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以精品意识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申福建
以精品意识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申福建
对于党史地方志部门,该怎样坚持正确政绩观、落实“四下基层”、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学习,笔者认为,要以精品意识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正确政绩观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深刻体会到,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员干部做事情、干工作,要做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这关乎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要解决好“树什么样的政绩”的问题,这关乎政绩检验标准;要解决好“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这关乎政绩的实现途径。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四下基层”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走好新时代“四下基层”之路,要求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尤其注重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发现问题、找准症结。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种问题和困难也随之出现。但如何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对策,如何才能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问题导向无疑是调研工作的指南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原本指经济领域,后来辐射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因此,各个系统、各个部门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有力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高质量发展意识,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树立史志事业的正确政绩观
有人认为,史志工作的职责就是“征、编、研、宣、审”,不是经济主战场,是冷门不是热门,有什么政绩观可言?何必要“四下基层”?还需要什么高质量发展?这是错误的观点,是史志工作者的自我矮化和责任逃避。通过学习,我认为,应该这样来认识史志事业。
一是摒除错误政绩观。摒除投机取巧心理,试图通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或一本快速出版的书籍来塑造史志工作的政绩,那是不现实的。史志工作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不是靠突击能够取得成功的,因此,不能投机取巧,而要冷水泡茶慢慢来、一步一步坚实走。摒除无所作为心理,按部就班,不思进取,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其实,史志工作任务相当艰巨,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要完成基本职能职责十分困难,再加上无所作为心理作祟,拖拖拉拉,就会完不成任务,甚至拖全系统的后腿。摒除故作高深心理,认为史志工作的专业性强,干部群众不理解,导致曲高和寡。其实,只要把史志成果展现给干部群众,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就会理解史志工作、理解史志工作者。
二是史志工作必须“四下基层”。有人认为,史志工作者主要坐在书斋里,“四下基层”与我们关联度不大。其实,“四下基层”是对史志工作的必然要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需通过历史的纵比、国内外的横比,让基层群众更加精准地理解,自觉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执行者;对党史、地方志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仅靠史志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需相关部门熟悉情况的同志、老领导、老同志、史志爱好者大力支持,因此,需要到基层去,到史志爱好者中间去。同时,要了解县(市、区)史志工作的情况,也需深入基层,解剖麻雀,因此,必须调查研究下基层;对于史志工作的信访,一般集中在史实缺失或者错漏,导致关联人和史志专家、史志爱好者的质疑。出现这种问题,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置,该修改就修改,该完善就完善,防止酿成大的舆情,这就需要史志部门的信访接待下基层;对于基层提出的史实审查、史志宣传、史志业务指导帮助等需求,不能推不能拖,而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现场办公下基层。
三是史志事业需要高质量发展。只有强化精品意识,才能编纂出高质量的史志书籍,这是史志事业的根基;只有不断拓展史志宣教的形式和办法,才能提高史志宣教的实效;只有不断深入调查研究,让历史与现实结合,才能发挥好资政辅治作用。
三、不断推动新时代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自觉担当“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时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关于文化传承弘扬、关于党史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指示,融会贯通,用于指导工作实践。我们特别要关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要求,努力去挖掘提炼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中,明确“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五史教育的资料从哪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从哪里来?都来源于党史方志部门,因此,史志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史志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史志工作者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端正政绩观,坚持“史志姓党”原则,坚守史志工作的条例规定,踏踏实实做好史志工作。
(二)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作为史志部门的干部,要把握“四下基层”的精髓,涵养“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
一是问计于基层。怎么完成史志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深入基层,做基层干部、史志爱好者、专家的朋友,听取他们对史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确保工作的正确方向和高效率。比如,党史三卷、扶贫志、三轮修志等史志书籍的编纂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这就需要得到基层史志干部和史志专家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要虚心向他们请教,整合资源,少走弯路。
二是问需于基层。基层干部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史志宣传?需要什么方式的史志传播?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史志教育书籍的编纂、史志传播方式的选择,都有了答案。因此,我们要了解需求,主动进行史志宣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史志阅览室布局到镇(街道)、学校,提高覆盖面,方便基层群众阅读史志书籍。要及时更新内容,增加微视频等方式,提高史志网络、微信公众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是问策于基层。对于一些史志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需要到基层,向基层干部请教,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建议。比如,执政实录和年鉴编纂,需要市直部门和县(市、区)供稿,怎么解决人员变化影响稿件质量问题?怎么提高稿件质量?这就需要征求撰稿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全面提高稿件质量,奠定史志书籍的质量基础。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史实问题,要及时问询熟悉情况的同志、史志爱好者,还原本真,及时公之于众。
四是问效于基层。史志工作的成效如何,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要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以他们“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的标准。比如,一本史志书籍的质量如何?一个史志视频的质量如何?一项史志工作的成效如何?都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基层意见,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是真实的,才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自己,有利于我们改进工作。
(三)以精品工程奋力推动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史志系统的团结奋斗,史志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一要强化精品意识。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树牢精品意识。剔除“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差不多”等错误观点,让精品成为史志系统的共同追求。
二要构建精品流程。对于现有工作流程,根据精品工程需要进行再优化,通过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来提高工作质量,打造史志精品。在原有工作流程中,增加专业培训、专家评估、成书审核等环节,进一步提高编纂质量。
三要打造史志精品。精心选题,提高资料征集质量、编辑质量,编纂出精品史志书籍。选好题材,找好角度,精心拍摄,打造精品史志视频。围绕中心,选好课题,深入调研,撰写精品资政报告。精选内容,严格管理,打造精品史志网和史志微信公众号。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申福建(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