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苑】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莫小东

作者:莫小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17 14:31:41 浏览次数: 【字体:

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莫小东

一切艺术都是美的,而科学同样具有美质。艺术之美是外在的、抽象的、形式的魅力之美;科学之美是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奥秘之美。艺术需要艺术家创造,而科学需要科学家发现。因此,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在创造和发现美。

欣赏艺术需要艺术修养才能感受其美的形式、美的意义、美的价值;而欣赏科学同样需要科学修养才能感受其美的结构、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科学是美妙的,这种美妙常人难以发现,只有对科学规律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才能揭示和发现它。科学研究是对美的揭示,科学发现是对美的发现,科学追求也是对美的追求。科学规律中具有精美的奥秘,科学成果包含了对美的创造。只有对科学的真正深入才能发现科学的美,才能在内心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奥秘、价值,获得美的享受,艺术更是如此。

心灵的每一次感召,是要指引我们去探索客观世界的精美,那源于自然、久存于心的奥秘。每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感悟,源于远古母亲在我们身上的印记,以此出发去探寻,就能找到无数的精美和奥妙,将其连成一片,就能发现宇宙的本源,即内心与自然的一律。事实上,科学发现也是人心灵深处的自然烙印,它首先是直觉的,然后是实证。人类的一切发明、发现,可以说都是人体内在功能的再现。人们对于事物的兴趣、爱好以及如痴如醉的追求,便是因为该事物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便是魅力和美质所在。总的来说,对于追求者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非“本我”所不能获得的,即不是自己经过“身临其境”所不能感受到的。

科学中内在的规律有无数惊奇的地方,它具有和谐的自然美,而艺术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美的升华,进而超越纯真的艺术之美,如电影特技、声光布景、水幕电影、电脑合成、人工智能等。在艺术的创作中,要充分渗透科学的内容,以充实其科学性。任何艺术都必须以科学作为维持其生命的基础,艺术之美正是因为渗透了科学之成分而大放光芒。艺术促进科学发展,科学使艺术更趋完美。摄影艺术的光感、对称、色彩,雕塑、绘画中的几何结构、人体解剖等都属科学的内容。科学之美要充分揭示和描述,这样将使科学引人入胜,也就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神秘感,从而使人们普遍追求、认识、运用。而科学也需要用艺术的力量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扩展,从而使人获得美的感染、熏陶,给人以魅力,引发对科学的爱好,以至无限向往、追求。因此,要将科学之美融入艺术之中,使人们充分感受美之魅力。

科学中的美,对于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感受,从而有不同的认识,进而有不同的发现,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应该倡导人们去研究、发现科学中的美丽,感受科学美的存在及其意义、价值,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向往,引发人们对科学的热情、冲动,与之产生共鸣。我们应培养和造就一些描写科学的文学作品、科技诗人,通过文学、诗歌描述科学,更具吸引力,传播得更加久远。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科学中同样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是通过色、形、音、字、义等传递获得心灵的感受,科学是通过自然实验现象、理论描述、理论结构之美传递思维而获得感受的。科学自身领域缺乏像艺术那样形式的表达能力,因此,在科学中渗透艺术的语言、韵律、结构、美感,便为科学增辉添彩,让人们一看、一听、学习、研究就能获得美的感受。

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规律是与自然科学相一致的,如房屋建筑的对称、几何、力学原理等。“一切艺术和音乐、建筑等均融进了数学的绝对和谐,即对称、数字符号的运用。”对称有相对的和绝对的。相对的如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阴、阳等;绝对的则是完全一致的事物,如孪生兄弟、姊妹等。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揭示就产生了科学,自然科学包含了精美的奥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直接感受便产生旅游、摄影、绘画、盆景、雕塑等,间接感受即科学规律的认识。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和揭示,就产生了社会科学,它蕴含了和谐统一之美,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许多人在生活中都必然涉及这些内容,也会发现其中的部分和谐,却很难把握统一整体。人们对于社会科学之美的直接感受便产生了艺术、文化、哲学等,间接感受极其和谐统一的整体美。

客观世界的美,有显而易见的自然美、有加工提炼的艺术美、有深刻精奥的科学美、有置身其中又易忽视的社会美。这些美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的,只有内心的“胶质”与外界的美融洽时,我们才可感受,甚至于发现。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因为心境、气质、性格、志趣及文化、艺术、美学修养、知识水平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感受。客观世界之美包括:和谐的美(如音乐、舞蹈等)、对称的美(相似、人体力与美)、精巧的美(雕塑、工艺)、主题的美(文学)、表述的美(公式、符号、程序)、精奥的美(彩虹、蜂巢结构、行星运行轨道、未知世界奥秘)、形式的美(书法、诗歌节奏、韵律)、实用的美(简洁朴素、行为美,它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永恒壮丽的美(永恒主题固定的一种“静态”)、变化的美(化学反应、地质变化、机械运动等)等等,一些人对于某些美具有特别强烈的感受,他往往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巨匠。

柏拉图说:“音乐的节奏与和声,比什么都更深入人心。我们用耳朵感受音乐的旋律,感受的其实不是我们的听觉,而是我们的心灵!”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潜存着对美的感受,即主体对美的潜认识,而当客观世界中的美与主体中的美融洽时便会产生共鸣,使潜在的认识显现出来表现为对美的发现。研究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怎样感悟美的?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是通过熏陶的,科学活动中科研人员也是通过科学知识的熏陶,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科学知识中美的东西,通过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科技人员就会具有对科学特别的感悟美的能力。而一个科研人员感悟美的能力越强,越能发现新奇,越能做出超一流的成就。

任何科学都符合美学原理,或者说科学是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的,它或许是不自觉地将这种美质潜存于科学之中,但独具匠心的科学家就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一个科学家的美感是融于他所从事的研究活动之中,他的经验越多,美感越强,越能发现规律。任何科学知识都是美的,纵观科学发展的道路,都是按照美学的要求来发展的。凡是不美的东西,也就无所谓发现、创造,一个理论、规律、原理、公式如果不完善,就缺乏了美的完整性,也就存在着局限性,它就需要修正。科学(包括任何学说、技术等)的数学表达也就是美的最高形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莫小东(南部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南部县作协常务副主席)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