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天下——一号沉船的珐华器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为明正德时期的一艘商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不少于十万件。其中以瓷器为主,含青花、青釉、青白釉、白釉、红绿彩、黄釉、珐华等器物。瓷器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的珐华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珐华器历来罕见,此次在沉船中发现更是首次。因此,一号沉船集中发现一批如此炫目多彩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 考古队供图
一号沉船出水的珐华器 李滨摄/光明图片
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再二次烧成的陶瓷装饰技法。珐华器始烧于元代,而盛于明清。元代,珐华器流行于晋南地区。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珐华器,故珐华器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民国时,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
珐华器的兴衰发展很难从单个窑口去观察,却可从其胎釉成分变化管窥一二。珐华釉是一种以牙硝(硝酸钾)为助熔剂的中温釉,可追溯到唐代中亚地区传入的波斯釉陶。金代开始出现孔雀蓝釉,元代时部分琉璃上开始使用孔雀蓝釉,这是珐华的萌芽形态。明初,山西地区开始烧制典型的珐华器,并逐渐趋于成熟。最晚在明代中期,景德镇在山西珐华器和景泰蓝工艺的影响下,烧出工艺更精湛、颜色更鲜艳的沥粉填彩瓷胎珐华器,珐华器发展达到顶峰。明代中期以后,无论是山西还是景德镇,珐华器都走向衰落。清康熙时,又开始仿制珐华器。
截至目前,一号沉船已提取多件珐华器,器形为罐和梅瓶,器身以深蓝、浅蓝或绿色珐华釉铺地,用沥粉勾勒出凸线花纹,再填以深蓝、浅蓝、黄、紫等珐华釉。
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其器形纹饰和实用功能均存在一定差异。山西陶胎珐华器多为瓶、罐等小件,以陈设用具为主,实用器皿很少,有瓶、罐、香炉、佛像、动物雕塑等作品。多绘以山石花草及人物纹,纹饰粗放,极具北方民间泥土气息。景德镇瓷胎珐华器也以陈设用具为主,但造型典雅,常见梅瓶和大口罐,纹饰以莲池纹、折枝牡丹纹等为主,其显著标志是肩部常饰如意云头纹和璎珞纹,极具南方清新典雅之气。一号沉船上的珐华器,花纹以云肩纹、灵芝纹、璎珞纹、莲池纹、桃纹为主。从器形、胎釉及装饰技法来看,应为景德镇窑所产。
国内考古发现的珐华器数量并不多,北京、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区的墓葬、窖藏、生活遗迹中均出土了珐华器。美中不足的是,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目前却没有相关窑址的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沉船考古中均未发现珐华器,而一号沉船中珐华器的发现,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同时也为我们寻找相关生产窑址、厘清海外地区珐华器来源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物资料。一号沉船中大量精美的珐华器,还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珐华”的概念、命名、时代特征、源流发展、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或许可能会重新架构珐华器的研究。总之,一号沉船珐华器所隐藏的神秘和未知,犹如云雾缭绕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2日 12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