天研究地理文化和环境保护的典籍,有些没变的地名、人物、物名是连通古今的桥梁隧道,非常有意义,这点也许是《山海经》在当前最大的价值。但《山海经》中的距离、山名、水名、动植物名等改动很多,不必全信。其中有些动植物名字如稻谷、稻米、杨槐、犀牛、虎豹、熊、鱼等,是真实的。《山海经》中还有朝鲜、华山、岷山、太行山、钟山、崂山、会稽山、王屋山、巴国以及蜀、闵、汶山等大家熟知的地名,以及黄金、玉石、铜银等贵重物质,应该可信。远古以形定名,根据山形取名,如瓦屋山、桌山等,这些名字是历史遗迹,是研究远古的重要线索。同时还有“成都载天”“都广之野”等与四川有关的地名,值得研究。
《山海经》一直无法破解,作为“奇书”被误读两千多年,实在是遗憾,原因是我们采取了错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什么是立场、观点、方法?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抱有的态度。观点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角度或出发点,从一定的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或者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这三点被称为人生三大法宝。我们研究问题,必须采取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否则都是徒劳无益。
研究《山海经》不能采取玄学手段、哗众取宠,必须采取“还原法”,就是回到古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力水平、科技能力和认知能级,不能用今天的科技、经济、认知水平去套解远古时代的事情。另外,必须采取“实证法”,以事实特别是实物为依据,文献只能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写史的人也有能力、资料局限与个人偏爱。最后必须采取“逻辑法”,就是依靠强大的逻辑推理和逻辑力量来梳理各种关系,在逻辑上自洽,没有大毛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就是典型案例。《山海经》2000多年来没有被破解,原因在于研究者都以今天的状况去思考古人的生活,没有回归到《山海经》最早成书年代的经济社会状况,赋予了太多今天的色彩与思想,因此无法弄清楚真实情况。对于那些至今没有化石考古依据的奇怪动物,有些学者就说是“外星人”。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都说是外星人的作品,这最简单,又能引起社会关注,包括“三星堆遗址”也是这样,有个别作者说是“外星人”“外国人”的产物,令人忧虑。
根据当代中国神话大师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2019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山海经》分《山经》(《五臧山经》)和《海经》(《海外经》)两部分。《山经》5篇包括东西南北中,共有21265个字,占总字数2/3,多记载怪兽、怪物,有山603座(去掉重复的还有563座)。《海经》(包括《荒经》)13篇,其中《海经》8篇,涉及东西南北(内、外),共有4228个字;《大荒经》,5篇,涉及东西南北中,共有5332个字,总共有9560个字,多记载异国、异人,国家36个,有山156座。《海经》和《大荒经》文字占总字数1/3。《山海经》共3.1万字,文字不多。版本不同,文字数不同,都是后人注释,因为每个人理解不同。
韩毅等根据袁珂校注《山海经最终修订本》绘制
《山海经》记载了300多条水系、26条山系,每条水系山系都有神,实际是“河长制”“林长制”。“扶桑神树”就是以珙桐树、花椒树为原型的摇钱树。四川素有“千河之省”之称,河流湖泊众多,河流总数达5800多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049条,全国第一。比如有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沱江,还有渠江、涪江、青衣江、安宁河等,这些在《山海经》中都作为“海”记载。四川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有2800多条,总长度11万余公里,其中,跨省河流165条,跨市州河流251条,目前已在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设置河长,并向小流域河流延伸,实现省内所有河流河长制全覆盖。
当前,学术界有某些不良风气或倾向,就是过渡崇拜古人,说几千年前甚至几万年前都有了今天的发达程度,比如有了原子弹、氢弹、互联网、手机、航天飞机等,从而彻底否定了社会几千年来的进步和科技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的潮流。其中,《山海经》算是代表,被吹得神乎其神,认为是千古奇书,无所不知,真是太离谱了。现代人赋予《山海经》太多本身没有的随意强加的东西,我们神化了《山海经》,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太多,需要深思。
我们研究《山海经》,还要与《诗经》结合,与文字演变历史结合。因为《诗经》包含了大量古代底层社会的信息,本质是一部调研报告,与《诗经》一起研究,可以互证。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文字产生前,人们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文字画。文字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显然,图画在前,文字在后。远古没有纸张,以大地、岩石为纸。没有钢笔、铅笔、毛笔,以树枝、石条为笔。没有颜料,就用天然矿物,因此有岩画、壁画。有了图画,就可以传递信息。慢慢演变为符号、刻纹和原始文字,在木块、竹板、树叶、兽骨上刻下文字,在石器、陶器、青铜器上刻下符号,于是有了象形文字。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才有了石文、陶文、甲骨文、木文、竹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3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这些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山海经》中许多怪兽、怪物,我们今天认为它们很怪,也许是我们不认识的“死字”(图形符号),今天已经没有使用了,但在远古时代使用很多。
我们采用还原法、实证法、逻辑法,并与文字演变结合,应用拓扑学、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原始《山海经》最初只有图画,实际是《山海图》,没有文字,是无字图书,是世界最早的儿童连环画读物,由大禹亲自主持绘制,伯益等众多人员参与,是作为整个夏朝全国通用的“教材”。
《山海经》是对《山海图》的注释说明,原始《山海图》已不可考,现在都把二者等同看待,实际上差异肯定很大。史前教育是认图识意,口传故事。人类史表明,总是先有图画再有文字,是社会发展规律,中国汉字就是画图演变而来。要培养儿童的空间想象力,看图说话能力,必须对图形进行夸张。书中那些奇怪的动物、人物,是人为夸张变形的作品,是成人指导儿童用泥土做成的玩具,就像今天的胶泥,可随意做成任何形状,目的是增强趣味性,这是拓扑学原理。到目前为止,《山海经》中的奇怪动物都没有化石依据,因此一定是虚构的、想象的产物。《山海经》的“海”,不是真正的大海,而是一块水域,相当于湖泊、水塘、大江、大河。大禹是治水英雄,非常熟悉山与海,同时又是治水“工程师”,精通图画。
“经”,是每个人必读的书,成人也要读《山海经》。在《山海经》图画绘制的时代,中国文化已比较发达。1977年发现的“裴李岗遗址”文化,位于河南新郑市,碳14测定表明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原始农业、手工业发达,家禽、石器、陶器、骨器、陶羊头、陶猪头等物品不少。浙江杭州“良渚文化”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距今有5300年至4300年,水利工程发达,玉器很精致,是完整的社会系统。说《山海经》是“奇书”,是因为我们自己理解的错误,它本身就是一本儿童连环画教材,今人给它附加了太多的东西,当时的古人没有这些想法。研究《山海经》的人无计其数,为什么一直无法破解?是因为犯了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错误,用今天的思维去考虑古人,把此书中的“怪兽怪物”和“山海”当成了真东西。立场是历史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是今人不如古人,文献重于物证;方法是胡编乱造,求热闹不管真相。我们必须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用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观点,用数学物理和逻辑学的方法,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才能揭示《山海经》的真相,还历史本来面目。
写于2023年8月23日
【参考文献】
1.[美] 亚当斯著,沈以淡译,《拓扑学基础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第10页、第23页。
2.[俄] В.Г.巴尔佳斯基等,《拓扑学奇趣》,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第25页至56页。
3.王汝传、黄海平、林巧民、蒋凌云,《计算机图形学教程》(孙正兴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第28页至67页。
4.倪明田著,《计算机图形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第122页。
5.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第28、68页。
6.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10月出版,第1至11页。
7.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5月出版,第1至5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后强(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