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也是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大法宝”。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与精华是中国式现代化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中国式现代化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二者同向同行、交相辉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铺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底色”
从现代化的兴发历程看,西方国家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其现代化成就为后来国家展示了“未来的景象”,却也导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误区。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是割裂传统的“另起炉灶”,而是对历史文化的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突出的“五大特性”决定了中国必然能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现代化最深厚的根脉,影响其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宝贵财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极其宏阔的历史高度与深度,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表征。“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有效解决“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复杂难题,化“人口数量”为“人口力量”,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规避“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陷阱,坚持“一个也不能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心物合一”的精神诉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更加重视满足人民对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和万邦”的交往原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会走“国强必霸、殖民掠夺”的老路,而是走促进世界发展、谋求共同进步的新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源泉,不仅为其指明了明确的道路走向,也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为国为民、德才兼备、坚贞不屈的先圣哲人和英雄模范,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指引中国人民在国家蒙辱蒙难、生死存亡之际践履伟大使命;“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指引中国人民勇于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不断提出的时代之问,不照搬照抄现代化的“本本”,不断突破固有的理论和经验,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指引中国人民在现代化中敢于且善于吸收一切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汲他人之所长、补自身之所短,从而保持现代化的鲜活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锻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成色”
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是“物质经济的现代化”,更是“精神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具备科学性与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因子的结合,使后者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重焕新生,淬炼出切中时代脉搏、契合时代特征、彰显时代内涵的现代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力量”。文化是立国之基,国家命运同文化命运紧密相连。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化含垢蒙尘,一度丧失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助力构成了中华文明核心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获“传承动力”,再显“时代生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接续锻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实现中华文化“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的融合共存,有利于共同铸就一脉相承的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蓄且内敛,其在现代社会的“由隐至显”必须依托于特定的实践场景,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重要舞台。脱离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价值元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奠定了跨越时空的启迪,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不变、志不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元素也会反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升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化面临的关键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时代再造”。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如何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同中国式现代化协同并行、熠熠生辉。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筑牢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治之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鲜明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与弘扬者、主动的激活者与再造者。这就决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必须将“坚持党的领导”置于首要政治原则。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牢牢把握“文化主体性”,进而促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使在中国式现代化中造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以及“时代之问”。
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之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理论基础,是其得以成功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虽“分跨东西”,隶属不同的思想范畴,但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二者的契合之处日益显现,展现出强大的互通性与互容性。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汇聚交融,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的结合。
三是要形塑全方位话语,强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生之力”。文化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必须欢迎文化“走进来”,尽显“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情怀,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思维,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推动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文化“走出去”,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秉性,乘势而变、推陈出新,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类文明的共有精神,创造富含中国特色、彰显世界意义的文明话语,向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的一面,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