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百年中国史 一生赤子情——简评《我用一生爱中国》‖冯俊龙

作者:冯俊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13 14:24:08 浏览次数: 【字体:

百年中国史 一生赤子情

简评《我用一生爱中国》

冯俊龙

终于拜读完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谭楷老师的著作《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天地出版社出版,下称《我用一生爱中国》)。掩书沉思,感慨万千。这部反响强烈、引起巨大轰动的传记体报告文学,不仅承载了伊莎白百年人生的厚度,蕴含了伊莎白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情感深度,更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历史宽度。

这不但是一部个人传记史,还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让诸多如伊莎白·柯鲁克这样的国际友人,无怨无悔、无私无畏、无比坚定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位外国人浓浓的家国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百年中国史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人敬仰;中华民族的伟大,跃然纸上。

104岁的伊莎白·柯鲁克获得友谊勋章奖章

爱的根本是正义

谭楷老师在这部《我用一生爱中国》中,几次替主人公伊莎白提出这个问题:她“为什么留在中国?”

为什么留在中国?伊莎白用一生作出了回答。

作为传教士的后代,伊莎白出生、成长在中国。地处内陆的西南四川成都,成为这个中文名字叫饶素梅的加拿大女子的第二故乡。接受中西教育,生性淳良、美丽睿智的伊莎白,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接受教会资助,踏上田野考察,进行社会人类学研究之路。

抗战时期,在重庆璧山兴隆场创办食盐合作社,是少女伊莎白“青春的丰碑”,也是她一生的转折之一;随男友柯鲁克从英国参军、在战火中结为夫妻,之后回到中国,更是青年伊莎白人生的重要转折;随后,伊莎白有几次可以随着丈夫柯鲁克携家带口离开中国,“一走了之”,但是她最终选择留在了中国。伊莎白并没有加入中国国籍,是地地道道的国际友人。她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遭受水深火热的苦难,因为这个国家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因为这个国家蓄势待发亟需外语人才,她炽热地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国家的人民,于是她毅然选择留下来。这种爱,正好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契合,是正义,代表着人类的善意和良知,符合普罗大众的利益。

伊莎白解释她留在中国的原因时,谦逊地说:“我没有那么伟大,就是每次都选择了中国,选择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选择和喜欢的人民在一起。”选择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与自己喜欢的人民在一起,为喜欢的人民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生不仅有意义,更展现了一种博大的爱。

纵观伊莎白爱中国的一生,无论是她写出的人类学著作《兴隆场》《十里店》,还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她和丈夫柯鲁克都尽心尽力,呕心沥血在所不惜。一位外籍人士的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连;一位国际友人的家国情怀,竟然和另外一个国家息息相关,这不能不让人对这位外籍友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秘,也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国家的政党和人民进行审视。

1940年,饶和美、饶珍芳夫妇与即将赴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的女儿

中国共产党创建28年,就让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伊莎白以及如伊莎白一样,深爱中国的国际友人,义无反顾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就是站在正义一边。这些学有所成、各有所长的外籍友人,比如白求恩、马海德、伊莎白,他们有的把生命献给中国,有的一生都留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天下穷人谋福利的正义事业,感染了这些心怀大爱、具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

伊莎白是无数“用一生爱中国”的外籍友人代表,伊莎白一家是心甘情愿留在中国、建设中国的众多家庭之一。“他们选择留在中国,不是选择享受而是选择奋斗;他们选择留在中国,不是选择名利而是选择奉献。”谭楷老师的《我用一生爱中国》之所以刚一面世,就引起巨大轰动,原因即是揭开了无数国际友人奋不顾身热爱中国的缘由。

柯鲁克夫妇在北外

再现百年中国史

不得不说,谭楷老师著作的这部《我用一生爱中国》,在史料的挖掘上非常令人称道。这既是一部伊莎白的个人传记,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史记。

从伊莎白于191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开始,谭楷老师的笔,随着不断成长的伊莎白,延伸向巴蜀各地,拓展到中华大地。伊莎白的足迹,一一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华西协合大学和弟维小学的创办、发展、转折,西康彝、藏、汉等多民族的交集、纷争、变化,地方经济与中央政治,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涉及中国近现代百年来的历史,谭楷老师都娓娓道来。描写传主伊莎白的个人史,也把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无到有、从艰难曲折到径行直遂的发展史展现出来。

