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重复做一件事——简素的工作室“条件最好”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许馨仪
开栏的话
工作室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之地、思考之地。走进艺术家工作室,就接近了一位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气息。在自己工作室中的艺术家,呈现的往往是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他是什么风格,有什么爱好,正在进行什么样的探索,什么样的环境触发着他的思考?《走进艺术家工作室》栏目将带领读者一起,走近一位位真实的艺术家,了解他们艺术创作的思路,呈现他们艺术思想发展的历程。
王宏剑在工作室内收集的CD,他经常伴随音乐作画
油画家王宏剑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获评清华大学文科教师的最高荣誉文科资深教授称号。他四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分别获得最高奖、金奖、银奖、铜奖,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他的工作室一切简素,但他说,这里是他条件最好的工作室,可以画大画。
一方茶桌,数竿青竹,一架钢琴,一幅古画。
通顶的书架摆着主人收藏的大量CD。茶桌上的蝴蝶兰,开得温温和和。以白色为基调的工作室,似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摆设,好像也告诉访客,这里的主人也没有多余的爱好,一切简素。
这是画家王宏剑的工作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间艺术区。面积不大,七八十平米左右。一个画室,外面连着一个小休息室。王宏剑很满足地告诉我们,这里是他条件最好的工作室,可以画大画。
进门后便看见墙上挂着高仿真的《溪山行旅图》。油画家的工作室悬挂的画作是中国画,我们有些意外。《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绘画的高峰之作。画面上山体巍峨,丛林茂密,清泉如线。看出我们的好奇,他笑着分享自己“读画”的心得。他说,虽然自己画油画,却在一个远远的角度,豁然开朗般领悟了宋画的“真谛”。那种黑白灰关系的处理,黄金分割般的布局,纪念碑式的气势。王宏剑说:“我看见的不是笔墨游戏,而是高度发达的社会,高度自信的画家胸中的山水。我想,当下的创作也要传达出这样的文化自信。”
走过小休息室,就进入了画室。一整面墙的体量,是正在创作中的一幅大型油画,旁边是几米高的升降梯,操作台上摆放着颜料和笔刷。
“这幅画我创作了四年,还有一年就接近完成了。到时,首发还是选择《光明日报》。”王宏剑老师是我们的资深读者和作者,我们感谢他的信任,并欣然敲定了这个约定。
为了给读者留些神秘感,这次我们只做简单的预告。这幅尺幅巨大的油画名为《阳春白雪》,还是他一贯热衷的乡土题材,还是他一贯的“控场套路”,瞬间将观者的情绪带入画面。一群陕北说书人正在启程前往表演场地。冬去春来,塬上仍然白雪皑皑,山间渐渐消融的雪面上开始露出黄土地和青草芽,几棵当地特有的断头柳倔强地生长着,穿着朴素的乡里人操持着古老的乐器,目光沉着,脚步坚定而欢快,画面透出融融的暖意。
为什么对乡土题材情有独钟?王宏剑说,童年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影响了他一生。《冬之祭》《天下黄河》《阳关三叠》《复苏的土地》……对社会的观察、对土地的眷恋,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刻骨铭心的感情,令他的画作充满了朴素动人的情感力量。
“画画的时候,你可能会被一个壮观的景色所打动,这是‘物’;你也会为一件事所感动,这是‘情’,把物和情结合到一块儿就会产生‘意’,就是意境,创作是这三种境界的结合。”王宏剑说。
从2019年开始采风、构思和创作,这幅画已经创作了4年。长达三五年创作一幅画,如切如磋,精雕细琢,在王宏剑来说是一种常态。
对于油画创作,王宏剑具有一种骨子里的执着和虔诚,他说:“我把我的画放在美术史的层面上来看,你的技巧得跟人家是一个级别的,才有资格跟人家对话。如果在最底层的‘术’上都达不到一个级别,‘道’就根本无法显现。”
对于创作规律、油画之“术”与“道”的探索,王宏剑还有一套自己的“密码”。比如,他爱研究数学、物理、音乐和书法。
“物理上,离子之间有吸引力和排斥力;音乐也是,最近的两个和声,比如C和升C、降C,有两个‘邪恶之音’,两个半音放在一起就难听,但是只要跨过2度、3度、5度或8度,就是完美的。”
“1,2,3,5,8,这又是数学的斐波那契数列。多么神奇。”
“我要把这些规律放在画里,一定也是非常神奇!”
王宏剑说,在古代,艺术家创作大多靠直觉,在似是而非之间。而他希望寻找一种确定性和必然性,以一种理性的状态捕捉画面的规律。比如他的画中,空间的布局有时如五线谱一样层层分置,人物和章节的布局则按照黄金分割律安排,物与景如音符般穿插其间,汇聚成一曲和谐的乐章。
工作室中的翠竹、钢琴与复制的古画相映成趣,展现出一派宁静的氛围
兴之所至,王宏剑走到钢琴前,弹奏起一曲巴赫的复调音乐曲。优雅的琴声流淌,时而如轻松的涓涓细流,时而如恢宏的疾风骤雨,正仿佛那画中的沧桑故事、开阖人生。
王宏剑说,小时候穷,甚至吃不饱饭,19岁下乡当知青时自学绘画,后来考入开封师范学院艺术系(今河南大学美术学院)。而钢琴则是在三十岁之后,陪儿子练习时候自学而成。对于绘画的热爱,对于知识和艺术的热情,驱动着他强大的内生动力。
王宏剑多次强调,自己的油画创作立足于西方传统油画的现实技巧,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表现当代中国最普通的人的生活为目的,注重追求画作的史诗性。
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的作品《阳光三叠》中,大面积的天空相当于中国画的留白,计白当黑的法则体现在画作之中,上方一轮清冷的寒月,则勾勒出古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象。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复苏的土地》刻画的是黄土高原上收获的场景,整体暗沉的黑、白、灰、黄色调中,拖拉机的鲜艳红色点亮画面,色彩大气沉稳,具有中国气韵,背景上空旷的高原与下方写实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抽象与写实、静态与动态融合,形成天人合一、自然一体的精神境界。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创作面临着两座高峰,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和法则,二是西方传统中最为经典的油画表现视觉空间的技巧,两者融合正是当代中国油画的出路。”王宏剑说。
几十年来,面对多元的艺术创作面貌,王宏剑一直坚定地走在写实油画的道路上。许多同行、学生转去做装置、影像、实验艺术等,他仍然初心不变。而对于当下人工智能绘画的浪潮,王宏剑表示,目前的AI绘画技术都是搜集以往的艺术家资料和画作进行拼合,只是对过去知识材料的合成,“但是如同我们在这里谈话一样,我可以感知你每一句的声音,每一秒的表情,机器不可能。”
接下来几年,他计划将重大历史题材画作《鸿门宴》再画一幅,因为之前还有一些新的想法和调整,希望精益求精;另外,还希望创作一幅以孔子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为题材的历史画,“因为这句话一直鼓舞着我。”他的计划总是以“年”为单位,总是预设了巨大的精力投入。
“您没有想到变一变吗?”记者问。“我希望不断重复做一件事。”王宏剑语气儒雅,但透出一种坚毅的力量。
“生存环境决定了你对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看法,如同在一个固定空间里头,你就必须得经常走出来,跟更优秀的人、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文化来比较,从中知道自己的差距,不断吸取,哪怕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哪怕能朝前走一点儿,都很了不起。”诚如斯言。宏阔的视野,经年磨一剑的功力,推动着这位艺术的问道者,一路向前,永不停歇。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7日 11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