年轻时的伊莎白·柯鲁克

谭楷老师沿着伊莎白的人生轨迹,描写伊莎白希望通过研究人类学,找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离开成都到达雅安,军阀、头人,政治、利益,武装、宗族,逐一闪现在这位年轻的外国女青年眼前。从四川汉源赵侯庙,到理县八什闹,再到重庆璧山兴隆场,田野考察的经历,让伊莎白更多、更真切地了解旧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谭楷老师旁征博引,把官匪地主的残酷无良、底层民众的麻木不争,旧中国真实的历史揭示出来。这就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

谭楷老师

伊莎白一生经历过旧中国遭受战争洗劫、新中国开创和建设,她亲眼见证中国人民怎样从饱受蹂躏到挺直腰杆做人,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从一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到参与者,以个体承载和展现中国百年历史。她的纯粹和坚毅、她的崇高与无私,使她一生充满传奇,并且赢得中国人民的尊重。

中国共产党授予伊莎白友谊勋章,是因为她在每次选择去留的时候,都始终选择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伊莎白成为百年中国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这是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人间大爱,是一种人性至善的赤子情怀。

作家谭楷老师称写作《我用一生爱中国》是“寻觅百岁老人的足迹,重读中国近现代史”。他用三年时间,重走了四川汉源、理县,重庆璧山,河北十里店,再到加拿大多伦多,采访了伊莎白及其家人,以及大量的亲历者、见证者,累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从中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最终写出了3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

这部凝聚伊莎白一生情感、事业、功勋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饱经沧桑、不懈奋斗,最终取得成功的中国百年奋斗史。谭楷老师在为伊莎白个人立传的同时,把伊莎白站立的这片土地的历史,也徐徐打开。

一群为人民利益献出无数鲜活生命的人建立的政党,怎样历经苦难为人民殚精竭虑;一个政党如何在血雨腥风中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都通过伊莎白这样的国际友人视野呈现出来。这样的作品自然厚重、深沉。

一生赤子情怀

伊莎白的一生,从中国四川成都开始。那位可爱、调皮、聪明的小女孩,通过谭楷老师合理想象,在翔实史料中还原。随着时光不断回流,一位具有广博赤子情怀的国际友人,最终屹立在中国历史图谱里。

如果说加拿大布朗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促成伊莎白的父辈成为来到成都“传播福音”的传教士,那么,出生在传教士家庭里的伊莎白,既有条件享受中西教育,又能在天府之国饱览美景和侵淫中华人文熏陶。这对本就善良、充满正义的伊莎白的人格塑造,无疑具有较好的铺垫。

“那里水平如镜,芦苇青翠,沙滩松软,水鸟成群,是年轻人最爱的集聚之地。”“那里森林茂密,溪流纵横,鸟鸣幽谷,蝉声如潮,野花芳香,凉风习习。从闷热的大城市走进白鹿山里,顿觉空气沁人心脾,一身清爽舒适。”谭楷老师把少女伊莎白曾经生活过的华西坝和流连忘返的白鹿镇,清晰再现出来。一位天真纯美的少女,在似仙境如图画的成都成长。她思想活跃,看似“很不安分”,“可是,只要是她感兴趣的事,她肯定能静下心来做。比如,她要想亲眼看到一朵蔷薇是怎样盛开的,便从早上坐到中午,直到黄昏,几个小时细心观察,非常认真。”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艺术性,更让人从中窥探出伊莎白漫长的一生,知道她为什么“总是性格开朗、洒脱、乐观”。

伊莎白一生很快乐,她自己归结的理由是“感谢父母,把我生在中国。”乐者长寿,善者心安。伊莎白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兴隆场开办食盐合作社,以失败告终;怀孕第一胎,以流产结束;在非常时期,夫妻分离、母子不能见面……如此种种,但伊莎白都以她的坚韧和豁达,顽强度过人生难关。

与伊莎白相伴一生的柯鲁克,其实在两人相恋时,思想仍然有分歧。伊莎白家族信奉基督教,虽然她对中国人民的苦难抱着深切的同情,但对无神论者柯鲁克所持观点“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得了肿瘤的重症病人,吃药、安抚,都无济于事了,只会被拖垮、拖死。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外科手术,彻底把这一块肿瘤切下来”抱着质疑态度。深爱着伊莎白的男友柯鲁克,坚定“革命就相当于外科手术,肯定会引起流血甚至牺牲,肯定要付出代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莎白和柯鲁克历尽艰辛,回到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历经战火洗礼,伊莎白理解并接受了柯鲁克的观点。

研究人类学的伊莎白,明白“人与人的差异有两个方面,即‘体质’和‘心灵’”,她不但将体质人类学用于人类研究,而且将文化人类学用来探索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同的语言、习惯、思想和信仰,又被组合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中。”这些“不同的社会组织”,再形成不同的社会团体,衍生出不同的政党和制度。为了拯救更多的人脱离苦难和贫穷,伊莎白以广博的赤子情怀,广泛接触并身体力行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用艺术展现平凡

《我用一生爱中国》的主人公伊莎白,用一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传播了和平美好的中国声音”。谭楷老师用他精湛的文学手法,用艺术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国际友人。

这部以伊莎白看见、亲历、参与的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人生故事,按照伊莎白人生旅程顺序,线性呈现她整个人生。翻开序章,就像打开一幅精彩绝伦的图画。

“2019年9月29日早晨,一辆迎宾车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缓缓驶出,穿过挂满了五星红旗的条条大街……”主人公伊莎白以104岁高龄,“前往人民大会堂,接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颁发的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接下来,谭楷老师笔头一转,将70年前应邀登上观礼台的伊莎白夫妇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位正处哺乳期的外国妇女,“瞅准游行方队的间歇,快速横穿东长安街,跑到东交民巷的住地,去给刚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大儿子柯鲁喂奶。”为了不至于忘记观礼台的位置,柯鲁克对伊莎白说:“你要牢牢记住,我们……对着‘人民’两个大字--记住‘人民’,‘人民’!”于是,“人民”一直被伊莎白铭记心中。“70年来,伊莎白怎么也没有想到过,会在104岁获得如此殊荣!”这个“殊荣”,不仅属于伊莎白,“也属于为新中国奋斗的那一代国际友人”。

在每个章节之间,都有这样的伏笔埋下,像用文学结成的“纽扣”,一环一环地将伊莎白的生平事迹串联起来,让读者的思维一步一步地跟着作者的笔延续下去,直到意犹未尽,然后掩卷沉思。

谭楷老师选择了伊莎白人生几个重要节点,深挖细掘、引经据典,运用众多史料,选摘书信文件,从不同角度、在不同语境下对同一事件作出不同剖析,让历史故事化,让故事人物化,让人物细节化。谭楷老师牢牢记住,他是在写真实的人物传记,也是在写历史的报告文学,他写的人物事件,力求真实、生动。

在重现人物事件时,适当而巧妙地加入对地理环境、风物气候的描写,让尘封于故纸堆中的历史鲜活深刻,这使《我用一生爱中国》这部报告文学更似个人传记,个人传记又堪比报告文学。而且,谭楷老师在叙述“此”事件时,又延伸出“彼”事件。这样追根溯源,不但是“此事件”得到印证和补充,更使作品的可信度、可读性大大提高。自然,这样的作品更具史料价值。

好书传递伟大的思想。特别是作为人物传记的报告文学作品,更应该具有“榜样”效用。传主身上的每一个优点或缺点,都会通过相应的事件放大,读者容易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最后认同、传播。伊莎白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点滴、每一寸时光,都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息息相通,她普通的一生并不普遍,她平凡的一生并不平淡。

谭楷老师用艺术的笔,刻画出了一位与中华民族肝胆相照的国际友人的高尚品质,还原出一位人人敬仰、一生热爱中国的伊莎白的精神原貌。

《我用一生爱中国》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永远伟大,为中国人民的事业无私奋斗一生的伊莎白成为不朽。

冯俊龙,男,汉族,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四川日报》《巴蜀史志》《文史天地》《同舟共进》《党史博采》等报刊,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及新华网、封面新闻、搜狐、网易、澎湃新闻等转载(摘)。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冯俊龙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